白焱 仇英华 吴海霞 冯雪影
前列腺素E1对高血压伴糖耐量减低患者血浆P选择素的影响
白焱 仇英华 吴海霞 冯雪影
隐马尔可夫模型;慢性病学;语音识别;生物信息学;人脸识别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成明显上升趋势。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与年龄、食盐等不良饮食习惯、体重、遗传、环境、职业等多种因素有关。诸多研究表明[1],高血压与糖耐量减低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研究指出[2],近80%高血压患者伴有胰岛素抵抗。而在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患病率可达20%~40%,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7倍,所以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已成为我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常见病。糖尿病与高血压有着共同的发展基础[3]。血浆P-选择素一方面参与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起始黏附,另一方面,血小板活化时表面表达的p-选择素与白细胞的p-选择素糖蛋白配体-1(PSGL-1)结合,促进白细胞与血小板的黏附及在血栓部位的聚集[4]。高血压(HT)患者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异常已受到重视,Lip等[5]的研究证实HT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P-选择素显著升高。本文拟探讨高血压伴IGT的患者血浆P-选择素特点及其与糖代谢等相关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前列腺素E1干预治疗对血浆P-选择素的影响与可能的作用机制。
1.1单纯高血压组(A组),来自2009年10月~2010年5月,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住院患者20例(男性8例,女性12例),年龄40~73岁,平均年龄60.7 ±10.8岁。入选标准为2005年颁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高血压诊断标准[6](其中1级高血压患者9例,2级高血压患者7例,3级高血压患者4例),并空腹血糖(FBG)<6.0mmol/L,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服糖后2小时(2HPG)<7.8mmol/L。
1.2高血压伴IGT组(B组):来自2009年10月~2010年5月,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住院患者40例(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33~79岁,平均年龄55.98±13.03岁。入选标准为2005年颁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其中1级高血压患者16例,2级高血压患者16例,3级高血压患者8例),同时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的服糖后2小时(2HPG)在7.8mmol/L~11.1mmol/L之间,并排除其它因素引起的血糖应激性升高者。
1.3 健康对照组:2009年10月~2010年5月随机来我院健康体检人群,20例,年龄35~77岁,平均年龄57.35±12.9岁,均无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病史,经过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正常的健康人。
2.1所有研究对象按统一表格进行入选登记,测量静息坐位血压以及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体重指数(BMI)测定:BMI=体重(Kg)/身高(m2)。腰臀比(WHR)测定:WHR=腰围(cm)/臀围(cm)。男性腰臀比>0.9、女性>0.85为异常[7]。两实验组患者分别在用药前和治疗7天后次日,健康对照组于体检当日采取空腹受试者前臂静脉外周血6ml,血标本分别用于测定血浆P-选择素、FINS、FBG等指标。
2.2血浆P选择素测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定量测定的手段检测血浆P选择素。血糖测定:采用氧化酶法分别测FBG及2HPG。胰岛素抵抗指数(IR):选择稳态模型评价胰岛素抵抗程度HOMA-IR=FINS×FPG/22.5。
747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本日立公司生产;FJ-2008PS型全自动免疫计数器,中国262医用核仪器厂生产;低温离心机和普通离心机;深冻冰箱和普通冰箱;微量加样器;P-选择素试剂盒,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提供;PGE1注射液,100ug/支,白求恩医科大学制药厂生产。
所有入选的高血压患者入选后均停用ACE抑制剂。A、B两组患者均给予PGE1注射液,每日100 υg,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以0.5~1.0ml/min的速度静滴,每日一次,静滴一周。前列腺素E1治疗前后对A、B两组患者均监测血压。
三组受试者一般临床特征比较:三组受试者的年龄、性别、身高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组、B组患者的腰围、臀围比(WHR)均显著增加(P<0.05),但两组高血压患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A组、B组的体重指数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糖测定结果表明,三组受试者的FBG无显著差异;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组患者的2HPG没有明显变化,B组患者2HPG显著高于前两组(P<0.05)。A组、B组前列腺素E1干预治疗前后实验室参数的比较:与对照组健康比较,A组、B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浆P-选择素、HOMA-IR和胰岛素参数均显著性增高。血浆P-选择素、HOMA-IR和胰岛素水平均以B组增高为最显著。两实验组的P-选择素水平、HOMA-IR和胰岛素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B组患者前列腺素E1治疗一周后,血浆P-选择素均显著降低,与用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A组,P<0.05;B组P<0.01)。两组高血压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血浆P-选择素的相关因素分析:相关因素分析表明,B组患者的血浆P-选择素与年龄、BMI、腰围、臀围、FBG、2HPG、FINS、HOMA-IR、SBP、DBP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264、0.368、 0.557、0.321、0.495、0.523、0.505、0.342、0.370、0.421。本研究也表明B组患者的血浆P-选择素与WHR、身高、体重无显著相关,r分别为0.086、0.078、0.112。
高血压病患者由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交感神经系统作用增强,从而不同程度地伴有血小板活性增加和内皮功能受损。血小板活性增加易促使血栓形成;内皮功能受损使血管舒张与收缩的运动功能失衡,因此,血压水平与靶器官损害及其进展密切相关,与血管事件危险性之间也有连续相关性。
持续高血糖可以激活血管内皮细胞中蛋白激酶C,引起血管收缩,增加内皮功能凋亡,受损的内皮释放的血管舒张物质减少,血管收缩物质增加,增加各种细胞因子表达,并促进血栓形成,促进血小板聚集,导致凝血亢进,引起并加重血管内皮的损伤。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合并IGT患者的血浆P-选择素水平不仅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也高于单纯高血压组(P<0.05),提示高血压病患者血浆P-选择素水平已经升高,伴有IGT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浆P-选择素增高更为明显。本实验结果还显示,伴有IGT的高血压患者血浆P-选择素与FBG、2HPG、FINS、HOMA-IR呈正相关关系,提示这组病人应作为高危人群采取积极的预防和干预治疗措施以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不仅应重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达标,而且应早期发现高血压病患者可能存在的IGT。控制此类患者病情进展的首要措施则是通过积极干预处理-调整饮食,加强锻炼及必要的药物干预来消除包括血浆P-选择素异常在内的各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
[1] 潘长玉.葡萄糖调节受损与心血管疾病[J]0心脏病学实践2005,79(6):623-634.
[2] Lane JJ.Microalbuminummia as a marker of Cardiovascular and venal rish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atemporal perspective[J]Am J physiol Renal Physiol,2004,286(3):F 442-450.
[3] 卢丹,韩立坤.糖尿病性心脏病[M].心血管疾病鉴别诊断与治疗学,2006,5:284-290.
[4] 应淑琴.P-选择素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1,28(10):422-425.
大庆龙南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