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利江,汤婷媚,卢瑛莹
(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设计研究院,杭州 310007)
当前,随着工业污染治理的强力推进和有效控制,农业污染危害已逐步凸显。国务院在《“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首次把农业纳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控制范围,并提出刚性要求。农业减排已经成为各地“十二五”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准确把握农业减排存在的问题,科学研究减排途径及对策,对顺利完成农业污染减排任务,有效改善水环境质量甚为关键。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农业大国,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多年来,我国在大幅增加农产品的供给量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和居民生活需要的同时,没有意识到农业生产背后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代价。据2010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结果显示,全国农业源COD排放量已占全国COD排放基数的近一半,氨氮排放量占全国的近1/3[1]。我国水环境中,来自农田和畜禽养殖粪便中的总磷、总氮比重已分别达到43%和53%,成为影响我国水环境尤其是饮用水源安全的首要因素。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及污水灌溉等不合理生产方式,也导致土壤板结,地力下降,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直接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5]。针对农业污染日益严峻的现状,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把农业纳入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控制范围。实行农业污染减排,已成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行环境政策中缺乏对农业污染控制整体而系统的政策框架,强制性、引导性的农业环保技术标准和规范相对缺失[6]。农业减排投入仍相对不足,缺乏有效的财政政策支持。同时农业污染减排涉及到农业、环保、畜牧、水产等多个部门,亟待在管理体制和责任落实上进行明确,建立起有效的协调沟通制度,形成合力。农业污染减排考核、监督、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也有待进一步制定和完善。
目前农业源监测体系尚不健全,基础性监测调查数据缺失,无法准确把握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适应减排核查核算的监测监控体系也尚未建立,“三量”台账 (指新增排污总量“增量”、污染整治削减排污总量“减量”、超标排放或偷排漏排的排污总量“变量”)建设也未完全推行,减排基础档案工作仍待有效开展。农业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三大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减排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有待进一步加强。
农业面源和畜禽养殖污染较为分散,全面治理难度较大。各地对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已形成了较为有效的治理模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减排规模,但对众多养殖专业户和散养户尚未开展集中处理,需进一步加强适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种植业面源污染治理的研究相对滞后,缺少有效的防控措施和配套技术。水产养殖污染治理缺乏相关污染防治和减排技术,目前基本没有减排能力。已经建成的规模化畜禽养殖治理设施运行效率和日常监督也需进一步加强,深度减排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也有待进一步深入。
目前农业从业人员科技素质整体相对较低,对新技术、新农艺的接受能力普遍较弱。农业环保氛围还未完全形成,许多农户对农业环境污染认识不足,一些基层部门对农业污染严重性缺乏清醒的认识。农业、环保等部门对基层农户和养殖户的相关培训和技术指导力度不够,缺乏开展相关技术指导的专业机构。实施农业减排的激励机制尚未形成,农户和养殖户开展农业减排的外部压力和自身动力均显不足。
根据环境资源禀赋,科学制订区域农业发展规划。从污染控制与保证生产双赢角度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根据生态功能区划,调整重要水源保护区和重点流域等环境敏感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引入农业环境评价体系,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农业建设项目,应征求农业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建立新型的农作制度,从源头切断污染转移。按不同区域,提出淘汰和鼓励的农作制度目录,引导各地对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传统农艺的改革。实施源头总量控制,实行化肥、农药总量削减计划。积极利用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业合作社、农产品产销协会等平台,对农业外源投入品的质量进行把关。
积极推广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探索农牧结合模式,提升农业资源化利用水平。农业废弃物要按照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畜禽粪便主要以肥料化进行综合利用,种植业废弃物以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为主进行综合利用,畜禽养殖业污水以能源化、无害化为主进行综合利用与治理,农业径流主要实施生态回用,以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在农业生产中大力推广减排技术,全面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鼓励广大农户施用有机肥,推广安全用药技术,全面普及节水灌溉技术。不断推进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等工程,建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实现农业技术生态化、过程清洁化和产品无害化的目标。
结合区域特点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污染治理技术。农业污染治理主要以工程手段为辅、生态治理为主的方式,注重选用低成本污染治理技术,提高污染治理水平。农业面源污染中畜禽养殖业污染负荷大,污染源相对集中。现阶段应重点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 (小区)治理,加快治理设施建设,鼓励支持畜禽养殖向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方向转变,尽快实现和发挥减排效益,从而保证农业减排约束性指标任务顺利完成。
将农业污染项目,尤其是规模化养殖场等污染较大的项目纳入环保日常监管范围,确保治污设施正常有效运行。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大型养殖企业安装废水排放在线监测,按减排核查要求一场一档建立养殖档案,明确生产状况、排泄物治理与资源化利用状况,确保污染减排成效有据可依。
明确地方政府是农业污染减排的责任主体地位,切实制定本地区农业源污染减排工作方案,将各项工作任务分解到责任单位和生产单位,强化监督考核。对农业减排实行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并实施考核[7]。对农业源污染物减排工作情况进行定期评估检查,对各地农业源污染减排重点项目完成情况和水环境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
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农业污染的防治有法可依。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机构建设,在组织上保证农业污染防治的各项法律制度得以实施。制定农业污染减排经济补偿政策,直接补贴各类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行,对于开展资源化利用和污染处理达标排放的养殖场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根据农业污染物控制工作实际,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化环保专项资金使用管理。
积极整合与建立完整的农业污染监测网络和控制体系。加强农业污染物产生和转化的机理研究,开展农业常规污染物 (氮、磷、有机物等)与毒害污染物控制与治理技术攻关,加强农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环境友好型种养技术示范和推广力度,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环保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强化基层农业环保技术服务,科学指导农业生产单位和农户进行农业生产,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组织编写农业污染减排的科普宣传和培训材料,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公众参与农业源污染物减排工作。定期公布农业源污染减排工作进展情况,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定期开展农业污染治理与综合利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具备农业污染综合利用与防治技术的人才,打造不同层次的现代化农业人才队伍。
[1]曹俊.农业源减排主战场在哪里.中国环境报,2011-10-27(8)
[2]黄晶晶,林超文,陈一兵.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及对策.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2):47~48
[3]石梓涵.农业污染现状与影响分析.现代农业科技,2011(11):262~263
[4]钟秀明,武雪萍.我国农田污染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及对策.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28(5):27~32
[5]李海鹏,张俊飚.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区域分异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2):8~12
[6]张超,郭廷忠,张丽君.中国农业污染减排问题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9,37(4):1773~1775
[7]许振成,吴根义.“十二五”农业源减排对策与措施.中国环境报,2011-5-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