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 兵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 北京 100084
近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提到,“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文化的问题,历来是学术界关心的重要问题。甚至于,关于何为文化,连定义都多到令人难以把握的程度。不过,在半个世纪以前,英国学者斯诺提出的“两种文化”(即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却一直是被人们所承认的重要命题。他所关注的这两种文化的分裂,以及倡导的要弥合两种文化的观念,也一直是学术界所努力的方向。当下,在科学对社会发展及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如此巨大影响的情形下,谈及文化发展,自然也无法回避对科学文化的认识问题。只有对科学文化有了明确的认识,两种文化的分裂才有可能沟通,而这种沟通,则是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必要前提。
何为科学文化,也许又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但如果从学术研究来看,像科学哲学、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其研究内容,恰恰可以说是属于科学文化的,尽管各学科所关注的重点又有所不同。另外,基于上述学术研究而面向社会、面向公众的文化传播,自然也是科学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科学文化,又大体上可以将其分为两类。一类,是相对传统的内容。例如,在六中全会《决定》中也提到,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在这种提法中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比较传统的科学文化的内容。因为随着近现代科学的出现,及在此基础上带来的技术发展,以及由之带来的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社会和人们的生活。因而,在传统中,人们会更加关注科学对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带来的积极的影响,并在科学普及中,注重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实际上即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这些内容的传播和普及。
与此同时,科学文化实际上还有另外一类的内容。其与站在人文的立场上来审视科学、理解科学和面对科学更相关。早在上个世纪中叶之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因率先应用科学技术并更早地经历了科学技术的一些负面影响,因而对如何恰当地应用科学技术有所反思。相应地,这种从另一面来认识科学技术,就成为科学文化的另一类内容。
几年前,在中科院发布的《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中也谈到:“鉴于当代科学技术的试验场所和应用对象牵涉到整个自然与社会系统,新发现和新技术的社会化结果存在不确定性,且正在把人和自然带入一个不可逆的发展过程,直接影响人类自身和社会伦理,要求科学工作者必须更加自觉地遵守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珍惜与尊重自然,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同时为构建和发展适应时代特征的科学伦理做出贡献。”因宣言的发布者的身份,提及的是科学工作者应该如何如何,但这种认识其实作为一种科学文化,却绝不只限于科学工作者的范围。综观近些年来国际上公众理解科学运动的理论与实践,公众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科学知识的“灌输”,而是更为主动地参与有关科学技术及其决策问题的讨论和决策,这已经成为一种前沿发展的趋势。在诸如像“共识会议”之类涉及此类问题的具体实施方法,也代表着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新方向。
如今,我们强调科学发展观,也就是强调发展是要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然而,在当今科学和技术的力量已经如此强大,如此无法回避其对社会的影响时,如何真正坚持以人为本,而不仅仅是被动地顺应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就成为人们需要认真面对的严肃问题。其实,目前在社会上许多与科学和技术应用相关的争议,也正是与这方面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因而,我们在注意文化发展时,突出地关注科学文化的这一方面,对于社会、经济、精神和文明的可持续的和谐发展,显然是极其重要的。
然而,正是由于前述的“两种文化”及其分裂的命题,而且在今天,在中国,这种分裂依然严重,因而,会导致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例如,在强调文化发展时,会对科学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有所忽视;在涉及科学文化时,会易于走向科学主义,而忽视科学文化中对于科学的反思的部分。
总之,结论就是,要发展文化,不可以不顾及科学文化。要发展科学文化,又需要全面地发展而非片面发展。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文化建设才可能成为让一个国家真正强大且可持续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