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波
(湖南科技大学工业工程系,湖南 湘潭 411201)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物流业已由过去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先导行业。因而物流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必将对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提高经济运行质量起到促进作用。但是,我国物流企业尚处于起步发展期,其成长力和成长性都十分脆弱。目前,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业还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需要、专业人才短缺、信息化程度不高、网络布局有待完善等问题,导致物流费用居高不下,进而制约了物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10年,这组数据依旧没有质的改变,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18%,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左右。另外,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业造成较大冲击,具体表现在:(1)需求急剧减少;(2)企业经营效益普遍下降;(3)客户延长账期或倒闭或恶意逃债,加大了物流企业的坏账风险等。统计表明,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幅度分别比2007年回落6.7和1.9个百分点。以上种种,使我国物流企业迫切需要选择能有效达到其战略目标所设定的成长性的成长路径。
企业成长理论一直是西方经济与管理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自亚当·斯密(Adam Smith)[1]开始,马歇尔(Marshall)、[2]科斯(Coase)[3]以及威廉姆森(Williamson)、[4]、[5]波特(Porter)[6]提出了外生因素成长理论,认为导致企业成长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企业外部;彭罗斯(Penrose)[7]认为企业的成长主要取决于能否更为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强调管理对于企业成长的作用,而基本不考虑大量的外在因素;沃纳菲尔特(Wemerfel)、赫尔法特(Helfat)、皮特拉夫(Peteraf)、潘汉尔德(Prahalad)、哈默 (Hamel)、[8]科利斯 (Collis)、蒙哥马利(Montgomery)、[9]巴罗尼(Bamey)和蒂斯(Teece)等支持和发展了彭罗斯的内生因素成长理论,把企业的内在资源和能力看作是促进企业成长的决定性因素;钱德勒认为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是企业成长的根本;顾莱纳(Greiner)、[10]爱迪斯(Adizes)等提出的企业成长阶段理论强调,企业成长具有阶段性,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征与问题;斯托里(Storey)、[11]卡多索(Cardozo)[12]等提出的企业成长决定因素理论认为,企业成长会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不同成长路径与速度。国外有关企业成长的理论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主要研究领域有企业成长与融资和法律制度安排、产业演化、技术和知识、转轨经济、信息披露和资本结构以及环境不确定性等方面关系的研究。[13]随着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和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扩张,企业成长理论的研究内容日渐突出了企业成长的规模增长基础性、结构关联适应性、多重边界性和组织成长的生命周期性等特征,揭示了企业成长的质与量的互动性。[14]目前,国内学者对企业成长路径选择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总结国外大企业的成长而得出的,主要有三种模式,即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并随市场发展而成长,如美国;通过政府与企业的相互协调合作而成长,如日本;由政府扶持而成长,如韩国、中国。第二种观点将企业成长模式划分为4种基本成长模式:基于经营结构发展的成长模式、基于组织结构发展的成长模式、基于空间结构发展的成长模式和基于技术结构发展的成长模式。第三种观点从企业的不同层面将企业成长模式划分为规模成长型、产权成长型、组织成长型、技能成长型和资本成长型。第四种观点将企业成长模式划分为渐进型、跨越型及阶梯型成长模式。
目前,无论是企业成长理论,还是现代物流理论,都没有给予物流企业足够的重视。如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我国物流企业,在面对比西方发达国家更多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应该如何根据自身具备的资源和能力选择适合的成长路径?关于这一重要问题,还未见到较为详尽的论述与实证上的支持。理论研究上的缺陷,严重影响了研究者和企业实践者对于我国物流企业成长问题的理解与努力。
外部环境作为企业战略信息和资源的重要来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全球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环境变幻莫测,企业环境表现出越来越强的不确定性。而对于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企业而言,环境条件更为严峻。环境是决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以波特为代表的产业定位学派更认为外部环境是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环境最主要的特征是其本身及主体感知的不确定性。[15]、[16]当不确定性描述的对象是组织环境时,产生了环境不确定性的概念。邓肯(Duncan)[17]认为,环境不确定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在决策时对于相关环境因素信息的缺乏;(2)无法得知决策结果;(3)无法预知环境对决策的影响。他同时指出,环境不确定性由复杂性与变动性两个维度构成。迈尔斯(Miles)[18]等认为,不确定性是影响企业绩效环境的不可预测性。麦利肯(Milliken)[19]认为,环境不确定性是关键管理者不能正确感知或评估组织外部环境的状态或发展趋势。他把这种不确定性分为三类:状态不确定性、影响不确定性和反应不确定性。
动态能力理论认为,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时,信息获取成本加大,决策理性受到制约,个人和组织内在能力的独特性和稀缺性会逐渐丧失。与西方国家基于规则和制度的商业环境相比,中国企业面临的环境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包括规则的不确定、结果的不确定和方案的不确定。另外,中国环境客观上存在着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特征,西方所言的环境多为市场环境,而中国环境特征呈现出很大程度的非市场性。来自市场和非市场的信息,相互冲突和不一致的信息,都使个人和组织的决策成本加大,使战略导向的行为不能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现有研究成果显示,从外部环境上看,发展中国家存在着环境约束问题。所谓环境约束是指国家政治经济环境的稳定性低,缺乏系统的环境监控机制和收集数据的技术条件,基础教育和管理能力相对较低,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基础薄弱,缺乏可供企业检索的数据资源等。这些因素导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所处的外部环境有很大不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不确定性更大。
在我国物流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同样存在环境约束问题,包括规则的不确定、市场的不确定以及管理能力的不确定等,这些不确定性因素是影响我国物流企业健康快速成长的重要原因。在不确定环境中,企业高管通过识别和解释环境中的战略威胁与机遇,尽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降低不确定性,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环节。因此,我国物流企业如何在不确定环境中,通过不断学习和调整,选择适当的成长路径,成为我国物流企业成长乃至物流产业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一直以来,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成长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强调研究企业内部拥有和控制的资源和能力,主张完善企业自身机制来推动企业的成长;二是强调研究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认为企业成长路径的选择需要与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相匹配。物流企业的成长必定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创业初期由于人力资本或其他资源的制约,很少企业能够制定长远的战略,许多企业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市场中不断试水,找到适合的战略和服务模式,然后强化这些成功的因素,淘汰不适应市场发展的策略,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方向,这是学习理论在经营企业行为上的应用。复制成功经验或是把这些成功因素交叉混合起来形成新的策略,这使企业可以创造性地发展。显然,这个过程既是完善自身机制与强化自身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因此,我们认为,在我国物流企业整体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且其成长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以下路径对我国物流企业的成长是比较合适的。
目前,我国工商企业选择第三方物流模式的比例较低,这固然与我国工商企业物流模式还较为原始落后,其物流服务需求还集中在传统服务功能,缺少供应链整合服务、物流信息系统开发与设计以及相关管理咨询等增值性物流服务需求的现实状况相关,但是,更重要的原因可能与我国物流企业落后的物流技术导致较低的物流服务效率相关。我国物流产业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业正处于形成阶段,物流企业在专用设备、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方面存在不足,导致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小、服务功能少、竞争力弱,制约了我国物流企业的成长。从内涵上看,物流技术进步是指物流装备和物流产品技术水平的提高,物流工艺的改进,物流从业者素质的提高,物流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及实现规模经营和资源配置的优化等。已有的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物流服务效率的提高,显然有赖于物流技术进步。因此,物流企业必须致力于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以提高物流服务效率和质量,降低服务成本,提高企业的物流服务能力,扩大经营规模,促进物流企业的持续成长。
企业是具有不同适用性的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企业的成功依赖于积累专业化的资源和能力,并通过这些特有资源和能力的开发、利用与整合,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或复制,从而获得成长性优势。因而,辨识并界定企业专业化的资源和能力,将企业的普通资源和能力与独特资源和能力区分开来,是企业培育异质性优势成长力的首要任务。事实上,企业是通过管理者个体感知来认识内外环境并作出反应的,管理者正是在对诸如技术变化、市场态势、公司愿景、战略逻辑、管理过程等环境因素扫描的基础上,敏锐辨识、界定企业的独特资源和能力,并对这些资源和能力进行有效开发、利用和整合,以确立其优势的成长力和竞争力,进而使企业能更加有效地应对环境、把握市场机会,实现可持续成长。
企业制度涵盖管理制度和产权制度,规定了企业发展战略和组织结构变化的社会空间,界定了企业所有者、管理者和员工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管理者和员工团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的组织和控制体系并不仅仅包括市场因素,在任何社会中,决定资源配置的因素是社会的组织结构,即各种制度安排。因此,制度安排、制度规范和制度创新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重要保证。完善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可以形成企业内合理的分工协作,有效整合企业的资源。企业制度主要从个体激励与降低协调成本两方面增强企业成长力。一方面,企业通过适当的产权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安排,最大可能地激发管理者与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企业内降低协调成本的最基本的机制是将每个个体的行为与企业的最终绩效相联系。
企业实现持续成长的关键条件是对复杂环境作出快速而准确的反应,准确辨识和把握市场机会,降低经营风险,及时而有效地监控和化解危机。这些能力的形成可能源于企业自发式的积累,也可能源于企业家有意识的规划,但自发积累的这些能力要么在某些能力上存在欠缺,要么相互之间可能不协调;而通过企业家有意识的规划,企业家各方面的能力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最终形成不可模仿的成长力。彭罗斯(Penrose)认为,企业成长的关键在于突破管理瓶颈,也就是说,企业通过“干中学”积累的管理能力不足以满足企业成长的需求。此时,职业经理人所具备的专业管理知识、社会关系、对市场环境的应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就成为满足企业成长所急需的资源,但职业经理人这种企业家潜能的发挥需要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来激发。因此,职业经理人企业家潜能发挥的过程,就是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和完善的过程,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成长的过程。
学习型组织主要指组织的存在与发展方式、组织的行为特点,而不是一种组织形式。学习型组织具有如下特点:(1)组织成员拥有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来源于又高于个体愿景,是组织中所有员工愿望的景象,是组织的共同理想,能使不同特征的人凝聚在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2)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在学习型组织中,由彼此需要他人配合的一群人组成的团队是最基本的学习单位。组织的所有目标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队的努力来实现,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使企业积累的专有知识得以有效转移和整合,使支撑企业成长所需的各类知识得以进化,使企业的个体能力得以向组织能力转化,并最终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建立学习型组织,是企业不断跨越成长障碍、不断突破成长极限,从而培育优势成长力、获得竞争优势、保持持续成长的重原因。
“新产业空间”学派认为,在一个高度变动的市场环境下,本地化的生产协作网络存在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和保护合作的因素,能促进企业彼此之间高效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使之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和内生发展力,这既可为物流企业和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新技术,又可以在区域内和客户企业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从而使物流企业拥有稳定的市场需求,最大限度地消除或减小物流服务需求的不确定性。因此,物流服务供需双方企业间建立战略联盟,一方面可加强和稳定双方的合作关系,减少物流服务需求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对客户企业来说,采用第三方物流模式,并与物流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关系,可使其集中于核心优势环节,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关系,物流企业可以对客户企业专用于物流的原有资产进行整合,减少客户企业原有专用资产的贬值。更重要的是,在联盟内部,供需双方通过相互沟通协商、互相支持,不断促进物流技术进步,进而促进物流服务功能的优化及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物流企业和物流产业的发展。
要素在不同产业和区域之间的配置与再配置,是区域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在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区域产业结构趋同会对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首先是重复建设,其次是争夺原材料,再次是市场封锁,最后是价格大战。其危害是显而易见的:(1)分散了生产,损害了规模经济带来的规模效益,使生产的集中度和产品的竞争力下降;(2)区域间专业化水平下降,损害了分工效益;(3)区域间结构性矛盾激化。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通力合作,是降低或消除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化的重要保证。第一,改变现有的政府官员业绩观,尽快健全和完善政府考核机制。现有的以GDP增长速度为核心的政府考核制度,必然使地方政府官员存在追求“经济增长”的逻辑思维,进而盲目重复投资,以追求一个好的“相对业绩”;第二,企业必须从全国整体考虑,根据各地要素的相对丰富程度及比较优势,将精力集中于辨识和培育异质性的优质资源与能力,以实现生产要素的相对集中,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物流企业的规模效益与可持续成长。
物流企业成长路径的选择是企业一项战略性的决策,受到企业战略、环境不确定性和不同成长路径效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企业成长过程中,如某个时期或某种特定环境也许会存在一种最有效率的成长路径,但从企业成长的总进程看,企业往往根据自身内部所拥有和控制的资源与能力的独特性、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和匹配性来选择适合的成长路径。因此,综合考虑各种影响物流企业成长的内外部因素,既注重完善自身机制与强化自身能力,也注重与环境的适应性,才是我国物流企业成长路径的正确选择。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其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6.
[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8-323.
[3]Coase R.H.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1937(4):386-405.
[4]William O.Market and Hierarchies: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M].NewYork:Free Press,1975:87-95.
[5]William O.The Economic Institute of Capital[M].NewYork:Free Press,1985:56-63.
[6]Porter M.E.Competitive Strategy[M].NewYork:Free Press,1980:23-45.
[7]Penrose E.T.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35-102.
[8]Prahalad C.K,Hamel G.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May-June):79-91.
[9]Collis D.J,Montgomery C.A.Competing on Resources Strategy in 1990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73):63-75.
[10]Greiner L.Evolution and Revolution as Organizations Grow[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72(3):55-68.
[11]Storey D.Understanding the Small Business Sector[M].Routledge:London,1994:16-28.
[12]Cardozo R.N.A Model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Reconition Process[J].Journal of Enterprising Cultural,2000(2):103-120.
[13]邬爱其,贾生华.国外企业成长理论研究框架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12):2-5.
[14]邬爱其,贾生华.产业演进与企业成长模式适应性调整[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4):15-20.
[15]王益谊,席酉民,毕鹏程.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研究综述[J].管理工程学报,2005(1):46-50.
[16]、[17]Ducan.R.B.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 and Perceive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72(3):313-327.
[18]Miles R.E.,C.C.Snow,A.D.Meyer.Organizational Strategy,Structure,and Proces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8(3):546-557.
[19]Molliken F.J..Three Types of Perceived Uncertainty about the Environment:State,Effect,and Response Uncertaint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7(1):13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