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它促进了国际分工与交换的深化和拓展,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国际贸易竞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世界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因经济利益所产生的矛盾和冲突也愈演愈烈。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关税、配额、许可证等壁垒正在不断弱化,而以技术性贸易措施作为保护工具的策略,已成为各国实现政治、社会和经济目标的有效手段。这也是近年来标准化工程师所面临的新课题,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技术性贸易措施”、它与标准化之间的关系以及该如何应对。
技术性贸易措施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组织以维护国家或地区安全、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保证产品质量、防止欺诈行为等为理由,所采取的一系列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措施。
技术性贸易措施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的性质,属于各国贸易政策中的一种手段。政府部门需要设置一定的技术门槛来履行其公共职责,从而做到确保产品质量、保护公共利益、调整市场失灵以及实现产业保护。
对于标准化工程师来说,深刻理解技术法规、标准[1]、合格评定程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是十分有必要的。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有关技术性贸易措施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如何划分技术性贸易措施的表现形式提出了多种见解,目前得到公认的是技术法规、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三要素,即技术性贸易措施最基本的三种形式。
根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 (TBT协定)附件中1.1定义,技术法规是“规定强制执行的产品特性或其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包括适用的管理规定在内的文件。该文件还可包括或专门关于适用于产品、工艺或生产方法的专门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综合TBT协定以及WTO争端解决机构的有关裁决,评定是否为技术法规有三项标准:第一,这一文件必须规定产品的特性;第二,这一文件必须适用于确定的产品;第三,必须以强制性的方式要求符合这一文件中所规定的产品特性。TBT协定中对所谓的技术法规施加的义务,实际上是针对符合这三项标准的规范性文件所施加的义务。
根据TBT协定,标准是指“经公认机构批准的、规定非强制执行的、供通用或重复使用的产品或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的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还可包括或专门关于适用于产品、工艺或生产方法的专门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标准与技术法规的最大区别在于,技术法规是强制执行的,而标准是自愿性、非强制性的。标准是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针对重复性概念和重复性事物,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实践应用中的经验总结,随着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标准内容就要不断持续改进,这也是标准具有的特征。
TBT协定规定,合格评定程序是指“任何直接或间接用以确定是否满足技术法规或标准中相关要求的程序”。同时给出解释性说明:“合格评定程序特别包括:抽样、测试和检验;评价、验证和合格保证;注册、认可和批准以及各项的组合。”因此,合格评定程序并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指的认证,其范围更广,在一定程度上,一张规范的出厂合格证,也是合格评定的结果。
过去,我们通常把技术性贸易措施称为技术性贸易壁垒,认为是一种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出口造成不利影响的贸易扭曲措施。实际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质量、环境保护等方面要求的提高,这种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和社会文化差异的必然反映。因此,技术性贸易措施不能被片面地指责为妨碍企业经营的不合理措施,客观地说,技术性贸易措施对企业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一是激励作用。当国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提出了比企业当前技术水平更高的技术要求时,虽然在客观上会对企业造成影响,但如果企业以积极的方式去应对,加快技术进步,提高自身的生产、加工水平,那么虽然在成本方面会造成一定的负担,但从长远来看,则是技术水平的提升。
二是阻碍作用。对于那些利用技术优势设置过于苛刻、且缺乏科学依据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或者进口国设置复杂的进口检验程序,尤其是拖延易腐农食产品的清关时间,甚至是针对出口国产业特点而采取的歧视性措施,则应当被认为是不合理的贸易壁垒。这类措施既会对出口企业造成明显的直接经济损失,如取消定单、扣留货物、销毁货物、增加额外的检验、检疫、滞港及手续费用,也会造成潜在的间接经济损失,如出口机会的流失。
技术性贸易措施可能对企业的出口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但根据近年来发达国家采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来看,其中绝大部分都存在着很高的合理性,而且对于企业的技术进步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企业应当以积极的理念和方式来应对国外的技术性贸易措施,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首先,注重信息的跟踪采集,并相应地及时调整生产工艺。企业应该对其自身产品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有充分的了解,在组织生产时充分考虑目标市场的各项技术要求。特别是考虑到有害物质的控制,企业要注意选择符合目标国标准要求的原材料。
其次,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这是企业突破国外技术壁垒的根本途径。企业应注重新技术改造并开发新产品,从依附式发展转变为自主式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
三是企业应加强自检自控体系的建设。目前,国内企业自身的技术力量在产品的安全设计、检测方面比较薄弱,不能自我发现安全隐患。由于受到人员、技术设备的限制,不少企业只能送样品到检测机构检测。所以生产企业有必要建立一支熟悉安全标准、掌握正确检测方法的技术队伍,从而做到有效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