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南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井冈山 343600)
试论项英在中央苏区时期的军事贡献
□张友南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江西井冈山 343600)
项英在中央苏区担任领导(特别是军委领导)期间做了许多军事方面的工作,如建立军委总政治部、成立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积极开展扩红运动、确立“八一”建军节、参与领导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领导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他对人民军队的建设,对苏区武装斗争的开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尽管项英受“左”的影响,在军事领导方面出现过失误,但他仍是中央苏区时期作出较大军事贡献的重要领导人。
项英;中央苏区;军事贡献
项英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党和红军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新四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他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所作出的历史贡献,对中国革命史、党史、军史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已越来越多地为学界所认同。虽然项英在中央苏区时期受到“左”倾路线的影响,成为一部分“左倾”错误的倡导者和执行者,对苏区和红军遭受的重大损失负有一定的责任,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仰,有着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革命品质。另外,他作为党和红军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做了大量工作,而这一直未被学界给予足够的重视。基于此,本文将以项英在中央苏区时期的军事贡献为视角进行考察,从而加深对他以及中央苏区史的研究。
1930年底,随着全国苏维埃运动的迅速发展,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中央苏区的领导,中共中央经研究决定,派项英到中央苏区工作。1931年1月15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在江西宁都县小布成立,项英任代理书记。同时,在中央局之下成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项英任主席,朱德、毛泽东任副主席。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和中国工农革命委员会随即撤销。[2]P179项英主席在同年5月后改任军委副主席,直到11月“一苏大”召开时为止。在中央苏区工作期间,他还担任过二次军委的主要领导职务。如1933年5月在朱德赴前线指挥期间,项英代理过中革军委主席,至1934年1月初前方总部返回瑞金时为止;1934年9月项英代理中革军委副主席,至同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为止。
他在第一次担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期间,就办了一件对我军政治建设起过重大作用的事情——建立军委总政治部。[3]P671931年2月17日,他以主席的名义,和副主席朱德、毛泽东联名,以《总政治部的任务及红军中政治部与政治委员的关系》为名发布了军委第六号通令。
通令指出:“组织革命战争,消灭军阀战争,是目前革命的中心任务。执行这个任务,就要创造铁的红军,要争取广大群众,因此,加强红军中的政治教育,使红军的指挥员、战斗员明了他们的任务并且坚决地去执行,同时加紧对群众的宣传和组织,发动战区之内的广大群众起来斗争,就成了我们的迫切任务。执行这些任务的,是红军中的政治委员、政治部,统辖各地红军的这些任务就要有总政治部。现在全国各地红军有大的发展,统一和加强他们的政治指导,成了迫切的需要。”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内设立总政治部,以毛泽东为主任。为了需要,总政治部暂时兼任第一方面军总政治部职责。通令还规定:“总政治部指挥红军中的政治部,并指导政治委员的政治工作。总政治部的命令,红军之中政治部要绝对的服从,而关于政治工作方面的则政治委员同样要接受并服从。各红军中的政治部要经常按级向总政治部做报告,政治委员除向上级的政治委员报告外,同时并向上一级的政治部做政治工作报告。红军中政治部与政治委员在组织上各有单独的组织系统,但在工作上则下级政治部服从上级政治部的指挥,同时要服从同级政治委员的指导。”[4]P1-2
总政治部主任一职虽然没有由项英担任,但他根据革命形势的需要,为了加强对部队的政治指导,颁布命令建立了总政治部这一机构,并规定了红军政治工作的地位及其任务,明确了总政治部的职责和红军中政治部与政治委员之间的关系,这在中国工农红军的历史上还是首次。它对人民军队的政治工作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八十多年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都始终贯彻这些原则,激励指战员克服无数的艰难险阻,战胜国内外敌人,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1933年8月1日,项英以中革军委的名义,颁发了《工农红军纪律暂行条例》,它分为总则、奖励、惩戒、附则,共四章十八条。总则指出,“红军的纪律是建筑于工农群众自己利益之上”;“红军的纪律”是红军的命脉,红军指挥员应教育“部属人员遵守纪律”,“要以本身作遵守纪律的模范”;“凡军人表现勘为表率之事迹者给予奖励”,“在纪律上犯过失者给予惩戒”。附则规定:“凡曾受苏维埃功勋奖章而犯本条令者,得酌情减轻之。”[5]P114这样,项英通过严肃部队的纪律,使战士们明白自己是为了解放工农和一切被压迫民众而战的,并使红军成为一支纪律严明、勇往直前的钢铁之师,保持旺盛的战斗力。
国民党军先后对中央苏区等地发动了五次“围剿”,而且规模逐渐增大,导致红军数量不断减少。为了保持红军的战斗力,项英利用自己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的身份,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开展扩红运动,增加红军数量。早在1932年1月,他就发表社论,指出“各级政府和各群众团体大家一致动员起来,去执行我们当前的任务,去努力动员和领导广大工农群众”,“去积极参加红军,扩大红军,加强红军的力量”[6]。
他在8月又说到:“各级政府和一切群众团体,要以‘到前线去’、‘夺取江西首先胜利’的口号之下,最高度的动员广大工农群众去参加红军,使原有扩大红军的计划加倍的实现起来,更加强红军消灭敌人的力量。”[7]
9月,项英专门撰文指出:“我们检查各地扩大红军工作的成绩,实在令人不满意,在江西只能达到原定计划之半,在福建更差得远,并且暴露许多对于扩大红军的严重错误。”他还强调:“我们首先要了解目前是革命战争的时期,应当集中一切力量去为战争。不断的大批输送新战士到前方强大红军,更是为战争胜利的实际工作,同时是地方苏维埃政府的最中心工作之一。这一工作应该列在工作日程上第一位,使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发展和加强革命战争的力量,为了动员最广大的工农群众到红军去。”最后指出了动员群众的科学方法,“要依靠我们的政治宣传鼓动,依靠我们在一切斗争领导上去动员群众,决不是命令强迫,在事实上命令强迫,不仅不能扩大红军,反而阻碍红军的扩大”[8]。
项英在《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一周年纪念向全体选民工作报告书》中指出:“目前扩大红军,是保障战争全面胜利的最主要的一个基本条件,尤其是为了更多的消灭进攻的敌人,更要努力扩大红军。”“只有全体工农群众武装起来,造成最伟大的阶级武力,任何敌人都能彻底消灭。”[9]P225
为了扩大红军,他还重视运用苏维埃政权的力量来做扩红工作。如主持制定了优待红军的法令,督促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优待红军条例,苏区邮局对红军战士家信实行免费。为了提高红军战士的地位,还采取了以下措施:给江西籍以外省、区的红军战士分配一份土地,发动群众组织耕田队为红军家属代耕,消费合作社对红军家属实行百分之五的廉价,对牺牲和负伤的红军指战员实行抚恤,对红军家属患病等困难发动群众募捐救济。项英还亲自到群众家中做优属工作,为他们排忧解难。总之,从多方面造成当红军光荣、当红军有保障的氛围,使大批工农群众乐于到红军中去。
1933年6月6日,项英参加中共苏区中央局会议,在会上就扩大红军的工作作了报告。报告分析了扩大红军的形势,肯定了成绩,提出了建议,着重总结了一年多来扩大红军工作的一些经验。苏区中央局根据他的报告,作出了《关于扩大红军的决议》,提出要把扩大红军的工作当作重要任务来进行,为迅速完成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的战斗任务。[10]P254-255
当时的兴国县由于党和政府的思想工作做得深入广泛,相关拥军政策落实得好,仅在1933年9月20日至30日,参加红军的就有1600人,而且质量也很高,被誉为“扩大红军的模范县”。此后,项英在贯彻落实苏区中央局关于扩大红军的工作中,逢会必宣扬兴国扩大红军工作的经验,称赞兴国人民为苏维埃事业的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号召中央苏区各地都向兴国学习。
这样,项英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号召实行正确的动员方法,最终使广大工农群众放下了思想包袱,自觉自愿地踊跃参加红军,积极投入保卫苏区、保卫革命果实的斗争之中。在临时中央政府和项英等领导的共同努力下,拥军优属的工作做得很好,扩红运动取得了很大成绩,工农群众出现了父送子、妻送夫当红军的参军热潮,使红军兵员及时得到了补充,红军的力量也不断发展壮大。
项英进到中央苏区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从协助毛泽东、朱德领导第二、三次反“围剿”作战的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发展经济对红军作战的关系极大,没有充分的物资供给,战争就难完全取胜。他从过去的经验发现,每当发生经济困难,就会影响到红军的战略和发展方向,而让红军全由自己解决给养问题,则会减少训练量,削弱战斗力。
据此,项英在1932年2月17日的《红色中华》报上发表了社论。篇首指出:“目前,为加强革命战争发展的力量,使革命更顺利的向前发展,积极的去准备充分的经济,就成为一个主要条件了。”“要我们准备充分的经济来帮助红军,供给红军的给养,减少红军筹款的工作,使其无顾虑的去积极进行革命战争。这是我们各级政府和广大工农群众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同时也就是积极参加革命战争一个很实际的工作。”
项英在文章中要求苏区各地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粮食产量,丰富红军的给养,执行正确的经济政策,解决红军的军费开支。他还特别指出,应举行群众性的节俭运动,来帮助红军的发展,来支援革命战争。“各级政府和各群众团体,一切费用都要十二分的节俭,不急用的费用不要用,要用的就要节俭,不要浪费一文钱、滥用一张纸、少点一点油,积少成多,就可以节省一大笔经费……‘浪费一文钱实等于革命的罪人’。”[11]
在3月2日《红色中华》报的“苏维埃建设”栏目里,项英又撰文指出:“在后方的同志,除了积极领导群众去参加革命战争、建立巩固的后方外,最重要的就是节俭经济来供给红军,帮助红军进行革命战争。”“这个时候,谁要浪费一文钱,都是罪恶,若是随意浪费,那实际是破坏革命战争。至于吞没公款、营私舞弊等贪污行为,简直是反革命的行为,都非用革命的纪律制裁不可。”最后,“号召工农群众起来帮助政府,来反对各级政府浪费政府的钱,驱逐各级政府中的贪污分子出苏维埃。对于一起浪费经济,特别是贪污分子,都要给以严厉的惩办。”[12]
以上两篇文章反映了项英的一个主导思想,也就是把发展经济、力倡节约、反对浪费和贪污与当时中央苏区最重要的任务——发展革命战争、支援红军作战和加强苏维埃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并摆到了应有的高度。他代表中央政府发出的号召,得到了少共江西省委、中共江西省委、省苏维埃、省军区指挥部等许多单位的响应与支持。
项英还依靠群众力量,加强苏区廉政建设。他要求各级苏维埃政府,要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欢迎群众检举揭发政府工作人员中的官僚腐化现象,严厉处置了“于都事件”等涉案人员。当时的苏维埃政府被称为“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13]干群关系很融洽。这样,项英就从政府工作的角度力所能及地从经济上支持红军的反“围剿”战争。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根据中共中央决定,项英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任中共苏区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军委分会主席。他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等一起积极开展行动,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率留在苏区的红24师和地方武装1.6万余人,成功地吸引和牵制了国民党军,最终掩护和策应了红军主力进行转移。
不过,项英在开始阶段还是出现了一些决策失误,特别是没有及时根据形势变化转变斗争方式,这给根据地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他在后来给中央的报告中这样说道:“在第一阶段中,对于斗争形势估计的不正确,对于斗争内容和实质没有明确的了解,因此由大规模的正规战转化为游击战的过程中,不能彻底的转变,使我们的部队受到大的损失,但因对主客观条件认识不够,不能使我们很适时的灵活的转变我们的战术。”[4]P425
11月底蒋介石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所谓的“全面清剿”,鉴于形势的不断恶化,项英等召开会议,展开充分讨论,提出了“独立作战”和“坚持斗争”的口号,在战略指导上开始实行转变。1935年2月,根据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的指示,对伤病员进行疏散安置,组织红军和游击队分九路突围,开展分散的游击战争,为党和革命事业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
项英和陈毅从4月起,在赣粤边游击区开始了新的战斗历程。同月上旬,两人在江西大余县长岭主持召开干部会议,确定了“依靠群众,坚持斗争,积蓄力量,创造条件,迎接新的革命高潮”[14]P266的斗争方针。这次会议是在革命遭受严重挫折时,从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地执行党中央确定的方针和策略,实行了由正规战到游击战的转变,由苏区工作作风到游击区工作作风的转变,从思想上、组织上为坚持赣粤边游击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的新起点。[15]
这样,在与中央失掉联系、国民党军持续“清剿”的极端困难条件下,项英紧紧依靠群众,恢复党的基层组织,及时调整策略,变换斗争方式,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巩固内部,冷静应对叛变行为,领导赣粤边游击区军民作殊死斗争。他和游击队员们过着像野人一样的生活,但他还经常对身边的人说:“我们要有为革命而牺牲的准备,但是只要剩下一个人,也要顽强的坚持下去,共产党的旗帜不能倒,游击队的旗帜不能倒,革命的火种是消灭不了的,黑暗总会过去,光明必然会到来。”[14]P310后期还根据全国抗战的有利形势,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停战协议,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并改编南方红军游击队开赴抗日前线。项英还同党中央恢复了联系,向中央汇报几年来的工作,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斗争经验。可以说,项英与陈毅一起领导苏区党和工农武装,巧妙地与敌周旋,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历经无数艰难险阻,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艰苦卓绝的殊死斗争,最终保持了南方游击区革命支点,保存了一大批经过严峻考验的武装骨干,对革命全局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7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对于南方游击区工作的决议》,充分肯定项英同志及南方各游击区同志“基本上正确的执行了党的路线,完成了党所给予他们的任务”,“他们的长期艰苦斗争精神与坚决为解放中国人民的意志,是全党的模范”。[16]P896这个决议是党中央给予项英和他的战友们最高的奖赏。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还高度评价项英,说他“是从坟墓里回来的”。[17]P82
项英在担任中革军委主要领导期间,还做了几件其他有意义的事情,比如成立红军战史编辑委员会。1931年他以军委主席的名义,与副主席朱德、毛泽东联名,于4月17日发布第九号通令。通令决定:“在本会参谋部成立编辑委员会,并指定叶剑英、朱云卿、郭化若、左权、杨立三、范树德、林彪、林野、黄公略、陈奇涵、耿凯、邓萍、曾士峨等十三人为编辑委员会委员,以叶剑英为总编辑,朱云卿为战史部主任,左权为编译部主任,郭化若为政治部主任,(暂缺)为军事地理部主任。”[4]P通令指出其工作内容有四点:收集数年来中国红军在战争中英勇斗争的历史材料并妥为整理,收集中国红军战士在战争中的经验,不定期出版军事方面的杂志,详细调查红军连年转战各地区的地理、经济、政治、居民状况及军事有关的各种材料。
可以说,这是我军第一次明确提出要编撰自己的历史,成员职责明晰,内容广泛,基本上涉及到了与红军相关的各方面。当时,第二次反“围剿”战争正处于激战之中,以项英为主要领导的军委能重视总结红军作战的经验,提出编写战史是很不容易的。它无疑对后来人民军队的建设和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意义。
1933年6月初,经党中央批准,项英以中革军委代主席的名义发布命令,对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将小师小团改为大师大团,撤销军一级的番号。经改编后,红一军团下辖第一、二、三师,第三军团下辖第四、五、六师,第五军团下辖第十三师,第七军团(实际到10月份才正式成立)下辖第十九、二十师。[2]P337这样,为了适应反“围剿”战争的需要,精简了机关,减少了指挥作战的层级,使部队更加机动和灵活。同年10月28日,项英又以中革军委下命令,正式决定组建第七军团、第九军团。第七军团下辖第十九、二十、三十四师,第九军团下辖第三、十四师和独立第一、四团。[2]P362随着红军数量的增加,组建新的军团,增加红军编制,更好地指挥打击敌人。
项英还以代主席的名义在1933年6月30日发布命令,决定将“八一”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命令如下:“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发生了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领导的南昌暴动。这一暴动是反帝的土地革命的开始,是英勇的工农红军的来源。中国工农红军在历年的艰苦战争中,打破了帝国主义国民党的历次进攻,根本动摇了帝国主义国民党在中国的统治,已成了革命高涨的基本杠杆之一,成了中国劳苦群众革命斗争的组织者,是彻底进行民族革命战争的主力。本委会为纪念南昌暴动与红军成立,特决定自一九三三年起每年八月一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18]
7月11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举行第四十五次会议,批准将每年的“八一”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的决定。[19]把“八一”南昌起义之日定为建军节具有开创性,深受广大红军指战员的欢迎。8月1日,在项英的主持下,中革军委在瑞金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典礼。
项英发布的这道命令,是他重视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体现。这样,“八一”建军纪念日的庆祝活动在苏区各地展开。此后,“八一”就成为红军和后来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成为人民军队进行光荣传统教育、地方进行国防教育、各地开展拥军优属活动的重要日子。
项英在中央苏区担任领导(特别是军委领导)期间做了许多军事方面的工作。可以说,他对人民军队的建设,对苏区武装斗争的开展,都竭尽全力,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不过,由于他对中央“左”倾路线的实质和危害看不清楚或醒悟较慢,加之他在军事领导方面缺乏足够经验,因而在一些战略决策和作战战术方面出现了失误,超越了当时主观条件的可能,有些工作脱离了实际,这些都成为了深刻的历史教训。但总的来说,项英是中央苏区时期一位作出过较大军事贡献的党和红军的重要领导人。
[1]解放军总政治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举行座谈会 纪念项英百年诞辰[N].人民日报,1998-05-14.
[2]蒋凤波,徐占权.土地革命战争纪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3]胡居成,郑美珍.功过千秋——项英在赣南皖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4]军事科学院《项英军事文选》编辑组.项英军事文选[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5]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十年大事记[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
[6]项英.大大的向外发展积极的进行革命战争[N].红色中华(第7期),1932-01-27.
[7]项英.怎样配合红军的胜利去争取江西首先胜利[N].红色中华(第31期),1932-08-30.
[8]项英.猛烈扩大红军反对对于扩大红军的消极[N].红色中华(第33期),1932-09-13.
[9]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Z].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10]中共中央书记处.六大以来:下[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1]项英.发展生产,节约经济来帮助红军发展革命战争[N].红色中华(第10期),1932-02-17.
[12]项英.反对浪费 严惩贪污[N].红色中华(第12期),1932-03-02.
[13]关于四个月节省运动的总结[N].红色中华(第232期),1934-09-11.
[14]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赣粤边游击区[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1.
[15]王辅一.项英传[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16]中共中央书记处.六大以来:上[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7]裘克安.斯诺在中国[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
[18]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关于决定“八一”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N].红色中华(第93期),1933-07-11.
[19]人民委员会第四十五次会议[N].红色中华(第95期),1933-07-23.
Xiang Ying’s Military Contribution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ZHANG You-nan
(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Jinggangshan,Jinggangshan,Jiangxi 343600,China)
As a leader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especially a leader of the military committee),Xiang Ying undertook a lot of military jobs such as establishing the General Political Department of the military committee,establishing the Red Army Battle History Compilation Committee,carrying out the movement of expanding the Red Army,setting up the“August 1”Army Day,participating in leading the Fifth Counter-encirclement Campaign of the Red Army,and leading the three - year guerrilla war in South China.He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building the people’s army and carrying out the military struggle in the soviet area.Even though he was affected by the leftism error and made some mistakes due to lack of experiences in military leadership,Xiang Ying was still an important leader of the party and the army who made great military contributions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Xiang Ying;Central Soviet Area;military contributions
D231
A
1674-0599(2012)06-0030-06
2012-10-24
张友南(1955—),男,江西樟树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经济学。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项英在中央苏区时期的军事贡献研究”(12dsyb01)。
(责任编辑:贺文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