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诸葛隽
“金融试验”的边界拓展
□文/诸葛隽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对于温州和温州的民间金融都是一件里程碑式事件。在去年出现民间借贷的风波后,创新实验首先在温州发轫,温州成功转危为机。不屈不挠的温州人和温州资本始终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开路先锋。试验区的实践拓展了当前传统金融体系的边界,显示了“草根金融”的旺盛生命力,是引导民间融资逐步走向规范的现实选择。温州金融试验将再一次给全国的民营经济和民间资本带来丰富的成长和创新经验。
健全地方金融组织体系。要深化小微金融改革的深度和广度,以小贷公司为例,起码可以尝试:小额贷款公司最低应设到乡镇一级。目前小额贷款公司的网点设置仅到县域为止,未能辐射到最需要小微金融服务的广大乡镇农村,这不能体现金融的普惠性,小额贷款公司要真正体现服务三农应更好地服务于生产或者运营地在农村的小微企业;可以先聚集民资做基金,然后以基金作为小额贷款公司的资本金。小额贷款公司的发起人一般为各地优秀的民营企业,这还没有真正起到吸纳和疏导零散、闲余、无序民资的作用,反而把二产资金转化成了三产、从实体经济中抽取了资金。建议在温州先做一个试点,先聚集民资做基金,以基金为资本金设立一个小额贷款公司,之后再根据试点情况在全国推广。共享银行征信系统体系。目前小额贷款公司所掌握的大量企业与个人信息不能直接报送征信系统,这也大大增加了小额贷款公司在信贷风险管理上的难度。因此小额贷款公司的放款应记入信贷登记系统,一是让客户积累信用,为客户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二是为税务部门核查小额贷款余额提供技术支持。
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目前小贷公司和村镇银行主要以发放贷款为主,可以尝试做集合票据等的探索,把中小企业综合起来,然后由商业银行来做筹资,小额贷款公司作为二传手,转手将这些资金转让给中小企业使用。
探索地方金融监管机制。监管是金融开放的核心问题,放开的同时要加强监管。民间金融具有强烈的区域性、地方性色彩,不同地区的民间借贷在资金供求、借贷链条、经济基础甚至发展模式等方面都呈现着各自的特点。这种区域性差别决定了中央层面的统一监管难度较大,这就要求地方政府承担民间借贷的金融监管职责。应继续调动各级政府金融办的监管积极性,使其加入到民间借贷的监管主体中来。温州市政府可以设立市县二级“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并与工商、公安等部门形成监管合力,将小额贷款公司、寄售行、投资公司、股权投资公司等“一行三会”监管部门没有覆盖的领域全部纳入监管范围。
试验区的实践拓展了当前传统金融体系的边界,显示了“草根金融”的旺盛生命力,是引导民间融资逐步走向规范的现实选择
温州成为“金融特区”有先天的独特优势,如民营经济发达、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群体、民间资本的容量巨大、民间独特的化解防范风险能力等,但要真正打造“民间资本之都”,撇开经济因素不讲,文化约束和缺陷似乎还有很多。温州人讲感情,不讲规则;温州人急功近利,人文情怀不够;温州人善于开拓,但是真正的理性思考不够等,需要做的软性配套安排任重道远。
——培养和引进大量的金融人才。温州一向来专业技术人才输出大于输入,而金融业尤其是一个专业技术要求极高的行业,温州缺乏本土专业高端人才,要提升集聚外地人才的地域吸引力。同时要提升企业家的金融素质,温州企业家不乏市场营销能力、管理能力,但金融素质亟待提升,尤其是将来还要“境外直投”,在海外市场、在别人的游戏规则中和国外资本“老手”抗争,光靠勇气和抱团是不够的。
——建设“信用温州”。民间资本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冲动性比较强,对金融业而言,诚信是金融的基础,历史上晋商做票号,就是典型的民间金融,票号为何得以辉煌500年,原因在于他们以中国人的信用象征——山西人关公做他们的形象代言人,“诚信为本”,“以义制利”。温州人要向晋商学习,要做“金融温州”,先做“信用温州”。
——要有包容度。温州人讲血缘、讲地缘,喜欢抱团,讲求人格化交易,温州经济可以说是一种东方式的经济结义。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就存在排外的倾向,这些是不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温州需要从封闭走向开放,温州经济想要转型升级,首先需要的是文化方面的转型与升级。这些方面都需要本土的温州人自省和反思,并且化为行动。
温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