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秀 刘晓东
电器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的能耗/能效和生态设计要符合有关法规的要求,制造商在开发设计制造产品时必须符合这些要求,那么如何让消费者了解制造商生产的产品是符合这些要求的,还能了解产品不但达到最低要求而且还达到了较高的指标,通过加贴能效标签/生态标签可以做到这一点。这些标签用于表示产品的能量效率等级、能量消耗量、对环境危害小等信息,消费者在购买贴有此种标签的产品时能得到直观的环境信息,为购买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以引导和帮助消费者选择节能环保的产品。为此本篇介绍电器产品涉及的主要能效标签/生态标签标志制度。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耗能产品能效标签作为提高能量利用效率、推动节能产品向市场转化的主要手段和措施之一,以其投入少、见效快、对消费者影响大等优点,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认可,正在世界范围内普及。世界上已有很多国家或地区实施了能效标签制度。德国、澳大利亚、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先后建立了能效标签计划,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冰箱、房间空气调节器、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和计算机、传真机等办公设备,以及中央空调、锅炉、电机等商业和工业设备。通过认真、有效地执行能效标签制度,各国政府已经成功地减缓了家用、办公产品在消耗电能和天然气方面的增长势头,同时也减少了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的排放。值得注意的是,国际上大多数的能效标签制度是由政府节能主管部门直接组织实施的。
另外,除了能效标签制度以外,生态标签制度作为一种环境管理手段已经逐渐风行世界,自从1978年世界上第一个生态标签——德国的“蓝色天使”标志问世以来,目前,已有近40个国家的政府推出了生态标签制度,如美国的“绿色标签制度”(Green Seal)、日本的“生态标签制度”(Eco—Mark)等。生态标签所涉及的产品种类越来越多,甚至已经扩大到服务领域。而生态标签主要以欧洲各国的标志为主,在世界市场上颇具领导作用。
近年来,世界商品市场上刮起了一股绿色之风,并对国际贸易趋势和生态产品的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由此带来了对环保生态标签的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环保生态的标准较高,尤其对于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如此;而且,高额的申请费用也给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因此,生态标签是一种变相的贸易壁垒,即所谓的绿色贸易壁垒。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生态标签作为一种新型的环境管理手段,对引导和促进各产业向有利于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方向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经之路,应该倡导。
能效标签及生态标签制度在国与国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例如欧盟的能效标签不仅适用于欧盟成员国,同时也被欧洲其他几个国家采用。美国环保署发起的针对办公设备的能源之星计划已经被世界上很多其他国家和地区采用,南美洲地区也在考虑实行统一的能效标签制度。
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性的环境危机也悄然而至,人口膨胀、物种灭绝、温室效应、水土流失、臭氧层空洞等一系列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敲响了警钟。地球环境的恶化已成为世界性的危机,保护环境的呼声在世界各地回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环境的紧迫形势使各国的环境保护战略开始了一场新的变革。在1992年6月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与会各国取得了对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共识,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消费方式,广泛应用对环境无害的技术和工艺,使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生活全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这一世界环境保护新形势下,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需要,发展绿色技术,实现清洁生产。“绿色”消费运动首先在欧美悄然兴起,能效标签标志制度也应运而生,贴有能效标志的产品开始在国际市场上出现并备受消费者青睐,逐步成为消费领域的新热点。
国际能源署(IEA)在《世界能源展望2007》(WORLD ENERGY OUTLOOK 2007)报告中指出,虽然现时世界各国领导人已经承诺将采取行动改变能源前景,而且一些新的能源政策已经出台,但IEA预测,到2030年能源需求、进口、煤炭的消费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趋势将比以往更为严峻。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空前的经济发展速度,需要消费更多的能源,但这种发展将会提高数亿人的生活水平,在不抑制经济增长,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前提下,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全球性能源紧张的问题。所以,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在目前技术水平下,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降低能源依赖性最经济、有效的方法。这对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能效标签制度激励企业生产节能产品、规范了产品市场,同时为企业营造出一个良性竞争的平台,有力地促进了产品进一步的技术发展。以欧盟能效标签为例,刚推出电冰箱A+和A++等级时候,市场上几乎还没有任何电冰箱产品能够符合该等级标准,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技术改进和竞争,已经有不少企业生产出符合该最高等级标准的电冰箱产品。
能效/生态标签的应用和能效标准的提高是全球发展趋势,为了提高能量效率,保护本国利益,很多国家制定了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以限制不符合能耗、环保标准的产品进口,这无疑更有助于环保和节能,但客观上对国际贸易也形成了一种“绿色壁垒”,特别是发达国家利用自身技术优势提高能效标准等级,实质上也是在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制造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能效标签是附在产品或产品最小包装物上的一种信息标签,用于表示耗能产品的能量效率等级、能量消耗量等指标。消费者在购买贴有此种标志的产品时能得到直观的能耗信息和估算日常消费费用,为购买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以引导和帮助消费者选择能量效率更高的产品。国际上一般将能效标签分为3类,即保证标签、比较标签和信息标签。
(1)保证标签(Endorsement Label)
保证标签实质上是根据特定的标准所做的“认可标志”,主要是对数量一定且符合指定标准要求的产品提供一种统一的、且完全相同的标签,标签上没有具体的信息。保证标签只表示产品已达到或超过某一能效水平,而不能表示达到的程度的高低。这种标签通常针对能效水平排在前10%~20%的节能产品,可以通俗的认为是市场上的一种“能效精品”认证。它主要用来帮助消费者区分相似的产品,使能效高的产品更容易被认同。保证标签一般采用自愿性原则,如美国环保署发起的“能源之星”和我国的节能产品认证即属于保证标签。
(2)比较标签(Comparative Label)
比较标签提供较多的相关信息,以利于消费者将特定型式的产品与市场上相似型式产品进行能效比较,通常都是以法规强制形式出现。使用的比较方式可以采用连续横条方式或字母或星数等不同标识方式。通过不连续的等级体系或连续性的标尺,为消费者提供有关产品能耗、运行成本、能效或其他重要特性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易被消费者理解。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定时,可将能效与价格、可靠性、便捷性和其他一些特性一同考虑,并且可与相似产品的能效性能进行比较。由于比较标签给出的信息多,便于消费者了解和确认产品的优良程度,被许多国家所采用。比如欧洲的EU-Label、澳大利亚能源标志。
(3)信息标签(Information Label)
信息标签上只有产品的年度能耗量、运行费用或其他重要特性等具体数值,不提供与同类产品比较资讯,产品之间能量效率比较则由消费者自己进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如日本的产品能量标志和菲律宾的能量指引。
能效标准是对耗能产品的能量利用效率水平或在一定时间内能量消耗水平进行规定的标准,是规定产品能量性能的程序或法规。强制性能效标准禁止能效值低于最低规定值的产品在市场上销售。按照规定的测试程序确定产品的能量性能(通常指最大能耗或最低能效)的目标限定值。依据其规定内容的不同,能效标准可分为指令性标准、最低能量性能标准、平均能效标准和能效分级标准四类。
3.2.1 国外能效标准的发展
早在1962年,波兰便在一系列的工业电器中引入了现代社会的第一批强制性最低能源性能标准;法国政府在1966年和1978年分别制定了电冰箱和冷冻箱能效标准;俄罗斯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也先后制定了强制性的能源性能标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于1976年颁布了一系列的能效标准,成为第一批对制造商造成较大影响并显著促进能耗减少的能效标准;到2001年,包括欧盟成员国在内的大约30多个国家和政府至少已经针对一种产品实施了强制性能效标准。
(1)美国能效标准的发展
197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政策与节约法案”(EPCA,Energy Policy and Conservation Act),授权能源部制定自愿性的能效目标值;1978年的“国家节能政策法案”(NEPCA,National Energy Conservation Act)将自愿的能效目标值转为强制性的最低能源性能标准,同时规定联邦标准优先于各州标准;1988年“国家电器节能法案”(NAECA,National Applianco Energy Conservation Act)生效,能源部为十余类电器制定了能效标准,并以法律的形式予以颁布实施;1992年“能源政策法案”(EP Act,Eenergy Policy Act)将能效标准扩大到商用设备和工业领域,可以说,上述四大法案为美国联邦能效标准奠定了坚实的法律框架。
美国的能效标准采用的是最低能量性能标准,标准的制定必须经过一系列严格规定的研究和协商过程,指标水平的确定方法很严格,以技术可行和经济合理为分析基础。国家标准设定的能效指标水平优先于各州标准所设定的能效指标水平,但如果某一特定产品联邦政府尚未制定能效标准,州政府有权为其制定当地的最低能量性能标准。目前,美国的能效标准涉及多种电器设备和商业、照明及工业用能设备。
(2)加拿大能效标准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加拿大各地方政府开始使用最低能量性能标准,如安大略(1988)、新斯科舍(1991)、魁北克(1992)等省都曾施行过最低能量性能标准。1992年,加拿大通过《能源效率法案》,明确规定了在联邦一级制定和实施用能产品的最低能量性能标准。1995年2月,由加拿大自然资源部(NR Can)制定的第一批联邦能效标准正式生效。
大多数加拿大能效标准在指标水平的设置上与美国保持同步,但两个国家在确定指标水平的严格程度上有所不同,加拿大以当前市场可得的实际产品为基础制定最低能量性能要求,市场中在售产品的能效范围构成了能效指标分析和确定的边界,加拿大最低能量性能标准的产品范围已扩展到六七十种。
3.2.2 我国能效标准的发展
我国能效标准规定的主要是能效限定值,同时根据产品特性不同,有时也包括节能评价值、能效分等分级、超前能效指标等。能效限定值是指在规定测试条件下所允许的耗能产品的最大耗电量或最低能效值,是产品在能效领域的市场准入要求,否则不允许生产销售,是强制性要求。节能评价值是耗能产品是否达到节能产品认证要求的评价指标,达到或超过节能评价值的产品可申请国家节能产品认证,粘贴统一的节能标志,以此告知消费者该产品既节能,质量又可靠,它属于推荐性指标。能效分等分级是根据耗电量和能效水平的高低将产品分为1、2、3、4、5级,1级表示能效水平最高,最节能,是最好的产品,5级表示达到了能效限定值指标,是合格产品。超前能效指标是指在标准发布3年~5年后实施的能效限定值,它是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一种指标。
我国的能效标准是强制性的,没有达到能效标准中能效限定值要求的耗能产品是不合格产品,不允许生产和销售。
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能效标签制度,成功地减缓了电器、设备等能量消耗的增长势头。能效标签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作为能效标准的补充,能效标准与能效标签的实施和推广在鼓励技术开发、市场竞争、高效产品的销售以及市场转换等方面非常有效,取得了显著的节能、环保和经济效益。
以我国为例,据能效标签管理中心的统计数据,截至2008年3月25日,共有637家家用房间空气调节器、家用电冰箱、电动洗衣机和单元式空调机企业提交备案材料,备案产品型号共22 141个。根据科学预测,到2010年,能效标准和标志的有效实施可累积节电5 580亿k W时,折合一次能源2.56亿t标准煤;到2020年,可累积节电26 570亿k W时,折合一次能源12.9亿t标准煤。而实施能效标准和标志带来的成本增加要小得多,平均成本效益比为3.4。
以欧盟为例,1992年~2000年,家用电冰箱累计能量消耗比未实施能效标志前降低了16%,到2020年预计达到21%;按当时电力价格计算,到2020年家用电冰箱的节约能源价值可望达到46亿欧元。
能效标准是在大量的实测数据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经济的分析制定出来的。符合能效标准的产品,技术先进、价格合理。在种类规格繁多的家电领域,即使同规格的产品也具有不同的价格和能效品质。若用户在购买前只考虑价格的因素,而忽略了能效品质,没有根据这些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则用户在使用中很可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对消费者来讲,一目了然的能效标签向消费者提供了从其他途径无法获得的信息,能够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使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定的过程中,将能源效率和运行费用这两个因素以及环境影响特性考虑进去,可以比较不同类型不同品牌耗能产品的能效和费用情况,促使他们购买高能效的产品,使消费者减少使用成本,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随着能效标签的强制执行,一些不符合最低能效标准的产品将被迫退出市场或者进行技术革新,达到最低能效标准要求;另外,在强制实施能效标签之后,企业将失去以往的低价格竞争优势,过多的低能效比产品也会影响企业的销售和品牌形象。因此,能效标签的实施将促进厂家产品结构的调整,提高整个行业的产品质量。能效标签制度的实施,一方面减少耗能产品的能源消耗量,减轻各国能源压力;另一方面能够快速有效的淘汰高能耗产品,为企业营造公正透明、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民用耗电量也随之快速增长,对电力的需求量逐年上升。且我国电力主要来源于以煤炭为原料的火力发电厂,燃烧大量的煤炭既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又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高能效电器产品的推广将产生巨大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能效标签的实施能促进目前的冰箱平均节能20%,我国冰箱将节约上亿度电,若节约的这些电量全部来自煤电,节省的原煤及其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对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将具有重要贡献。同时,二氧化硫的排放也会得到大幅度的削减,有益于全球环境的改善。能效标准的实施,能够提高家电产品的能源利用率,有效地遏止能源的浪费。
提高能源利用率是在目前技术水平下,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减少环境污染的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这对于合理利用资源,保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生态产品的概念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又涉及材料学、物理学、化学、环境学、生理学等多门学科领域,因此目前对生态产品的理解存在着不同,关于生态产品的定义也就不同,各种生态产品认证体系对产品的生态性能的评估准则也不同。
有的生态标签体系强调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够对环境造成危害,有的生态标签体系强调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对环境以及消费者造成危害,还有的标签体系对产品的再循环使用提出了要求。除了认识范畴上的不同,许多生态标签在具体标准的规定方面,认证程序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有的生态标签没有对产品生态性能评级的规定,有的生态标签仅仅是对产品中某些方面的性能的信息反应。
为了能够统一对生态产品的认识,对如何建立生态标签提供指导,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曾对生态产品的概念进行归类:
第一类型:考察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原材料的提取、到产品的运输、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采用自愿加入的方式,覆盖多种产品类型,属于第三方标签体系。
第二类型:自我声明的标签。该标签或者是考察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或者考察产品的某方面的生态性能(如能效、回收利用性、有毒物质使用等)。
第三类型:环境行为的声明和报告。
由各发达国家政府制定的各生态标签基本上都属于第一类型,它们代表了当今生态标签发展的主流。这些生态标签体系强调的是从整个生命周期内考察产品的生态性能,包括产品的原材料的生产和制备、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处理。这些生态标签适用于多种产品领域甚至是服务领域,对每一类别的产品使用生命周期评估(LCA)的原则制定生态产品的标准。其评审原则为由第三方试验室检验和现场审核,由申请厂商自愿加入执行。其中较有代表性的生态标签有:德国的“蓝色天使”,北欧地区“白天鹅”,欧盟的“欧洲之花”,加拿大的(ECP),日本的Eco—Mark等。这些生态标签由于受到政府的支持,在生态产品领域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对生态产品的发展、形成一致科学的评审标准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往往被各国政府作为制定环保生态法规和法令的依据。
第二类型的生态标签,主要是由一些民间组织机构、行业协会建立的生态标签。这些生态标签往往是考察产品的某一方面的生态性能(如产品的使用性能、产品的废弃处理等),对产品使用的原材料、产品中的有害物质或是产品的再循环使用提出了评审的标准,其评审原则也并不强调由第三方试验室或是现场审核,有的还允许申请厂商自我声明。这些生态标签由于满足了一定的需求,因此,在市场上也获得了一定的支持。如:“Oeko—Tex”、“EcO—Tex”、“Bioland”、“Demeter”等标签。
第三类型的生态标签,是由一些买家制定的,用于对自己的供应商所提供的商品的生态性能进行标识。供应商无需进行申请,只要产品经过指定试验室的检验满足了供应商制定的生态标准即可。这些生态标准的制定往往同产品售卖地的产品的生态环保法规、法令一致,有时较严格一些。
除了上述三类生态标签外,还有一部分标签没有被归类其中。由于ISO标准只能作为一个制定生态标签的方法参考,而并没有给出各个产品领域内在如何使用LCA分析,如何对原材料、生产过程、废弃处理对生态产生的危害进行评定,也没有给出各类生态产品的具体的标准。目前各种生态标签体系对各类产品的评价标准依然有很大的差异。
除了对生态产品的认证标准的规定外,各生态标签的认证程序、有效期、认证费用、对生态标签的授权、使用和监控等方面,各生态标签也存在着不同。由于消费者普遍对自我声明的标签缺乏信任,现在各国政府制定的生态标签的认证主要采取第三方试验室检测加现场评审,并接受消费者组织机构的监督等方法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