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健忠
新形势下加快开化科学发展,需要重新审视生态,重估生态价值,创新生态路径,走出生态新路
作为钱塘江源头的开化县,生态资源丰富,生态功能重要,生态优势明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开化县贯彻落实全省“两创”总战略、“两富”新目标和衢州市“一个中心、两大战役”等重大决策部署,明确以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为契机、以钱江源旅游度假区建设为龙头,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积极打造国家东部公园,着力挖掘生态潜力、创造生态价值,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在加快发展、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山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
新形势下,加快开化科学发展,需要重新审视生态,重估生态价值,创新生态路径,走出生态新路。
一是推动生态转型,按照衢州市建设山区科学发展试验区的部署,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作为挖掘生态潜力、放大生态价值的重要抓手,作为培育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着力改变区域经济主导产业结构单一的格局。
二是促进“四化融合”。认真落实“三化同步”的要求,从生态转型上探索寻求产业契合点,以文化旅游业为引领,统筹推进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城镇化,构建具有开化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在相互交融中转型升级,开辟山区科学发展更大空间。
——生态工业围绕文化旅游转型: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导生态工业自主创新、节约资源、保护生态,以生态工业配置文化旅游要素,以文化创意、旅游品牌和消费市场开发多元化产品,培育创新型产业,兼得“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实现生态工业快速转型;
——生态农业依托文化旅游提升:以“一村一品”为抓手,发挥开化龙顶名茶、食用菌、清水鱼、山茶油等特色产业优势,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促进农业与旅游融合,升级农业产业;
——生态城镇结合文化旅游做亮:把整个开化县域作为一个旅游大景区、生态大公园,以文化旅游功能区建设为导向,培育城关、华埠、马金等省级中心镇,建设齐溪、苏庄、杨林等风情旅游小镇,促进文化旅游功能区发展。
根据全县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和现有旅游发展基础,确立“核心板块引领、重点景区支撑、观景大道串联、美丽乡村衬托、文化旅游融合、生态产业富民”的总体要求,努力培育休闲旅游新业态,积极打造寻根探源品茗圣地、休闲养生康体福地、商务会议培训住地。
一是明确争先目标。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发扬“跳一跳摘到桃”的精神,争先进位,自我加压,跨越赶超,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产业“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十年大跨越”:到2014年,形成完善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体系,形成钱江源旅游度假区空间框架,把根博园创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成省级文化先进县;到2016年,文化旅游业态不断丰富,创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成省级特色文化强县、省级旅游经济强县;到2021年,文化旅游产业综合带动能力更加强劲,生态产业体系更加完善,创建国家旅游经济强县、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努力把开化打造成长三角一流、全国知名的国家东部公园,成为衢州旅游经济的“排头兵”、浙江旅游西进的“桥头堡”。
二是完善规划体系。围绕建设国家东部公园,编制完成特色文化强县建设规划、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编制实施钱江源旅游度假区、根博园创国家5A级、钱江源风景区创国家4A级景区等专项规划和“一村一品”行动计划,明确各圈层、景区景点和农家乐旅游线路的建设目标、重点任务。
三是优化功能布局。科学布局文化旅游产业功能圈,形成国家东部公园“1+5+5”的主体框架。“1”,即建设钱江源旅游度假区这一核心景区;“5”,即建设钱江源风景名胜区、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华山、圣潭沟、白石尖等5个重点景区,以及县城到音坑与齐溪、苏庄、长虹、张湾与杨林、金村与林山等5条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
把项目作为扩大有效投资、转化生态优势的重要抓手,坚持“文化为体、创意为用”,以创意连接文化与产业,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
一是创意生成项目。深挖钱江源文化、根雕文化、龙顶茶文化、红色文化、养生文化、民俗文化、动漫文化内涵,创意形成“慢生活”、“根雕佛国”、龙顶茶道、红色教育、保健养生、民俗节庆、动漫体验等特色文化符号。深化文旅融合,物化文化因子,有机融入项目的规划、设计、施工当中,确定主题风格,形成个性品味。嫁接创意策划,超前谋划、滚动储备一批文化旅游精品项目。
二是强化龙头带动。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注重抓好大项目。在加快杭新景高速开化段、根博园三期、南湖旅游综合体、国际大酒店城市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建设的同时,谋划落实以九景衢铁路开化段、黄衢南高速钱江源互通、205国道城华段改线、通景公路改造等为重点的旅游交通项目,规划建设以动漫产业体验城、养生园、森博园、茶博园和根雕产品交易市场等为重点的产业提升项目,整合建设以西渠综合改造、浙皖赣旅游服务集散中心、浙西革命纪念馆、金融商务区、商品特色街等为重点的功能配套项目和“三馆一宫”(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创意开发一批钱江源品牌系列的旅游土特产商品。
三是突出专业招商。组建专业招商组,加大文化旅游产业招商力度,努力引进央企、省企、大型民企的战略投资,深度开发大项目、好项目。
四是开发乡村旅游。大力推进“一村一品”行动,以5条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为重点,打造霞山、姜坞、古田等10个乡村文化旅游精品村,促进乡村休闲旅游与“宜居、宜业、宜文、宜游”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机融合。
一是提升城市品位。利用三年时间,以“创三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破三难(拆违拆迁难、治污治乱难、行车停车难)、建三网(数字城管网、治安监控网、电子警察网)”为主线,集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实施十类城市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把城区建成核心景区。
二是严格保护生态。通过“5·5生态日”、生态创建活动、生态进课堂等形式,持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扎实推进“四边三化”行动,深化钱江源百里绿色长廊建设,抓好“三沿”绿化彩化,明确三年内林木采伐计划下调40%,逐步扩大生态公益林面积。严守项目准入的“环保红线”,严控污染项目进入源头,坚决关停淘汰高污染企业。巩固深化农村清洁工程,加强河道管理和水岸景观建设,维护源头生态安全。
三是营造和谐环境。深入开展“一学两创”等活动,进一步倡导“大爱、责任、奉献、诚信”的精神品质,形成人人都是旅游环境、人人都是形象大使的良好氛围。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组建应急联动指挥中心,健全完善应急体系,强化旅游安全保障。面向全国征集参评文化旅游主题宣传口号,加强品牌战略营销、节会节庆营销、区域联合营销、网络营销宣传,打造“钱江源头、根雕佛国、养生开化”旅游品牌,提高钱江源文化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
按照十年目标任务项目化、明细化、责任化的原则,排出阶段性重点任务,坚持一年接着一年抓,接力创业,努力干成。
一是组织保障。成立文化旅游发展委员会,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抓总,负责编制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研究扶持政策、协调实施重点文化旅游项目、督查考核重点工作任务。组建钱江源旅游度假区管委会,配强工作力量,落实启动资金,做到“一次规划、分期建设、自求平衡、滚动开发”,提高度假区自我发展能力。
二是政策保障。制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35条”扶持政策,县财政每年至少整合安排2000万元的专项资金,加大政府引导性投入,拉动多元化投资;运用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政策手段,为文化旅游重点项目提供要素保障;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研究制定柔性引才政策,形成一批精通业务、服务一流的专业人才队伍;落实文化旅游资源保护开发的政策支持,努力为后人多留遗产、少留遗憾。
三是运作保障。致力形成高效有序的运作体系,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良性工作格局。积极推进省级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改革,理清产权关系,推动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建立统一有序的景区开发管理机构,实现一体化经营。扩充旅游投资公司资本金,整合国有资产,做大投融资平台。争取各类债券资金,探索BOT、BT等融资方式。
四是作风保障。对照目标要求,谋划确定一批2013年实施类、2014年前期类、2015年预备类项目,形成项目谋划、生成、引进、建设、服务的工作机制。制定文化旅游发展争先目标考核办法,加大旅游招商和重点项目的考核比重。对根博园创国家5A级景区等阶段性重点工作,确定节点任务,强化责任捆绑,落实进度管理,确保干成干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