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晓华
我们应该改变过时的年龄观念,尊重年长者工作的权利,创造各尽所能的社会环境,加快建设各种福利、医疗、保险体系,以更富创造性的姿态迎接年龄结构的改变
近来,有关老龄化危机的说法不时见于报端和网络。倡导此论者大都想将文字变成警钟,提醒国人注意中国进入老龄化阶段的种种危机,暗示政府应该放松乃至取消计划生育政策。尽管笔者敬重他们深沉的忧患意识,但却不能不说:有关老龄化危机的预设很可能是伪命题。
实际上,“老龄化挑战”与“老龄化危机”是两个概念。从上个世纪初开始,西方世界就开始面临老龄化的挑战,但迄今尚未遭遇我们所说的老龄化危机。美国自上个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老龄人口增加了两倍,国民收入则翻了三番。日本2006年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为2660万,属于世界排名第一的老龄化国家,可是日本的经济仍然极为发达。基于这个事实,已经经历了老龄化考验的国家提出了“人口不是命运”的口号,普遍将老龄化当作应该庆贺的进步现象。
中国所面临的“老龄化挑战”并非独特到难以解决的地步。渲染“老龄化危机”者都强调中国“未富先老”,会遇到诸多可怕的难题。从表面上看,这个观点似乎言之有据:中国2011年6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为9.1%(国际上公认的老龄化标准是7%),同年人均GDP仅为5449.71美元(发达国家为人均两万美元以上)。不过,只要参考历史上的数据,我们就会发现这是个成问题的假设:1950年,世界超过60岁以上人口达到8%时,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国家的人均GDP都不到1万美元(换算为今天的水平),也属于“未富先老”,但“老龄化”并未阻碍它们的发展。事实上,由于劳动人口年龄上限的增加,中国未来几十年内并不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以2011年为例,劳动力新增人数比老龄人口新增人数多1.1%。从人口预测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按2010年15-59岁、2020年15-64岁、2050年15-69岁计(欧盟已列入计划)计,将从目前9亿略多先增长到10亿,然后逐步减少,到2050年仍维持在9亿。也就是说,所谓的人口红利远未终结。相反,由于产业转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国目前仍有多达2亿的待业人口,许多中年以上人群存在严重的就业难问题。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将为这些人提供就业机会,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只要应对得当,“老龄化挑战”将带来巨大的机遇。国人非但不会老无所依,而且将接近各尽所能的境界。由此可见,强调“未富先老”者预先设定了老年人的非生产性角色,其偏颇的立场决定了他们难以做出合理的判断。
渲染“老龄化危机”者忽略了人类面临的一个根本危险:巨大的人口压力正在使生态系统走向恶化。在许多担忧“老龄化危机”的人眼里,“白发苍苍,摇篮空空”是个可怕的征兆,但实际情况恐怕恰好相反。2011年7月,世界人口达到70亿之多,我们这个星球已经人满为患,脆弱的生态体系越来越难以承受人口的迅速增长。如果继续追求高出生率,地球上的生命将会承受更多的苦难,“末日论”很可能不仅仅是传说。在这种情况下,渲染人口危机无疑极为荒唐。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的生存环境早就高度恶化,不能再追求表面的“人口红利”(仅2011年中国新增人口就接近700万)。实行适度计划生育是中国对自己和世界负责任的重要方式,万万不可轻易放弃。我们应该改变过时的年龄观念,尊重年长者工作的权利,创造各尽所能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制度),加快建设各种福利、医疗、保险体系,以更富创造性的姿态迎接年龄结构的改变。当我们如此行动时,受益的将不仅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