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朱公以自己的实践告诉人们:人可以不通过仕途,而通过经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对后世浙商极有意义
在中国历史上踩出“第一个脚印”的浙商,应该是2500年前的陶朱公范蠡的双脚。按照今天的标准,范蠡是一位报纸“时政、财经、娱乐”三个版面都会为他留出位置的成功人士。中国民间社会360行每一行都有一位全行业供奉的“祖师爷”,范蠡就是商人的祖师爷。他也是中国商人写入史书第一人,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列范蠡为第一。司马迁盛赞之曰“范蠡三徒,成名于天下,非苟去而已,所止必成名。”
东亚儒家文化圈研究范蠡经营思想的人很多,日本经营学博士酒井甫指范蠡为世界经营学第一人,有的大学甚至开设“范蠡经营学”课。对老祖宗了解越来越少的当代人对范蠡应该是“一点不陌生”,因为经常可以见面——寺庙或商家供奉的“财神爷”之一的文财神就是陶朱公范蠡,而他与诸暨西施之间英雄美女的传说,也为他增加了更多浪漫的传奇色彩。
范蠡是春秋末期楚国宛三户人,他的一生如钱江潮波澜壮阔。青少年时代,他生活在“衰贱”之家,却饱读典籍,胸怀大志,但又愤事嫉俗,性情怪异,被人称“狂人”、“疯子”。后受宛令文种拜访,二人结为挚友,因为不满楚国只有贵族才能从政的落后体制,他们共同离楚赴越,打出一片天下。
到越国后,他先受命越国上大夫,后任上将军,担任相国(丞相)要职,从政率军,20年忍辱负重,呕心沥血,励精图治,以文韬武略,深谋远虑襄助越王勾践发奋图强。所以,范蠡的前半生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公元前489年,范蠡在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报仇成功之后,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残酷无情,知道危险的敌人解决之后,功臣良将就成了最危险的人。而他深知处心积虑、城府极深的越王勾践“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与安”,认定这是一个不可共富贵的主子。这也成就了范蠡的后半生——中国第一位杰出的企业家!
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范蠡相信:“久居尊名,终究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在政治生涯功成名就果断急流勇退,他舍弃了越国的高官厚禄,更名改姓为“鸱夷子皮”,乘舟浮海逍遥而去。他也因此被后人称为“中国史上官员下海第一人”。范蠡以前任国相之尊,起初携全家“耕于海畔,苦身戳力”。因“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然而,范蠡决意远离政治,于是归还相印,把财产全部分给了亲友邻里,悄然远行,来到陶邑,带领家人从头干起,耕种田地,牧养家畜,种植树木,开掘渔池,开发制陶业,并开始进行商贸活动。从事粮食、布匹、盐铁、茶叶、药材和牲畜的贸易业务,再次“致千金及至巨万”。
范蠡的老师是老子的学生文子,这位老子的徒孙深谙人生必须顺应天道的道家智慧,务实、低调而深具经邦济世之才。19年间,范蠡三次富甲天下,三次散财殆尽周济平民百姓。陶朱公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经商之道,而在于当时普遍轻商的社会环境下,以自己的实践告诉人们:人可以不通过仕途,而通过经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对后世浙商极有意义。
范蠡重视商业,越国崛起乃因商而兴。古代社会士农工商四民,商列末位。远在商人尚未成形的春秋时代,范蠡就提出农商并重,主张“节事者与地”,又主张“无旷其众”。他认为“谷贱病农,谷贵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主张“农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创造了“平粜法”——国家规定粮食最高最低限价。“夏则资皮,冬则资绵,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积著之理,待乏原则”,“与时逐利”、“逐什一之利、无敢居贵”。这些今天看来平淡无奇的思想,被后人辑录发挥为《陶朱公术》、《致富奇书》,千百年来成为中国历代商人的经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