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副社长 白德美
《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年鉴》(以下简称《年鉴》)创刊于2002年,至今已连续出版10卷了。《年鉴》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管、编撰,中国质检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主办,由《中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年鉴》编辑部负责编辑、出版、发行的大型资料性、工具性年刊。目前,《年鉴》内容丰富多彩,主要篇目有:图片资料、大事记、文献、质量管理、计量管理、通关业务、卫生检疫监管、动植物检疫监管、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进出口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质量监督、食品生产监管、执法督察、国际合作与港澳台工作、科学与技术、法制建设、综合工作、认证认可监督管理、标准化管理、直属挂靠单位、地方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工作和索引等。
为了不断提高《年鉴》编写人员的撰写水平和编辑知识,提升《年鉴》的整体质量;进一步促进《年鉴》的发行量增长,提升质检系统的社会影响力,《年鉴》办公室和《年鉴》编辑部分别在2012年2月和6月主办了两期年鉴业务培训班,总局各司局、直属挂靠单位、各直属检验检疫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单位的《年鉴》编写人员及负责人参加了培训会。培训班上授课老师围绕年鉴的概念和定义、年鉴撰写的基础知识和注意事项、年鉴条目撰写的具体问题及应对方法、年鉴常见的编校差错等内容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参会人员就年鉴的定位、作用和宣传推广进行了充分讨论,并提出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培训会虽然结束了,但是培训会的效果正在显现,它促使人们对如何做好年鉴工作、进一步提高年鉴质量、精益求精打造年鉴精品的思考是持续的。
年鉴工作的制度建设对于年鉴的撰写、编辑、出版和发行工作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年鉴的质量。在总局办公厅的领导下,专门成立了《年鉴》办公室和《年鉴》编辑部,作为《年鉴》的组织机构和工作机构;成立了《年鉴》编辑委员会,作为《年鉴》的撰写和审稿机构,为《年鉴》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在工作制度上,专门制定了《年鉴工作指导手册》、《年鉴编纂方案和编写要求》,每年在原有编纂方案和编写要求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对《年鉴》编纂方案的栏目框架、体例和体裁、组稿范围、出版发行等提出具体要求,对《年鉴》条目分类、条目标准和选材原则、条目协作要求等编写规范进一步细化。在政策依据上,尽可能收集齐全相关的语言文字规范方面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标准、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简化字总表》、《汉语拼音方案》、《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标点符号用法》、《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全面推行法定计量单位的意见》、《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第一批异型词整理表》、《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依此规范《年鉴》的撰写和编辑工作。有效的制度建设,保证了《年鉴》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今后我们将在队伍建设上,进一步加强对《年鉴》撰稿人员的培养,进行系统培训,准确掌握《年鉴》撰写的原则、要求和写作技巧,为全面提升稿件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年鉴》的质量,从外在表现形式来说,体现为编校质量、装帧设计质量和印制质量,从核心本质来看,其内容质量是关键。
为了更准确地反映我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的工作,在坚持主题鲜明、内容全面、重点突出、结构严谨、语言贴切,简练朴实的原则下,以保持《年鉴》信息连续和栏目相对稳定为基础,对栏目框架需适时进行增减,使《年鉴》的框架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更有利于反映当前的实际情况,使工具书的价值得到进一步体现。
在《年鉴》的内容上要注重强调年度性,即稿件的撰写需要以反映过去一年的质检新情况和新事件为主要内容,以服务质检大局为首要任务;注重强调现实性,即稿件的题材真实,稿件的数据准确,记述方式客观,内容具体、现实;注重强调资料性,即稿件材料可靠,存查有价值,内容相对完整,形式多种多样;注重强调检索性,即条目按分类排,大事记按时序编排,专业概况按类别排,简洁明白,检索方便。
不断查找《年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改进工作中的不足,是提高《年鉴》质量的重要方法。目前不按期交稿仍是制约《年鉴》如期出版的主要原因。未按照编纂方案和编写要求编写《年鉴》,直接影响《年鉴》的质量,表现在综合性的条目编写不全面,事件性的条目信息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结果等)记录不完整、不精确;标题的主题不明确、不新颖,文字不简练、不贴切,释文不规范、不流畅;语言文字过于“工作总结”化,表达内容不简练、不规范;标点符号有错用、漏用现象;时间表述不明确、具体,过于宽泛随意等。
将《年鉴》办成质检事业的精品工具书一直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此,我们应:
第一,寻找学习目标、树立标杆榜样。应坚持选择一些获得全国年鉴编校质量评比特等奖的年鉴作为学习的标杆,认真学习其在框架设计、条目分类、写作质量、封面及版面设计的特点,特别关注其突出的行业特点、选材的新颖性。
第二,对照评比标准,找出质量差距。年鉴评比标准是评比年鉴质量的标尺。在《年鉴》的审稿和编辑加工工作中,应不断对照年鉴评比标准进行把关,如内容是否收录完备;是否有专业特色,对经典经验和重大成果是否有较清晰、客观真实、准确可靠的报道,框架设计是否合理,图、文、表是否相互配合,是否遵守各项有关规范和标准,封面设计是否有特色等。
第三,注重书稿细节,加强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国家质检总局的职责之一,《年鉴》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质检总局的形象。在《年鉴》的审稿和编辑加工环节,加强对撰稿质量的跟踪抽查。稿件应按照专题分类,将审稿、统稿、退稿、编辑加工、复审、终审环环相扣。按照《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计算方法》的要求,从文字、词语、语法、标点符号、数字、量和单位、版面格式(含封面、书名页、目录、书眉、标题、注释、插图、表格、索引)等方面严格把关。特别是对《年鉴》稿件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形似致误、音同音似致误引起的错别字、错用简化字、词语误用、缩略语滥用、成分残缺和搭配不当造成的语法错误、数字用法错误等问题要特别关注,一一改正。在工作中,应将每年《年鉴》编校质量的检查结果作为新编《年鉴》的预防措施,在撰稿和编辑过程中加以重视并杜绝类似错误的发生。
虽然《年鉴》已经出版多卷,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与同类年鉴精品相比,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它与优秀年鉴之间的差距。原因之一是长期以来缺乏一支写作过硬的撰稿队伍,缺乏一支强有力的编辑队伍。从人员来讲,年鉴撰稿人员应该有较强的写作功底,人员应相对稳定。特别是对有多年编纂经验的人员,应发挥他们在审稿和统稿工作中的作用。年鉴的编辑工作是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不同于一般的图书的编辑工作,要求编辑的综合业务素质高,能把握整体、熟知编辑业务、反应迅速、行动果断、协调到位。因此,能否迅速建立强有力的、稳定的撰稿队伍和编辑队伍,是制约撰写和出版《年鉴》精品的关键。此外,相关人员的经常沟通、业务交流、信息交流以及业务培训亟待加强,如定期组织年鉴专题研讨、年鉴编撰培训等。
《年鉴》的营销工作应该围绕总局的总体工作进行设计、开发、宣传等展开。加强《年鉴》的营销工作,是打造年鉴精品、提高质检年鉴的社会声誉和使用价值的需要,是年鉴传播手段不断创新的需要。应通过研讨、讲评、读者问卷调查等方式,掌握年鉴满足市场的需求情况。在销售渠道上,探讨在原来渠道的基础上开发新渠道,发挥质监局、检验检疫直属局和分局的作用,进一步做好广告征集工作和发行工作。在宣传方面,利用新闻发布会、专题研讨会、优秀条目评奖等方式加强宣传等。应建立售后服务系统,掌握客户服务资料,作好信息反馈工作。
相信在总局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改进,《年鉴》工作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