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慧明
(河南工程学院 社科系,河南 郑州 451191)
论江泽民的民生观及其实践经验
孙慧明
(河南工程学院 社科系,河南 郑州 451191)
从三个角度探讨了江泽民同志的民生观:一是为什么改善民生——实践党的宗旨,使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及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实际困难;二是实现什么样的民生目标——近期目标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长远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怎样改善民生——制定三大宏观战略,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江泽民民生观的实践经验是: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以发展为关键,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以实现民生问题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为长效机制。这些经验为我们进一步探讨中国特色的民生理论、制定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民生政策积累了宝贵的财富。
江泽民;民生观;以人为本;统筹兼顾
所谓民生,主要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的保护状况等。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问题解决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一直都比较关注和重视民生问题。从毛泽东提出“为人民服务”、“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到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共同富裕”民生观,再到江泽民“以人民群众为本”的民生思想,归根到底都是为人民谋福利。江泽民的民生观包括为什么改善民生、实现什么样的民生目标以及怎样改善民生三个相互衔接的思想内容。国内学界已有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江泽民民生观的理论渊源、孙中山民生观对江泽民民生观的影响、江泽民对民生问题与社会进步程度和政权兴亡之关系的理解等来探讨,对江泽民民生观进行全面解析者甚少,对其实践经验更是很少涉及。本文将围绕江泽民民生观中为什么改善民生、实现什么样的民生目标以及怎样改善民生这三个问题展开论述,并进一步总结概括江泽民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经验。
民生与国计相连,“国计民生”永远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因此民生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它不仅关涉人民群众的生存和生活,也关乎国家的和谐与安定。江泽民始终站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从共产党人的使命出发来对待民生问题。
1.实践党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同时代表中国各族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也不追求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天起,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原则,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进入21世纪,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赋予了党的宗旨以丰富的时代内容。“三个代表”之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实践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是泛泛而谈,而是要关注民生问题,要落实到如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层面上来。“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内涵十分丰富:“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1](P160-161)首先,党的所有决策和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其次,党所代表的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利益,并且是实实在在的、不断增长的,其中特别反映在民生问题上。再次,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不是共产党“恩赐”人民利益,而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让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获得这些利益。江泽民强调:“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1](P152)
2.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邓小平把“共同富裕”看做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他强调,“我的一贯主张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2](P166)。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共同努力的成果。江泽民突出地强调“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因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也必然地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包含以下两层意义:
一是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繁荣的成果。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激发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是因为,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只有考虑和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江泽民强调:“在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必须努力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使他们不断得到看得见的物质文化利益,从而使他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祖国的富强之道,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也从而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3](P111)
二是要特别关注社会弱势群体,使他们共享经济社会繁荣成果。在社会生活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党要代表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需要妥善处理好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社会弱势群体是人民群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心他们的疾苦是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江泽民指出:“关心群众,首先关心困难群众的疾苦;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首先要为困难群众谋好利益,因为他们眼前最困难,最需要帮助。……我们常常讲要标本兼治,标本兼治关键是治本。千方百计帮助困难群众摆脱困难,使他们安居乐业,就是一种很重要很紧迫的治本。这一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务必充分注意。”[4](P115-116)
3.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实际困难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建设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的需求。特别是一些困难群众,如下岗失业人员、贫困地区人口等,他们还面临着就业难、生活难、住房难、看病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他们的利益和需求应是党和政府优先考虑和重点解决的问题。江泽民指出:“他们的困难如果解决不好,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而且可能产生影响人民团结和社会安定、甚至影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的种种问题。”[4](P116)因而改善民生是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实际困难的现实要求。
江泽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结合我国的国情提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即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近期目标: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江泽民提出,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10多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繁荣、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0年相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过程可谓弹指一挥间,从这个角度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近期目标。
邓小平曾用我国历史上的“小康”概念来表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定时期内经过努力能够实现的目标。他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2](P161)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初步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历史进入21世纪,我国确立了用50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我们已建立的小康社会在新的历史跨度上又进行了重新定位和认识。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5]现在已经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我国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经济建设方面,“在优化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二○二○年力争比二○○○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政治建设方面,“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文化建设方面,“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生态建设方面,“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4](P126-127)总之,到 2020 年,我们的民生目标就是努力实现经济总量翻两番,使小康从低水平向高水平、从不全面向全面、从不平衡发展向平衡发展转变。全面小康社会是高水平的小康,其实质是对民生的全面提升。
2.长远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事物的集合体。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作为一个过程向前发展的。人的全面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社会的每一个进步都是向全面发展的迈进。我们不可能一步到达全面发展的状态,但我们可以逐步接近这种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理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远景目标。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两大基本特征之一。在共产主义社会以前的社会,人们的发展受到种种束缚,人的发展是不公平的、片面的,甚至是畸形的;在共产主义社会,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达到高度一致,以前的许多束缚减少了或者消失了,从而有利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江泽民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他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6](P295)
江泽民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远景目标,促进了我党民生思想的发展,使我们的民生发展价值目标与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相统一,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江泽民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既考虑民生的整体布局问题,又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最急需的现实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着手改善民生。
1.制定宏观战略
首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江泽民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现状,直接制约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基于这一国情,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报告中多次强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明确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7](P546)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确定和实施将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统筹考虑,与之相关的工作兼顾安排,共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为实现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根本保证。江泽民还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面向未来长远发展,指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和目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4](P119)
其次是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为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江泽民民生观的重要内容。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方针是:“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繁荣富强。”[8](P428)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将大大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大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再次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江泽民在多次考察西部地区之后,明确提出:“进行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在国际形势发生新的变化、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作出的重大决策。”[6](P57)1999 年6 月17 日,江泽民在西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指出:“我们要下决心通过几十年乃至整个下世纪的艰苦努力,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河秀美的西部地区”[3](P178)。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直接关系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边防巩固,关系到改善生态环境,关系到东西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
江泽民高度关注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就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和措施,涉及就业、收入分配、扶贫、“三农”问题等民生的各个方面。
关于就业问题。江泽民视就业的重要性为“民生之本”[6](P504)。为此,在2002年召开的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上,他特别强调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性:“就业问题解决得如何,是衡量一个执政党、一个政府的执政水平和治国水平的重要标志。”[6](P507)江泽民还提出一些具体措施解决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要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职业介绍和职业指导,“搞好职业培训,拓宽就业门路,推进再就业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更要把扩大就业门路,搞好再就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3](P162)
关于收入分配问题。收入分配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问题,而且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存,对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是民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他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决定了我们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3](P58)一方面,效率优先是发展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需要。没有效率优先,就无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兼顾社会公平,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拉大。江泽民说:“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既要注重效率,反对平均主义;也要讲求公平,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要坚持鼓励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帮助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3](P59)
关于扶贫问题。通过扶贫开发,解决贫困人口生产生活问题,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体现,而且也表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推进我国人民的人权事业,为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进行了锲而不舍的努力。解决贫困人口的民生问题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意义。2002年,江泽民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文化,帮助贫困地区群众与全国人民一起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是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过程的历史任务,全党全国上下必须锲而不舍地长期奋斗。”[6](P249-P250)我们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已经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主要是政府主导、社会动员,立足发展、坚持开发,因地制宜、综合治理,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扶贫的方式应由过去的救济式向开发式转变,目的是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在扶贫工作中,要更广泛地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依靠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地苦干实干,进一步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层层实行责任制。江泽民强调:“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要力量,应该放在西部地区,放在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特别贫困的地区。切实帮助这些地区发展起来,对于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巩固边疆,对于保持国家长治久安,都是至关重要的。”[6](P255-256)
关于“三农”问题。1993年,江泽民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7](P42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这是我们党从长期实践中确立的处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的指导思想。江泽民要求各级党委和全党同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千万不能忘记这些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不懈地把它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决不能有丝毫的动摇。”[3](P118)解决好“三农”问题,不仅要保护好、实现好农民的利益,还要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推动农村全面发展。江泽民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的领导干部:“只要各级领导干部诚心诚意地为农民谋利益,认真倾听农民呼声,充分信任和依靠农民,我们就一定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形势就会越来越好。经过若干代人持续不断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8](P276)
1.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目标
以人为本的实质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就是党的各项工作都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来开展,真正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把“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目标,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长期工作实践和理论探索中获得的一条重要经验。江泽民指出:“各级干部一定要牢记,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这是我们党的根本力量和优势所在,也是我们各项工作的取胜之道。”[8](P364)以实现群众利益为根本,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6](P294)他明确地提出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3](P383)。只有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才能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坚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解决民生问题的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既是我们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
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这一战略思想的表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便是对江泽民民生思想中把“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民生目标这一基本经验的继承和发展。
2.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
民生连着国计、连着发展。因此,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这一思想,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宝。只有发展,才能为解决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解决社会就业、收入增加、社会保障、住房、教育、社会公共事业等民生问题。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8](P461)。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四大以来,江泽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始终强调,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的民生问题既多又复杂,各地差异显著。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与经济发展同步,才可能找到科学、合理、现实的解决办法。江泽民指出:“国家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经济发展了,国力强大了,我们才有力量抵御任何自然的和社会的风浪,顶住任何外来的威胁和压力,才能实现民族振兴,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9](P16)实践证明,江泽民的这种论断是非常正确的,他在准确判断我党历史方位的基础上,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我们当前强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对江泽民以发展促民生之思想的进一步推进。
3.统筹兼顾是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方法
坚持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与建设过程中解决民生问题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在继承毛泽东“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和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的基础上,江泽民进一步丰富了统筹兼顾的内涵。他始终坚持以统筹兼顾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方法,强调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要通过改革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基本原则应该是,从全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激发各方面创造精神的优越性”。[10]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有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的表述同样体现了其统筹兼顾、“三个文明”协调推进的思想:“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6](P543-544)这些都是江泽民坚持以统筹兼顾来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内容和体现。
以统筹兼顾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方法,这一经验在新时期已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十七大报告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提出要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统筹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4.实现民生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保障
实现民生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用制度来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在民生建设中形成的一条基本经验。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江泽民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强调以人民群众为本,通过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和规范,维护好、实现好、保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他强调,“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建立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防止决策的随意性”[11]。这一基本经验在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被进一步推广,如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把教育、就业、分配、社保、医疗等民生问题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加快这些领域的制度建设并使之有一个相对完备的制度体系,是民生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总之,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江泽民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高度重视民生问题,他的民生思想及实践与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相关思想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为我们探讨中国特色的民生理论、制定符合中国现阶段国情的民生政策积累了宝贵财富。
[1]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 邓小平 江泽民论科学发展[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8.
[5]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9.
[6]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8]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1.
[1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4.
D2-0
A
1009-3729(2012)03-0033-06
2011-11-05
孙慧明(1964—),女,河南省郸城县人,河南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