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交易国内外研究热点问题综述

2012-01-27 21:04:41赵湘莲李岩岩
中国科技论坛 2012年4期
关键词:配额分配交易

陆 敏,赵湘莲,李岩岩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2. 南京审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

碳排放交易国内外研究热点问题综述

陆 敏1,2,赵湘莲1,李岩岩1,2

(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6;2. 南京审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

本文主要对碳排放交易初始配额分配机制、碳排放交易的价格机制和碳排放交易产生的社会经济效应等一系列热点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和简单评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碳排放交易发展的现状,对碳排放交易在中国的发展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未来中国碳排放交易的研究方向。

碳排放交易; 配额分配; 交易价格; 福利效应

1 碳排放交易初始配额分配机制研究

1.1 基于历史排放量的免费分配方式

Milliman和Prince(1989)认为基于历史排放量的分配方式有利于企业进行环境创新,但Howe却认为这对于新进入交易市场的企业来说会产生不公平,他们会受到市场上现有企业的排挤,同时,按照历史排放量分配会导致企业为了获取更高配额恶意增加现阶段的排放。针对这一问题,Tietenberg 提出可以采取美国交易体系的不按实际排放量而是按照政府允许的排放量的方式进行分配。

1.2 基于产出的免费分配方式

Edwards和Hutton[1]利用一般均衡理论模拟表明基于产出的分配方式能够促使更多潜在的双重红利。Bohringer和Lange[2]讨论了基于历史排放和基于产出两种分配方式后发现,在闭合贸易系统中,基于历史排放的配额分配方式是最好的,而在开环的贸易系统中,两种分配方式相结合更好。Ian A. Mackenzie[3]认为基于历史产出的排放方式在变化的市场环境里不可能是最优的,基于历史排放数据的方式只有在封闭的交易体系和某一类的分配机制里才是最优的。James A. Lennox和Renger van Nieuwkoop[4]研究了新西兰碳排放交易市场,发现在碳排放配额价格不变时,基于产出的分配方式能有效地促进总产量扩大劳动力和资本的需求,但是会增加购买国外碳排放配额的成本。

1.3 其他免费分配方式

Bart Wesselink 等却提出了另外的方式—基于实际产出和某一标准的IFIEC免费分配方法,该方法在降低电价成本,防止电力企业暴利,削减核能企业的超额利润的同时也能与基于产出和拍卖的分配方法获得同样的减排量。Lawrence H. Goulder[5]认为部分免费的分配方式一般足以防止企业利润损失。Xun Zhou et al.分析了澳大利亚电力市场中不同的免费分配方式对企业潜在利润的影响和可能的补偿方式,并讨论了免费分配的比例问题。Lawrence H. Goulder 等[6]研究后发现免费分配不到15%的配额就能防止大部分美国企业的利润损失,全部免费分配会过度补偿这些企业。Jinye Zhao 等[7]认为配额分配应该根据销售量的比例而不是生产能力,这样才能避免投资行为的扭曲。

1.4 公开拍卖的分配方式

Burtraw[8]基于美国电力市场的数据分析后发现基于产出的分配方式和基于历史排放量的分配方式减排成本相差不大,而拍卖方式的社会成本约为其他两种方式的一半。Peter Cramton和Suzi Kerr[9]在比较了拍卖和基于历史排放量的分配方式后认为,配额拍卖更具有成本效率,减少税收的扭曲,减少企业之间关于配额分配的争议。Mandell[10]在研究配额拍卖问题时发现过高的拍卖频率会导致较高的交易成本,容易导致共谋,但同时却有利于企业的现金流管理。Neuhoff, Matthes 等[11]指出在电力行业进行拍卖可以筹集资金补贴那些经济困难家庭,他们正承受着气候政策导致的能源和商品价格的短期上涨。Lawrence H. Goulder 等研究后发现拍卖相对于免费分配会降低33%的GDP成本。

2 碳排放交易价格的相关研究

2.1 碳排放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

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中碳排放配额价格在2007年接近于零,是否是第一阶段的过度分配?Ellerman和Buchner[12]的实证分析提出过度分配并不是主要原因,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市场参与者高估了碳排放水平,另一种是低估了减排量;Parsons 等也不认同过度分配的原因,他们提出这恰恰反映了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的本质,因为欧盟禁止跨期存储和借用;Reilly和Paltsev[13]提出是天然气价格过高、水力和核能发电的稀缺、市场参与者准备不足导致了碳排放配额交易价格的剧烈波动。Florian Jaehn和Peter Letmathe[14]也分析了交易价格的异常波动,他们认为可能的原因除了市场因素外,信息不对称、基本物品价格和碳排放配额价格的相互依赖性是主要诱因。Zhen-Hua Feng 等[15]利用非线性动力学的方法研究交易价格的波动性,发现:碳排放价格的历史信息并不完全反应在当前价格上,不是一个随机游走;碳排放价格具有短期记忆性;碳排放价格受碳排放市场的内部机制和异质性环境影响。张跃军、魏一鸣[16]基于状态空间模型和VAR模型等数理统计方法,研究后发现,化石能源价格与碳价之间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比例不断变化的协整关系,而且,在三种化石能源价格中,油价冲击是影响碳价波动最显著的因素,其次是天然气和煤炭,但天然气对碳价波动的影响持续时间最长。

Emilie Alberola 等[17]认为欧盟碳排放交易价格不仅和能源价格有关,而且和温度有关,不仅与极端温度,还与不可预测的温度变化有关;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突然的温度变化比温度本身对碳排放价格的影响更大;温度与碳排放价格变化之间不存在线性关系。Christoph Bohringer和Knut Einar Rosendahl[18]发现在欧盟成员国交易和非交易部门采用差别的排放预算策略对可交易的碳排放价格只会产生较小的影响。Ulrich Oberndorfer[19]的研究表明欧盟碳排放配额的价格与大部分欧洲电力企业的股票回报正相关。Emilie Alberola 等[20]研究了工业产值对碳排放配额交易价格的影响,发现欧盟9个行业中只有2个行业(燃烧和钢铁行业)的工业产值对交易价格产生显著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产生影响的原因和影响路径;进一步地,他们发现6个国家中有4个国家(德国、西班牙、波兰、英国)的工业产值对交易价格产生重要影响,但意大利和法国燃烧和钢铁部门的产值都没有对碳排放价格产生任何冲击。Marius-Cristian Frunza 等认为具有历史依赖模式的能源,天然气、石油、煤炭以及股权指标是碳排放价格的主要驱动因素。Marc Gronwald 等认为市场基本面并不足以解释碳排放价格的变动,碳排放配额的期货价格是碳排放配额价格的格兰杰成因,市场基本面和投机行为一起影响了碳排放价格。

Don Bredin 和Cal Muckley[21]利用2005—2009年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数据分析了经济增长、能源价格和气候变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碳排放配额的期望价格。和以往研究不同,他们主要关注点在期货合约,发现价格和价格因素具有长期的自回归条件异方差关系;在协整检验时随时间变化具有波动性。

Timothy N. Cason a和Lata Gangadharan(2011)研究了连接不同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机制设计的影响后发现,与企业通过中介交易相比,直接进行交易市场价格和效率会更高;允许跨区域交易时,价格能比较精确地反映边际减排成本,在提高交易效率的同时,有利于高成本区域的买方和低成本区域的卖方,从而以较低的总成本实现减排目标。

Maria Mansanet-Bataller等[22]研究了EUAs与sCERs的价格关系,发现了EUA和sCER差价存在的三个主要因素:EUA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有关EUA和sCER的管制信息;代理贸易活动,证实了EUA和sCER差价只要足够大,就可以作为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理性投资者和市场参与者投机的工具。

2.2 碳排放交易价格的形成机制

常瑞英、唐海萍[23]分析了在碳价格确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介绍了目前在碳贸易中计算碳价格常用的 3 种土地机会成本的模型,并对这3种模型进行了比较和评述,他们认为这3个模型均不适用于我国 ,特别是北方草原区的碳价格计算,初步给出了一个在我国内蒙古草原区确定碳价格的固碳成本估算方法。

Jan Seifert 等[24]发现碳排放价格的形成并不遵循任何周期性的模式,而是一个与时间和价格相关的波动性的过程。George Daskalakis 等[25]发现碳排放配额交易价格的形成过程接近于带跳的几何布朗运动,并且不具备稳定性。William Blyth 等[26]认为碳市场价格的形成是政策目标,动态技术成本和市场规则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Christoph B·Hringer(2010)认为与简单的统一定价相比,复杂的最优差别价格形成方式实质上没有降低整个碳减排成本。陈晓红和王陟昀[27]以欧洲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为对象,研究其价格形成机制,认为EGARCH(1,1)-t模型适用于EUA价格机制研究,能够较好地估计和预测减排前两阶段的价格。Peter John Wood和Frank Jotzo[28]研究了碳排放交易机制中的价格下限问题,提出价格下限能够确保减排成本最小、降低成本不确定性、形成对价格上限的补充,在比较了政府回购配额、保留价格拍卖以及额外收费或征税这三种维持最低价格的方法之后,认为额外收费不仅具有预算优势,而且和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更加融合。Michel G.J. den Elzen 等[29]在分析了哥本哈根会议各参会国提交的减排目标后提出,若至少有三分之二的附录一国家的减排目标限制在国内完成,2020年全球减排成本大约在600亿—1000亿美元,而不加限制则会导致国际碳价格翻倍甚至更高。Amélie Charles,Olivier Darné,Jessica Fouilloux(2011)利用BlueNext,EEX、Nord Pool三大交易市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碳排放配额现货价格数据,BlueNext、EEX市场中第二阶段的期货价格数据分析了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弱有效性,结果表明,除了2006年4月到10月这段时间外,第一阶段三大市场中现货价格是可以预测的,存在着通过投机获取超额收益的可能性,而第二阶段的现货和期货价格数据未能拒绝鞅差假说从而无法预测价格变化。

3 碳排放交易经济效应相关研究

3.1 碳排放交易对能源部门的影响

M. Kara 等[30]研究了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对北欧地区电力市场的影响,他发现年平均电力价格会随着碳排放价格的增长而提高。Joachim Schleich等(2009)研究了碳排放交易体系对能源效率的激励作用,提出较高的碳价会对需求层面的能源效率产生较强的激励。Abeygunawardana 等(2009)的分析提出,碳排放价格会改变意大利电力企业短期边际成本从而引起电价上涨,进而影响发电企业的利润,在完全竞争情形下企业利润增加,寡头垄断时企业利润先降低后增加。Eleanor Denny和 Mark O’Malley[31]认为碳排放价格明显增加了电力企业的循环成本,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额外的成本超过了减少排放带来的收益。Djamel Kirat和Ibrahim Ahamada[32]比较了德国和法国电价、基本能源价格和碳价的相互关系后发现,不同电力部门对碳约束具有异质性,在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前两年内,德国和法国的电力部门将碳价格计入了成本函数,第二阶段碳约束不再影响电力部门的决策。

3.2 碳排放交易对非能源部门的影响

基于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历史数据,Convery等(2008)实证分析了碳排放价格变动对水泥、炼油、钢铁和铝制品行业的短期竞争力(包括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影响很小。J. A. Lennox等(2008)利用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分析碳排放价格对新西兰食品和纤维制品部门成本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当价格是25美元1吨时,排放成本的影响很小,但2013年以后农业排放的成本将主要影响牛羊和乳制品行业。Karoline S. Roggea、Malte Schneider和Volker H. Hoffmann[33]选取德国19家电力部门、技术供应商和项目开发者的数据,定量分析了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对研发、采纳和组织结构的影响,他们特别关注了企业外在因素(如政府政策组合、市场因素、公众认可)和企业自身特点(企业所处价值链的位置、技术组合,规模和前景)的影响,结果表明,迄今为止,由于碳排放交易机制缺乏严密性和可预测性,他产生的创新影响微乎其微。另外,不同的技术,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创新维度产生的影响千差万别,这其中碳捕获的研发技术和企业组织结构影响最大。

3.3 碳排放交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Klaas van ’t Veld和 Andrew Plantinga[34]研究了碳排放配额价格对碳封存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与保持价格不变相比,价格上涨3%会降低大概60%的最优碳封存份额。Luis M. Abadie和José M. Chamorro[35]发现目前的碳排放配额价格不足以激励企业迅速采取碳捕获和存储技术,当碳价接近于55欧元1吨时企业才会立即改造,他们认为碳排放配额价格波动较大是导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临界价格提高的主要因素。Betz和Gunnthorsdottir(2009)认为如果配额的市场价格不确定,那么卖方就会在减排技术上投资不足并且减少配额的出让。Fatemeh Nazifi和George Milunovich[36]提出由于欧盟碳排放价格产生的影响在不同国家(受管制、不受管制)相互抵消,因此碳价与能源价格之间不存在长期联系。Claudia Kettner 等(2010)提出欧盟碳排放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很多,未来还会出现新的影响因素,这将不利于吸引投资,因此从政治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下一阶段保持碳排放配额价格的稳定很重要。Guowei Hua,T.C.E. Cheng 和Shouyang Wang(2011)研究了碳排放交易机制下企业是如何管理库存的,与传统EOQ模型相比,总量控制与交易机制使得零售商降低碳排放,从而可能导致总成本增加;总量控制和碳价格对零售商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当总量比允许值少(多),零售商会购买(卖出)碳信用,当碳价格上涨时,零售商将根据物流和仓储的成本和碳排放来决定是否订购更多或更少的产品。Margarita Robaina Alves 等[37]利用宏观数据分析了欧盟碳排放交易市场对葡萄牙行业和区域的影响,他们发现碳排放配额分布不均衡,很多行业的大部分企业都会存在剩余,有可能显著提高他们的收益;不同区域对不同商品和服务业已存在的分工导致碳排放配额分配产生不均衡的经济影响,富裕区域存在着大量的配额剩余。杨超、李国良等[38]以欧洲气候交易所公布的CERs 期货报价为研究对象,将马尔科夫波动转移引入VaR 的计算,结合极值理论度量国际碳交易市场的系统风险,并提出我国月内获批 CDM项目数同二级市场月内VaR均值之间不存在此消彼长的显著对应关系,在碳价波动风险偏高时仍有众多项目被密集批准,反映了审批环节存在周期长、效率低、相关部门过于关注批准数量的增加,对二级市场的风险变动趋势缺乏足够重视,未能确保国内碳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合理使用。

4 总结与展望

未来有关碳排放交易的研究大体包括:

(1)目前国外学者关于初始配额分配方式的研究仍在继续。我国碳排放配额交易初始阶段该采取何种分配方式?袁溥、李宽强提出以历史排放或现有排放量的免费分配为主、拍卖为辅的混合分配模式,逐步过渡到减少免费分配的比例、增加拍卖的比例,直至完全拍卖,可能是中国当下最佳策略选择。从容刚和魏一鸣就中国的电力行业建议采取基于产出的分配方式更有利,因为基于历史排放的分配方式会导致较高的电价和碳排放价格。他们也研究了配额的拍卖,并提出当配额比较充裕时可采用统一定价,否则采用差别定价;成本的不确定性会导致拍卖效率损失;统一定价能防止大的投标人获取暴利;统一定价对市场结构不太敏感。骆华、费方域[39]也提出应充分考虑碳排放目标的制定,将目标和配额分配到电力钢铁、有色、能源、建材、化工等行业的企业,明确减排的额度,确定碳排放标准,制定碳减排实施认证办法。对于上述问题,学术界仍存在争论。

(2)碳排放交易中的价格问题。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增速,不少专家和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可以在特定地区特定行业开始碳排放配额交易,国家发改委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孙翠华在2010年透露,中国将在5年内在部分行业和地区试点推出碳排放配额交易。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确定基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化价格策略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视角。同时,不同行业的碳排放水平也是千差万别,在我国的碳排放配额交易市场上怎样才能得到既兼顾公平又具有效率的价格策略也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另外,我国的碳排放交易价格与国际碳排放配额期货和现货市场价格的相互作用机制也值得深入研究。张跃军、魏一鸣研究了国际碳期货市场的均值回避特征后,已经初步揭示了国际碳期货价格的不可预测性对我国发展CDM项目的影响。

(3)碳排放交易机制对我国能源和非能源部门的影响。由于中国企业没有购买碳排放配额的动力,所以只有强制减排,才会有大规模碳排放的买和卖(林伯强,2010)。因此碳排放交易对能源部门的影响比较明显,尤其是电力和钢铁行业。碳排放交易能否降低企业的减排成本?碳排放交易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企业的流程改造和技术升级?同时,碳排放交易对我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影响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4)碳排放交易机制对提升我国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竞争力的作用。目前,我国参与国际碳排放交易的主要形式还是CDM项目输出,这种“资金+技术”的方式,会降低我国在国际碳市场的话语权,通过我国碳排放交易机制的建立能否提升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碳排放市场的议价能力,改变目前的被动状态?

(5)碳排放交易与碳税(资源税)等减排手段结合产生的影响。可以研究碳排放交易和碳税结合对不同工业部门的影响,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等。

[1] Edwards T.H., Hutton J.P.. Allocation of carbon permits within a country: a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the United Kingdom[J]. Energy Economics , 2001,23(4):371-386.

[2] Bohringer C., Lange A.. On the design of optimal grandfathering schemes for emission allowances[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2005,49(8):2041-2055.

[3] Ian A. Mackenzie, Nick Hanley, Tatiana Kornienko. The optimal initial allocation of pollution permits: a relative performance approach[J]. Environ Resource Econ, 2008,(39):265–282.

[4] James A. Lennox ,Renger Van Nieuwkoop. Output-based allocations and revenue recycling: implications for the New Zealand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J]. Energy Policy ,2010,(38):7861–7872.

[5] Lawrence H. Goulder et al.. Impacts of alternative emissions allowance allocation methods under a federal cap-and-trade program[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0,60(3):161-181.

[6] Lawrence H. Goulder, Marc A.C. Hafstead, Michael Dworsky. Impacts of alternative emissions allowance allocation methods under a federal cap-and-trade program[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10,(60):161–181.

[7] Jinye Zhao , Benjamin F. Hobbs, Jong-Shi Pang. Long-run equilibrium modeling of emissions allowance allocation systems in electric power markets[J]. Operations Research, 2010,58(3):529-548.

[8] Burtraw D. et al..The effect of allowance allocation on the cost of carbon emission trading[R]. RFF Discussion paper, 2001,01-30.

[9] Peter Cramton, Suzi Kerr. Tradable carbon permit auctions: How and why to auction not grandfather[J]. Energy Policy, 2002, 30(4):333-345.

[10] Mandell S.. The choice of multiple or single auctions in emission trading[J]. Climate Policy, 2005,(5):97-107.

[11] Neuhoff, Matthes et al.. The role of Auctions for Emissions Trading–Draft For Comments[M]. Cambridge: Climate Strategies, 2008.

[12] Ellerman A.D, Buchner B.. Over-allocation or abatement? 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EU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 based on the 2005-06 emissions data[J]. Environ. Resource Econ., 2008,(41):267-287.

[13] Reilly Paltsev. Global economic effects of changes in crops, pasture, and forests due to changing climate, carbon dioxide, and ozone[J]. Energy Policy,2007,35(11):5370-5383.

[14] Florian Jaehn, Peter Letmathe. The emissions trading paradox[J].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 2010,(202):248–254.

[15] Zhen-Hua Feng, Le-Le Zou, Yi-Ming Wei. Carbon price volatility: Evidence from EU ETS[J]. Applied Energy,2011,(88): 590–598.

[16] 张跃军,魏一鸣.化石能源市场对国际碳市场的动态影响实证研究[J].管理评论,2010,22(6) :34-41.

[17] Emilie Alberola, Julien Chevallier, Benoît Chèze. Price drivers and structural breaks in European carbon prices 2005–2007[J]. Energy Policy ,2008,(36): 787–797.

[18] Christoph Bohringer, Knut Einar Rosendahl.Strategic partitioning of emission allowances under the EU Emission Trading Scheme[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009,(31):182–197.

[19] Ulrich Oberndorfer. EU emission allowances and the stock market: evidence from the electricity industry[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09,(68): 1116 – 1126.

[20] Emilie Alberola, Julien Chevallier, Benoît Chèze. Emissions compliances and Carbon Prices under the EU ETS: a country specifc analysis of industrial sectors[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9,(31): 446–462.

[21] Don Bredin , Cal Muckley. An emerging equilibrium in the EU emissions trading scheme[J]. Energy Economics ,2011, 33:353–362.

[22] Maria Mansanet-Bataller et al.. EUA and sCER phase II price drivers: Unveiling the reasons for the existence of the EUA–sCER spread[J]. Energy Policy, 2011,(39) : 1056–1069.

[23] 常瑞英,唐海萍. 碳贸易中碳价格计算的土地机会成本模型评述及实例分析[J].资源科学, 2007,(3): 17-24.

[24] Janseifert, Arlieseuhrig-homburg, Michael wagner. Dynamic behavior of CO2 spot price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8,(56): 180–194.

[25] George daskalakis et al.. Modeling CO2 emission allowance prices and derivatives: evidence from the European trading scheme[J]. 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 2009,(33): 1230–1241.

[26] William blyth et al. Policy interactions, risk and price formation in carbon market[J]. Energy Policy ,2009, (37):5192–5207.

[27] 陈晓红,王陟昀.欧洲碳排放交易价格机制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0,27(19):142-147.

[28] Peter John Wood ,Frank Jotzo. Price foors for emissions trading[J]. Energy Policy, 2011,(39):1746–1753.

[29] Michel G.J. den Elzen et al.. The Copenhagen Accord: abatement costs and carbon prices resulting from the submission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2011(14): 28–39 .

[30] M. kara et al..The impacts of EU CO2 emissions trading on electricity markets and electricity consumers in Finland[J]. Energy Economics , 2008,(30):193–211.

[31] Eleanor Denny, Mark O’Malley. The impact of carbon prices on generation-cycling costs[J]. Energy Policy ,2009,(37): 1204–1212.

[32] Kirat, D., Ahamada, I.. The impact of the 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 on the electricity-generation sector[J]. Energy Econ.(2011), doi:10.1016/j.eneco.2011.01.012.

[33] Karoline S. Rogge , Malte Schneider, Volker H. Hoffmann. The innovation impact of the EU Emission Trading System — Findings of company case studies in the German power sector[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1, (70) :513–523.

[34] Klaas van ’t veld, Andrew plantinga. Carbon sequestration or abatement? The effect of rising carbon prices on the optimal portfolio of greenhouse-gas mitigation strategie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2005,(50): 59–81.

[35] Luis m. abadie, josé m. chamorro. European CO2 prices and carbon capture investments[J]. Energy Economics, 2008,(30): 2992–3015.

[36] Fatemeh nazifi , george milunovich . Measuring the impact of carbon allowance trading on energy prices[J]. Energy & Environment, 2010,21(5):367-383.

[37] Margarita Robaina Alves et al.. Sectoral and regional impacts of the European carbon market in Portugal[J]. Energy Policy, 2011,(39): 2528–2541.

[38] 杨超,李国良,门明. 国际碳交易市场的风险度量及对我国的启示[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1,(4):94-123.

[39] 骆华,费方域.国际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征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0,(12):142-147.

The Review of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Lu Min1,2,Zhao Xianglian1,Li Yanyan1,2
(1.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Nanjing 210016,China;2.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Nanjing 210029,China)

This paper aimes to summarize and make a comment about the main arguments on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Quota allocation mechanism, price mechanism and economic effects of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are three crucial topics and have been attached much attention. 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and presents some further directions of the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research.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Quota allocation; Emission price; Welfare effects

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0YJA630217),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KJD110002),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项目。

2011-08-05

陆敏(1978- ),男,江苏泰州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南京审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低碳经济、碳金融。

F205

A

(责任编辑 谭果林)

猜你喜欢
配额分配交易
碳减排量及碳配额的区别
新疆钢铁(2021年1期)2021-10-14 08:45:42
鱼粉:秘鲁A季配额低于预期,内外盘短期大幅上涨
当代水产(2021年5期)2021-07-21 07:33:08
应答器THR和TFFR分配及SIL等级探讨
鱼粉:秘鲁A季配额公布,国内外鱼粉价格反弹
当代水产(2019年5期)2019-07-25 07:50:52
遗产的分配
一种分配十分不均的财富
绩效考核分配的实践与思考
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拍卖机制研究
交易流转应有新规
上海国资(2015年8期)2015-12-23 01:47:28
大宗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