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2012-01-27 18:42邵慰
中国科技论坛 2012年2期
关键词:变迁竞争力装备

邵慰

(浙江财经学院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

邵慰

(浙江财经学院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已经越来越受到现有制度的约束。在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下,对装备制造业的制度进行分析,对其竞争力的变化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本文在回顾了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政策的制度变革历程的基础上,指出现阶段装备制造业制度设计存在着缺少对国内区域分工协作的引导、资本结构极不合理、与低碳低耗能的整体经济发展趋势不能达到激励相容、忽视与非正式制度的协调发展等问题,并在实现制度效率、帕累托改进、交易成本最低、尊重制度生命周期规律等制度设计的原则下,给出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政策设计的建议。

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新制度经济学

1 引言

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的战略产业,是整个工业的核心和基础。 装备制造业为各行各业提供了生产必需的设备和零部件,使生产要素向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的部门聚集,降低了生产成本,极大地推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带动效应。装备制造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不仅是各界的共识,也被中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实践所证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装备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保持了年百分之十五以上的增长率,不仅基本满足了我国市场的需要,并以低成本的优势逐渐走向了国际市场。然而,技术储备薄、产品附加值低、配套能力差、产业集群程度低、产业链条短、产品技术含量低等问题正深刻地影响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技术能力,实现从装备制造到装备创造,进而提高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

由于诺斯的开创性贡献(North,1971),近年来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制度尤其是经济制度对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以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上述现象予以分析。以往文献不能解释的现象,也恰恰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2 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高的制度瓶颈

传统的制度概念一直被看做是政治学的 “专利”,直到制度本身所包含的效率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时,这一概念才进入经济学家的视野。同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一样,制度本身也有一个产生、发展和完善以及不断面临被替代的过程[1]。这个过程被称作“制度变迁”。制度变迁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制度进化和制度变革。制度进化是指一项制度通过自身的修正和改良逐步走向优化的过程,主要通过内在的管理制度的完善实现。制度变革则需要由制度的供给方——政府来推动。

2.1 装备制造业产业政策的制度变革回顾

从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和美国金融危机为节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政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一五”到199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前。国家并没有明确装备制造业的提法,装备制造业相关的产业政策体现在该时期各个五年规划之中。通过一系列制度的设计和引导,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大部分的装备都能自给自足。1953—1998年期间,中国GDP的年均增长率为7.8%、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1.9%,而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长率为17.6%,比GDP的增长速度高出9.8个百分点,是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

第二阶段:从199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到2008年金融危机。在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并出台一系列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在此阶段国内装备市场需求急剧膨胀,国内制造企业的生产订单都大幅度增加,私人资本首次进入该领域。几乎所有门类的装备我国都能够自行生产,但重大装备国内自给率不到50%。

第三阶段:金融危机爆发至今。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经济形势发生急剧变化,作为正式制度的供给方——政府审时度势设计了一些制度。国家先后出台了《纺织工业和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等的相关制度。自主创新、首台首套、配套件等这些在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中特别强调的方面都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十二五”规划等也将装备制造业列为发展的重点之一。这些政策极大地促进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2.2 当前装备制造业相关制度存在的问题

(1)缺少对国内区域分工协作的引导。东北、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在发展装备制造业方面相对于我国其他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特别是东北一直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主要基地。制度的设计应该引导上述三个地区重大装备研制取得突破,全面提高重大装备技术水平,满足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和重点产业调整振兴需要。而其他地区应将重点放到提高基础配套水平上,这样才能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组织结构优化升级。区域间的分工协调需要国家宏观产业制度设计的引导。在现有的制度设计中,因未能在这方面有所体现,导致国内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无序化。在各省份的“十二五”规划中,有24个省份将发展装备制造业列为重点,这不仅会导致产能过剩、重复建设等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也是导致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不能迅速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2)未涉及资本结构极不合理的问题。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总体表现为高投资低收益的严重不合理的资本结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资本构成为国家资本38.47%、集体资本12.01%、法人资本17.92%、个人资本6.41%、港澳台资本7.12%、外商资本18.06%。由于装备制造业进入门槛较高,民营经济进入难度大且占比重小,故我国绝大多数装备制造业企业都是国有企业。民营资本对于提高市场竞争程度,提高国家产业竞争能力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现有的制度设计中,缺少民营资本进入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引导激励措施、实现路径及配套措施。而国外,绝大多数的装备制造业企业是民营企业或者股份企业。

(3)与低碳低耗能的整体经济发展趋势不能达到激励相容。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上升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化石能源、生物能源等常规能源的使用造成的环境问题及其后果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企业突破环境标准壁垒,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装备制造业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发展模式。当前的产业政策制度设计中,强调的主要是技术能力的提高、创新能力的提高,并没有提及低碳节能方面的规划。这与国家宏观的节能减排总体制度设计是不相容的。

(4)未充分重视非正式制度的协调发展。非正式制度的变迁注定是缓慢的、渐进的。以企业文化、习惯、风俗等形式出现的非正式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是无需争论的。在新制度经济学家看来,制度变迁过程主要存在三种现象,即时滞、路径依赖和连锁效应[2]。这三种现象在非正式制度变迁方面的表现就更加明显。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大多数是国有企业,由于国有企业的领导是任命制,而企业领导在企业非正式制度的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非正式制度很难协调发展。在当前的产业政策制度设计中,几乎没有涉及企业领导产生和培养的相关制度。企业文化等重要的非正式制度的建设更是无从谈起。这些非正式的制度不仅不是可有可无的,相反是构成企业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之一。

3 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制度设计的原则

3.1 制度效率的原则

经济效率取决于制度框架是否能够激发对迄今为止尚未为人所知的信息之发现过程,制度框架对于鼓励装备制造业企业家的发现和创新极为重要。要使人们根据各自知识优势留意并利用新机遇,似乎有赖于某种制度安排。增进福利的经济秩序必须允许拥有知识优势的个人进行分散决策[3]。无论是装备制造业企业产权的安排、交易费用的降低、不确定程度的降低,还是社会福利的提高,制度的产生离不开经济效率的提高。如果经济效率得不到提高的话,制度的变迁很难得以实现。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布坎南以主观主义方法论为基础,认为判断一个制度是否有效率,不必用客观主义的结果去检验,只需从该制度下的交易者出发,只要交易者能在该制度下公开自由的交易或订立契约,交易者一致地认可这种作为决策规则的制度,该制度就是有效率的[4]。效率是装备制造业制度设计的核心。只要是会发生效率增进的地方,制度都会有一种不稳定的倾向,由原来的那种均衡到现在实现效率的均衡,进而发生制度的变迁。装备制造业的制度效率可以通过以下指标来衡量:经济效率、环境效率、社会责任效率和国家战略。

3.2 帕累托改进的原则

制度变迁涉及收入重新分配这一利益格局,通常就可能会出现受损者和受益者。如果这些受损者的利益得不到补偿,这种制度安排便会受到抵制,进而影响社会稳定。一般来说,好的制度安排可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保持社会稳定、发展、和谐[5]。最佳制度变革为帕累托改进,此时不存在能使他人利益不受损害而使某人获利的方法,即边际制度成本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已达到了极大值,任何变化都会使之下降。比如:装备制造业企业国有比重过大的问题,在制度的设计中,不是要一下消灭国有企业,而是要通过股份制、产权转让等制度设计,在国家利益、企业利益等都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增进。还如:装备制造业前期投入非常大、风险高,一般私营资本很难有能力进行这么大的投入,这是国有企业比重高的现实原因。在国有装备制造业企业领导人的选择上,移植、照搬国外的企业经理人的制度设计也是不合适的,有什么样的产权结构,就需要有什么样的企业治理结构的制度设计。有效实现帕累托改进的制度设计降低的是装备制造业企业运行中每一笔经济关系的成本,但当新一轮制度创新、制度变迁时,淘汰原有制度形式。制度的发展和完善——边际效率递增和制度的逐步被替代——边际效率递减。新制度的出现有效地激励人的行为,提升生产效率,加强预期和合作,制度效率的发挥越来越强。

3.3 交易成本最低的原则

从“解决外部性”和“交易成本非零”入手的新制度经济学,主要是从产权的基本功能和 “成本—收益”效率标准去解释、衡量、比较差异化的产权福利安排以及产权形态的替代效率。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就是从产权和外部性的关系上去衡量产权配置的效率,保证私人收益率等于社会收益率。如果最终形成的产权激励能使外部性内部化,那么这种产权配置就是有效率的[6]。人类追求高效交易的本性使如何降低交易费用成为一个现实问题,对此,科斯的制度起源理论就提示出:交易费用的存在必然导致制度产生,制度的运作又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使交易活动不断逼近零交易费用的完全竞争市场。在此基础上,科斯又进一步指出:交易费用大于零时,制度安排不仅对分配有影响,而且对资源配置及经济产出均有影响[7]。戴维斯、诺思等认为,制度安排之所以会被创新,是因为有许多外在性变化促成了利润的形成,但是,又由于对规模经济的要求,将外部性内在化的困难、厌恶风险、市场失败以及政治压力等原因,使得这些潜在的外部利润无法在现有的制度安排结构内实现,从而导致了一种新的制度安排的形成[8]。正因为制度变革过程中的界定、设计、组织等成本和制度运行过程中的组织、维持、实施存在制度成本,在装备制造业的制度设计中就必须考虑制度的交易成本。比如:近些年装备制造业企业尝试通过海外并购的方法来获得核心技术、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但是却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看来,固然有国内技术储备不足,消化吸收能力差等原因,但是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企业并购中的技术获取不仅仅有技术获取的直接成本即并购成本,还有更高额的技术获取的交易成本,即将外来的技术变成企业自身能够灵活、恰当地运用于产品中的技术消化的成本。

3.4 尊重制度生命周期规律的原则

同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一样,制度本身也有一个产生、发展和完善以及不断面临被替代的过程。这个过程被称作“制度变迁”,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制度进化和制度变革。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人类社会生产组织制度长期发展进化的结果。从效率的视角对中国装备制造业制度的生命周期进行分析。一个明显的事实是,特定的经济制度关系重大,它们是会变迁的,且它们事实上正在发生变迁。人们试图对可选择的制度变迁加以考虑和权衡来做出选择,以增进经济效率和经济福利的实绩[9]。很显然,在制度变迁的需求与供给的操作力量的市场中有一个严重的偏向——通过利用经济与政治资源来实现制度的创新与效率,目前还没有一种理论或政治体制表明如何消除这一偏向[10]。由于任何制度安排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力状况和技术水平下产生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制度安排必须作相应的变化和调整。否则,其效率必然会降低。这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制度安排的效率必然递减,低效和无效的制度必然持久存在[11]。一方面,当装备制造业的制度效率降低时,制度的提供者就应该考虑新制度的供给。另一方面,新制度出现会提高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竞争力,但绝不是一蹴而就的,新制度也会逐渐成为旧制度。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制度的设计和变迁是一种常态。

4 启示与建议

一切的经济现象背后都是经济制度在起作用。制度决定着经济社会人的行为和经济绩效,只是不同的经济问题有不同的表象而已。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问题表面上是因为中国旧有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的路径依赖效应、发展时间短而相对于跨国大公司基础薄弱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缺乏等等,实质上是因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缺乏竞争力提升的有效制度[12]。综上所述,特提出以下建议:

4.1 提高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离不开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耦合

在政府主导的强制性的装备制造业产业政策的制度变迁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文化、企业治理结构等非正式制度的接受程度。非正式制度的诱致性变迁与正式制度的变迁趋势相一致,非正式制度就会促进经济绩效的提升。反之,非正式制度则会起阻碍作用。非正式制度的变迁是个缓慢的过程,因此正式制度的变迁并不宜急于求成。需要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相配合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这需要在提高产品技术含量的同时,也要考虑企业管理能力的提高和企业文化的塑造等因素。制度的变迁涉及利益的再分配,遵循帕累托改进的原则,在没有任何人利益得到损失的情况下,整体利益得到了增加当然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但是,这并不容易实现。可以考虑适当补偿利益受损的那一部分人。

4.2 坚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政府引导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机制

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良好的制度环境。改变目前由上而下的制度演进机制成为很迫切的问题。在后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适时地推出一些制度,使中国装备制造业提升竞争力,消除出口骤降的影响,尽快走出低谷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制度的演进应由企业为主体推动形成,而不应该由政府设计形成。不可否认,强有力的政府是中国装备制造业近30年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但企业面对的约束环境变化以后,政府过度的干涉企业行为不仅不利于竞争力的提升,反而给企业进入海外市场增加额外的麻烦。在装备制造业企业海外并购、企业自主创新等问题上逐步形成市场化的机制,政府只提供制度、环境和政策导向即可。同时,设计相关的制度,将民营资本吸收到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上来。提高民营资本的比例,促进竞争格局的形成。

4.3 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依赖有效制度的供给

目前看来,有效制度是缺乏的。这些制度既包括微观的内在管理制度,比如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领导者的选拔制度,也包括宏观上产业所处的外在制度环境,比如产权制度等。要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利用制度手段。有了有效的制度,其他所有的问题都会在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得到解决。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关键问题,几乎都和制度设计密切相关。发展装备制造业对我国非常重要,但并不是所有的省份都要把装备制造业作为发展的重点。在国家的协调下,有些省份作为核心装备制造的主体,而另一些省份为之做配套,建立零部件的产业集群,发挥彼此的比较优势,避免重复建设才能使我国整体的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高一个层次。

4.4 制度设计要引导装备制造业低碳化的发展方向

可以预见的是,低碳化在全球贸易中将逐渐成为装备制造业的一个生产标准,同技术一样成为未来装备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需要新的制度设计将社会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在跟踪和把握产业运行态势,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进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合理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把装备制造服务化发展作为产业升级转型的重要方向,提升产业价值链中营销服务业的比重。制度的设计要从两个角度进行:一是装备制造业本身生产产品的过程中要实行低碳标准。二是装备制造业制造出的产品,即生产其他产品的装备在生产产品时要符合低碳化的原则。

[1]李怀.制度生命周期与制度效率递减——一个从制度经济学文献中读出来的故事[J].管理世界,1999,(3):68-78.

[2]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2).

[3]王延惠.制度功能、演化与有效制度标准:市场过程理论的理解[J].制度经济学研究,2005,(12):.28-44.

[4]斯韦托扎尔.平乔维奇.产权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6).

[5]Douglass North.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A],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Vol.31,No.1,The Tasks of E-conomic History(Mar.,1971),pp.118-125

[6]李怀,高磊.产权福利安排、产权替代效率的理论比较和制度启示——基于马克思产权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理论[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1):4-10.

[7]胡曙光,陈启杰.制度效率与交易制度比较研究[J].财经研究,2002,(10):49-57.

[8]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0).

[9]T.W.舒尔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J].美国农业经济学杂志,1968,(12):38.

[10]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6).

[11]袁庆明.制度效率的决定与制度效率递减[J].湖南大学学报,2003,(1):40-43.

[12]邵慰,陶晓丽.基于制度创新提高辽宁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研究中[J].中国科技论坛,2009,(6):41-47.

The Strategies for Enhancing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hao We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angzhou 310018,China)

The enhancing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has been increasingly constrained by the existing system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the analysis of the systems can strongly explain the changes of the competitiveness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Based on the review of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process of China’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policy,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present China’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For example,system design lacks the guide to domestic regional division of labor and collaboration;capital structure is extremely unreasonable;its development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overall 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 of low carbon and low energy consumption and ignores the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with informal systems;etc..Under the principles of realization of system efficiency,Pareto improvement,the lowest transaction cost,respect for the law of system life-cycle,etc.,the paper gives proposals for policy design of China’s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Competitiveness;New institution economics

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对策研究”课题(10CJY033)。

2011-06-28

邵慰(1979-),男,辽宁丹东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

F203

A

(责任编辑 谭果林)

猜你喜欢
变迁竞争力装备
这些精锐与装备驰援泸定
港警新装备
防晒装备折起来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蓝青松:让竞争力武装到牙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清潩河的变迁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