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教育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2012-01-27 14:42
中国科技产业 2012年12期
关键词:南京成果协同

近年来,南京工业大学瞄准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接轨社会和市场需求,坚持“产业牵引、创新驱动、科教支撑、政府促进”的原则,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创新链驱动产业链,以产业链带动创新链,利用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探索政产学研结合新模式,促进科技、教育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做出了积极贡献。

营造政策环境,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学校切实发挥人的主体功能,聚焦政策、学科、人才、平台、成果等创新创业的核心要素,打破要素之间的壁垒,全力推动科技创业。

2004年学校出台规定,技术入股的70%股权归成果完成人所有,极大激发了科技人员转化成果的热情。今年,学校以南京颁布“科技九条”为契机,制定更为优惠的知识产权政策,出台科技十九条,技术入股的90%股权归成果完成人所有,并注重对科技管理者的有效激励,提高协同创新的组织程度,对学科型公司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绩效考核,实现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发展。

学校参股、控股了以生物与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节能环保等为核心技术的100多家学科型公司,其中常茂生化公司在香港上市、中圣集团在新加坡上市、江苏九九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中小板上市、康力电梯在深交所A股上市,同凯兆业、九思高科、工大数控等进入上市辅导期。

实施协同创新计划,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学校充分发挥大学、政府、市场三大力量的作用,聚焦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核心要素,组建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实现从单点优势到系统优势和集成优势的转化。

加强与高校院所联合,服务行业发展。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为主要合作伙伴,以国家973计划项目开展等为载体,积聚必要的软硬件资源,加强学科、人才的交叉融合,形成原始创新成果,引领新兴产业发展。

创新校地合作模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先后在南京、泰州、连云港、宿迁、常熟、大丰、东海等地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了一批实体化运作的创新载体,获得了各级政府在资金、编制、项目等多方面的支持,实现项目与成果与地方直接对接。

强化与企业协同,推进技术升级转型。积极推动与以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大型企业战略协作,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与江苏中丹集团股份、南京福臻集团等公司共建了一批校企合作创新平台。与企业协同创新,项目取之于企业,成果转化在企业。

强化“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大贡献”的科技创新模式

依托材料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特种分离膜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建成了一批创业特别社区。2006年,启动南工大科技产业园建设。

2008年9月,由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南京市科委、鼓楼区人民政府、南京工业大学三方共同承办,共同建设“南京科技广场”,打造“南京科技第一窗口”和全市最重要的公共科技服务平台。2010年,启动建设江苏膜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中国膜材料领域发展的人才高地、技术高地和产业高地。2012年4月,与南京高新区签约共建“南工大高新生物医药三创载体创新中心”,在南京生物医药谷区域内设立生物医药技术集成创新平台和产业化基地,推动生工学科群优质科技成果进入创新中心孵化加速,促进成果产业化。

学校科研成果显著,主持9项“973”计划项目;“十五”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项,专利、SCIE论文、EI论文分别列全国高校36、47、54位。

先试先行,完善体系,提高产学研用结合的组织程度

学校设置专门管理机构,不断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依靠科学管理和专业服务,不断强化和巩固学校的科技创新、产学研合作特色。

2003年,学校正式成立注册资金2000万元的江苏南工大科技园有限公司,将其作为科技园的运作主体;先后成立了“高技术研究院”、“工业研究院”、“大学科技园管理办公室”、省级“技术转移中心”、“协同创新计划工作办公室”等专业化实体机构,为科技成果转化、孵化衍生企业提供公共服务。

与此同时,以学校为依托,先后成立了江苏省科技创新协会、紫金科技呼叫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四方小额科技贷款公司等组织机构,构建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以及具备技术、市场和资本融合功能的科技服务产业链。

猜你喜欢
南京成果协同
“南京不会忘记”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南京大闯关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