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宁
(水利部,北京100053)
2006年水利部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试点工作以来,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各级水利部门的积极推动下,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从外部氛围到建设模式、建管机制、实施效果等都取得了明显进展。特别是近几年,各地对这项工作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工程建设进展迅猛。
总结近几年的工作,有以下4个方面应该予以充分肯定。
(1)这项工作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通过坚持不懈的推动引导,各级政府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对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认识逐步提高,不少地方的党政领导已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作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育试点,抓典型,以点带面。一些地方把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大手笔、开拓性地开展乡村环境建设,全力打造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不少重要水源区已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作为当地生态建设的主要模式。
(2)这项工作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近年来,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显著成效,思想认识和参与建设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在工程实施中,各地注重从项目选择、建设内容、实施形式和管护机制等各个环节广泛吸收群众意见,与群众切身利益挂钩,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过去一些对村庄河塘治理、环境整治难理解不支持的群众,在切身体会到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带来的环境改善和收入增长后,都转变了观念,主动参与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自觉维护建设成果。一些未列入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地区,迫切期望项目也能在当地建设。
(3)推动这项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通过示范和推动,绝大部分省区已开展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作,有的已开始大规模推进。据初步统计,截至2011年年底,全国已有235个县开展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实施小流域达444条,已建成的达301条。湖北省已经有9个市(州)、28个县开展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实施小流域达86条,已建成了57条,累计投入资金8.1亿元。北京、江苏、浙江等省(市)更是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整乡整县推进,每年投入数十亿元。2011年,广东省政府印发了《广东省千宗治洪治涝保安工程建设方案》,将安全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列为重要建设内容,拟对规划内的500条小流域进行全面综合整治,规划总投资达到96亿元。
(4)建管理念和技术路线日趋成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从起步到现在,其建设理念和防治技术日趋成熟,各地统筹考虑资源禀赋、产业方向和当地需求,工程设施与产业布局的结合更加紧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效果更为显著。一些地方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在满足群众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等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人们休闲度假、回归自然等需求,发挥了很好的保生态、惠民生的示范性作用。南京市江宁区石塘小流域、溧水县环山河小流域以及高淳县桠溪小流域建设都是非常好的典型。通过系统规划,石塘小流域、溧水环山河小流域打造出了具有民俗风情的景观系统,很有特色,很有风格;桠溪小流域的“慢城”建设,培育了别样的生活方式和区域发展模式,是“以慢促快”,“以快保慢”,既促进经济快速、更好发展,又很好地保护了环境,更少地消耗了当地资源。
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各地探索出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一是坚持政府主导,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提供了重要组织保障。二是坚持以水利为龙头,先期进行规划,充分发挥水利行业优势。三是坚持部门协作,在统一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整合项目资金,共同组织实施。四是坚持改善民生,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生计和发展问题。五是坚持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创新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模式和建管机制。六是坚持群众参与,突出群众是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主体和受益主体,争取群众的参与和支持。这些经验和做法,在治理水土流失的同时,保护了水源,改善了水质,美化了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一批重要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北京、吉林、浙江、贵州等近20个省(市)已完成了水库水源地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专项规划,统筹实施污水处理、河道整治和面源污染综合防治,减少了水体氮磷等污染物总量,实现了水质达标率的提高。以长期缺水、环境压力巨大的北京市为例,水源地延庆县自2003年实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以来,连续9年向密云水库输水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为首都饮水安全贡献了力量。到目前为止,北京市已建成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出水水质全部达到地表水Ⅲ类以上标准。
二是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在减轻水土流失的同时,促进了治理区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许多昔日的荒山秃岭、贫瘠之地,如今已是满目青山,花果满园,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良好生态景观。山东济宁市泗水青界小流域,曾因乱砍滥伐和工业污染导致水土流失和水质污染严重,青界水库水生物一度绝迹。2007年实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后,流域内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恢复和提升,近年野生动物品种不断增加,有“活化石”美誉的桃花水母2012年重现青界水库,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
三是项目区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广东省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作前,全省山丘区每年因山洪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3亿多元。2008年广东省启动全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作后,项目区内村镇防洪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基本农田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大大提升了区域防灾抗灾能力,近两年,在遭遇强暴雨情况下,项目区没有发生严重灾情。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期间,已建成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也经受了暴雨的检验,受灾较轻或未成灾。
四是当地特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改善了区域投资环境,为项目区经济结构转型,实现生态旅游、绿色产业等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机遇和条件,为群众稳定增收开拓了渠道。从全国来看,凡是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地方,乡村旅游、农家乐等产业都发展得很好。过去农民收入靠外出打工,现在发展乡村旅游,就地创收,农家乐红火的地区农民年收入可达数万元,超过外出务工收入。
五是群众生活方式发生积极变化。伴随着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民生改善,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中,许多地方推行了村庄河道保洁的长效管理制度,设置了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农户的环境卫生意识大大提高。有的地方已经走上景观优美、自然和谐、卫生清洁、人居舒适、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风尚不断进步的文明发展道路。
六是水保行业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直接服务民生,近年来,虽然我们处在试点阶段,但也打造了精品工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地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成果被媒体广泛报道,每年有为数众多的考察团前往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先进地区学习考察,显著提升了水土保持行业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地位。
为此,我们要在先行先试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因地制宜,把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作为水土保持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与工作目标,全力推进。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发展到今天,技术路线和建设管理方式已基本成熟,当下紧要的是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是要把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作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实质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小流域这个最基本的自然地理单元出发,从水土资源利用源头上入手,对资源和环境进行综合、系统的整治,转变不合理、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走上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是要把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作为有效治理面源污染、保护和涵养水源的重要手段。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就是要从源头上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对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大量污染问题、涉水安全问题,以及直接排入江河的农药化肥等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对污水、垃圾等面源污染物进行拦截和处理,是保护和涵养水源、保障饮水安全的重要手段。
三是要把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作为新时期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新领域。水土保持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良好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不少地区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对土地的依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渐降低,水土保持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逐渐发生变化,能否提供良好生态环境和人居条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通过对资源环境的综合整治,让小流域环境更加优美,流出的水更清澈,同时也使水土资源发挥到最大的效能以保护生态。可以说,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是水土保持事业发展新方向和新领域的重要目标,也是水土保持事业发展新的内在要求。
四是要把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实践证明,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这个平台,可以将各个部门、各方面的力量有效整合起来,形成综合优势。这不仅能够快速构建起功能布局合理、公共服务完善、自然生态优美的乡村环境,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而且能够有效促进当地特色农业、绿色产业快速发展,促进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对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作做出明确部署,要求搞好农村水环境整治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维护河湖健康生态,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这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对水利部门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级水利部门一定要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规划先行,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各级水利部门要当好各地党委和政府的参谋,主动汇报工作,赢得领导支持。要引导各级政府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安排上动真格,在落实任务、强化措施、强化监督上下真功夫。
第二,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各地要想方设法加大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投入。一是结合现有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从已有工程投资渠道中落实。二是积极协调,主动争取地方财政安排专项资金。三是从各地收取的水土流失补偿费中解决,采取“以工补农”、“以煤补农”、“挖黑补绿”等多种形式支持工程建设。四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吸纳有实力的企业、公司等社会力量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来。五是广泛发动受益区群众投劳筹资,积极探索村民自建等成功模式。
第三,进一步加强科技支撑。要针对当前适宜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小流域做好整体规划,摸清小流域主要自然特征。同时,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内容广泛,必须注意科技创新。各级水利部门要加强与科研单位、技术部门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有针对性地组织技术攻关,确保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能引领当地生态建设的发展趋势。
第四,进一步加强探索创新。各地要对现有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对示范典型从技术路线、措施分类、建设标准、效益指标、建管机制到建设思路与政策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并逐步将其上升到理念理论、标准规范的高度。在此基础上,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和丰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实践,更好地指导与推动这项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第五,进一步加强推广宣传。各地要把宣传工作始终贯穿在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全过程。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显著成效,扩大社会影响,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良好氛围。要在村屯和小流域明显位置设置宣传标语、标志碑牌和工程宣传碑,使更多的群众了解、参与、支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