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恒
(山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心,山西太原 030002)
山西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利水保项目建设综述
李永恒
(山西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心,山西太原 030002)
京津风沙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山西省
10多年来,山西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土保持项目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相互配合,已建成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的生态防护工程130多处;累计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1 912 km2,年保水量6 700万t、年保土量95万t;生态环境初步改善、土地荒漠化趋势明显减缓;提高了用水效率、实现了人水和谐;调整了项目区产业结构,加快了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增加了群众收入。其主要经验是: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密切合作;完善管理制度,落实奖惩责任;科学规划布局,优化措施配置;精品工程示范,典型流域引路;运用先进技术、推广科技成果;加强后期管护,巩固治理成果。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投资标准过低所致的治理力度不足、后续管理难以持续开展等。
近年来,山西省在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利水保项目(下称“风沙源水利水保项目”)中,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与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主线,在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建设环京津地区生态屏障、改善京津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将生态建设与促进项目区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将防风减沙与改善沙区生产、生活条件相结合,治山兴水、防风减沙,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山西风沙源水利水保项目涉及大同市的左云、南郊、新荣、大同、天镇、浑源、阳高县,朔州市的朔城、山阴、怀仁、应县,忻州市的繁峙、代县等13个县(区)及省林业厅直属的五台林局和杨树林局,共15个项目单位。项目区总面积2.06万km2。
风沙源水利水保项目自2000年开始实施以来,2000—2011年,国家共下达投资11.81亿元。截至2012年4月,全省累计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1 912 km2,其中:新造水保乔木林34 110 hm2、水保灌木林66 286 hm2、经济林 7 051 hm2,人工种草1 935 hm2,新建基本农田2 770 hm2,完成封禁治理面积76 238 hm2、其他2 811 hm2;新建淤地坝4座、塘坝4座、谷坊1 690座;完成沟头防护142.4 km、简易道路601 km;新打及维修机井、浅井、大口井、提水泵站、截潜流等水源工程5 676处,新增灌溉面积53 447 hm2;兴修管灌、喷灌、防渗渠道等节水灌溉工程1 300多处,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3 932 hm2。
10多年来,山西风沙源治理工程宜林区生态建设与非宜林区小流域治理齐头并进,已建成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的生态防护工程130多处,其中规模在3 333~6 667 hm2的集中连片工程有20多处。大同、阳高、天镇等县沿京包铁路、京大高速公路建起了长80 km、宽10 km的防风固沙生态屏障;朔城、山阴、怀仁沿洪涛山系建成了宽10 km、绵延120 km的绿色防护林带;大同市南郊、新荣、左云及杨树林局在风沙区西部建起了33 333 hm2阻沙东进的防风固沙屏障;繁峙、代县、五台林局建设的百万亩防风固沙林、护岸林、经济林形成了滹沱河防护带。15县(区、林局)的广大人民群众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经过10多年锲而不舍的艰苦奋斗,在山西省北部沙区已基本建成了防风固沙绿色屏障的主体骨架,初步遏制了地表扬尘起沙,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改善。
山西风沙源治理工程小流域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将生物、工程及耕作三大措施有机结合,坚持山水田林路、梁峁沟坡川综合防治,累计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1 912 km2,既有效减轻了水土流失,提高了水源涵养能力,又极大地改善了偏远山区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沟边修筑的沟头埂,在沟道砌筑的淤地坝、小谷坊不但拦蓄了部分径流、防止了沟头向前扩张,还抬高了侵蚀基点,防止了沟道下切。在沙区平川实施的保土耕作结合防护林网建设,有效地减轻了冬春两季扬沙起尘。参照山西水土保持研究所试验研究资料和大同市大泉山水保试验站近年来的对比观测资料,经过治理的小流域坡面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2 000~3 000 t/(km2·a)减少为1 200~1 800 t/(km2·a)。根据2009年治理措施典型调查结果估算,水土保持各项措施年保水量6 700万t、保土量95万t。
完成了山阴县城郊洪涛山流域,怀仁西山流域,应县龙首山流域,右玉七彩山、小南山流域,阳高大泉山,大同南郊云岗峪等50多条精品小流域建设。随着小流域治理大规模、集中连片的开展及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发展,林草覆盖度大幅度提高,晋北沙区生态环境得到了初步改善。首先,气象指标趋于好转。根据气象部门(2005—2009年)资料,项目区气象要素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大风日数在减少,从以前的最高值23 d降低并稳定在7.5 d;二是平均风速在降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一直在较低水平平缓变化;三是沙尘天气在减少,由以前的16.3 d降到了最低值5.0 d,此后也一直维持在10 d以下。其次,区域生物多样性也随之增加。一些植物种的种群面积正在逐年扩大,野生动物如野兔、野鸡、蛇、狼、獾等又重回栖息地生息和繁衍。第三,项目区荒漠化土地减少,退化趋势逐步减缓。据全国1999年第二次及2009年第四次林业监测成果,项目区轻度荒漠化土地增加了200.4%,而中度减少了72.6%,重度减少了92.7%,极重度减少了96.7%,土地荒漠化趋势明显减缓并出现了好转。
山西风沙源水利水保项目水源、节水工程在建设中坚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鼓励优先使用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限制开采使用深层地下水。首先,水源工程建设采用截潜流、溢流坝、提水泵站、大口井、浅机井等形式,节水工程采用管灌、喷灌、防渗渠等形式,有效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大同县充分利用本县小塘坝、小水库较多的优势,新建、维修小型提水工程11处,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怀仁县利用下米庄水库资源,维修、新建泵站3处,不但恢复了原来小型灌区的效益,而且还为效益区内的防护林网提供了可靠的水源保障。其次,实施“以水促绿”、“以水护绿”,坚持水源、节水工程建设为林业工程、草地治理、生态移民及棚圈建设服务。哪里有林业生态工程、草地治理工程、生态移民工程及棚圈建设工程,哪里就有水源、节水工程。如山阴、朔城、怀仁三县(区)连续几年将水源、节水工程主要布设在沿洪涛山的绿化林带中,在120 km长、10 km宽的生态防护区布设各类水源工程109处,配套节水管道60多km、拉水车10多辆,为洪涛山生态防护工程建设提供了水源保证,极大地提高了林草的成活率和保存率。
在风沙源水源工程建设过程中,因水制宜,因势利导,统筹协调上下游、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关系,以水资源配置、节约为重点,始终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但全面提高了用水效率,而且也促进了项目区人水和谐与节水型社会建设。如怀仁县为充分利用城关污水处理厂的中水,在2011年风沙源水源工程中新建2座提水泵站,将处理后的中水提至环县城重点建设的5座小型水库,形成较完整的环县城的地表循环水系,同时为县城周边生态景观林灌溉提供了稳定的水源,既实现了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又美化了人居环境。现在的怀仁县城周边,片片湖面波光粼粼,倒映着树树桃花争妍,徜徉在人水和谐的湖光美景之中,使人流连忘返。再如应县在2009年水源建设中,为了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发动技术人员在项目区走村串户,向群众虚心请教,开展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在认真论证了茹越峪的地表水资源条件后,果断开工建设了截潜流工程,并在2010年继续配套了输水管网等设施。该工程现在供水量达200 m3/h,不仅为沿途5 km的防护林带及金城镇新宁生态园林自流灌溉提供了水源,还为县城居民生活饮水提供了廉价、清洁的后备水源。
随着水源、节水工程的大面积实施,防渗渠道、管灌、喷灌等先进供水灌溉模式已基本覆盖了项目建设的重点区域,基本统筹了项目区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保障了饮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不仅为解决沙区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资源问题提供了基础的技术支撑,而且转变了用水习惯,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群众收入提供了基础保障,实现了国家得生态、群众得票子的“双赢”目标。其主要表现为:①转变了群众用水观念,改变了传统的灌溉方式。朔州市农民以前普遍习惯于冬季大水漫灌,而在普及了管灌、喷灌等先进技术后的区域,灌溉定额由原来的平均3 000~4 500 m3/(hm2·次)已降低为750 m3/(hm2·次)左右,管灌、防渗渠等省水、省钱、省工的节水工程越来越受农民欢迎。②为改变农村传统单一的产业结构奠定了基础。大同县借助水源、节水工程,大力发展黄花种植,浑源县充分利用水利设施,积极扩大以“北芪”为主的药材种植,五台林局开发台蘑、金银花及木耳等产品,都为产业结构多元化作出了表率。③加快了农村社会的经济转型。大同市借助水源、节水工程,改善农村灌溉条件,已发展仁用杏8 667 hm2、食用杏1 333.3 hm2,2万多农户被吸引到“杏产业”中,形成了以浑源、阳高、大同为主的仁用杏产区,以大同、阳高为主的食用杏产区。目前,仁用杏年产量40万kg,仅此一项,种植农户平均每年可增加收入1 000多元。
风沙源治理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的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涉及部门较多且技术复杂。为此,山西省在项目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省政府对项目实施负总责;市长、县(区)长、林局局长为第一责任人,对本行政区内的工程负总责。在省一级成立了以分管副省长为组长的领导组,发改、林业、水利、农业等部门为成员,并设立了办公室,处理日常事务;在县一级成立了以县长或分管副县长为组长的领导组,各有关部门参与,管理机构内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实施、技术指导。为保证项目的实施,多数县还将财政、扶贫、交通等部门都吸收进来,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推动了项目建设。
为加强项目管理,促进项目健康有序实施,在项目实施中首先是全面实行了项目法人制、工程监理制、资金报账制等有效的管理制度。各县都明确了工程的项目法人,实行项目法人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对投资额度较大的工程通过招投标优选有资质的施工队;所有工程全部实行监理制,对所有比较重要或技术难度较大的工程进行了旁站监理。施工队负责工程的质量、数量报审,监理认证签字后,项目法人负责审核,审核合格后,进行报账验收。其次是开展考核评比、实行奖优惩劣。为调动各县做好工程的积极性,在国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年度检查办法》的基础上,又制定了《山西省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利水保项目年度考核评比奖惩办法》,对各县的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奖惩评比,坚持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干好多支持的原则,确保把国家的投资花好、花出效益。对排队得分倒数前3名且评分不达70分的县,给予通报批评,并核减下年度投资。
将人工治理与充分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相结合,按山系、分流域综合规划,科学部署,集中连片,综合治理,整体推进是风沙源小流域治理取得成效的基础。在小流域治理规划中围绕生态兴省战略,以构筑京津绿色生态屏障,发展地方经济为目标,把生态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有机地结合起来,围绕“南北两条带,中间一片网”的林业格局,根据沿边防风阻沙区、水源保护生物控制区、农田防护保护区、水源涵养治理区的不同特点与生态建设的需求,合理配置生物、工程及农技措施,确保了治理工程的顺利实施。
强化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树立典型样板,典型开路,以点促面,是我省推动水利水保工程建设的主要举措。我们要求精品工程在设计阶段就要精心谋划,选择交通便利的地方集中连片布设,各项治理措施搭配合理,做到既中用,又中看;实施阶段,要求重点把好材料关、施工关、验收关、管护关;最后要求既能体现水利水保行业特点,又能质量好、效益高。风沙源水利水保项目先后建成了朔城区西山森林公园,平鲁区儿女山、虎儿界流域,山阴县西山、新广武流域,怀仁县西山流域,应县龙首山、茹越峪流域,右玉县七彩山流域等多处精品工程。
在小流域治理中,我们首先大力推广了根宝浸根、地膜覆盖、径流水保林等成熟技术,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其次是摸索新的技术,如针对项目区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在多年的治理过程中摸索出了“大坑、大苗、大水”栽植技术,成活率均在90%以上,几年后的保存率在8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乔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在水源、节水工程建设中,除大力推广喷灌、管灌等成熟技术外,结合水务一体化、节水型社会建设项目,朔城区、应县先后推广了机井地下水位自动监测及运行程控管理等先进技术。
2007年,山西省政府颁布《山西省封山禁牧办法》后,全省逐年逐步实施禁牧。此外,项目区各县根据自身情况,均制定了本地的禁牧办法。为巩固治理成果,省水利厅又提出,重点项目区如果不能够禁牧,将对该县的水保投资进行核减或取消。风沙源水利水保项目在实施和运行期间,切实加强各项工程的管护力度,市、县、乡、村层层签订责任状,制订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大力推进治理成果使用权、经营权的落实,大力推广“小水改制”,将治理成果通过承包、拍卖、租赁的形式落实管理经营权,确保效益长久发挥。
10年来,国家对各工程项目的补助标准一直停留在2000年的水平上,基本没有调整过。2005年以后,苗木价格、劳务价格一直在快速上涨,如50 cm高的樟子松、油松价格由原先的2元涨到现在的10元以上;劳务价格由原来的20元/d涨到了2012年的100元/d左右;输水管道价格也上涨了1倍以上,实际投入与需求差距很大。投资标准偏低,不仅加大了任务完成的难度,而且影响了工程的合理布局,如在流域治理过程中,为了面积指标的完成,必要的沟道治理工程无法安排实施,最终影响了流域治理的综合成效。
风沙源治理虽取得了可喜成效,重点区域的沙化土地大多恢复了林草植被,但大面积新造幼林幼树生长极不稳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极低,面对干旱、虫害、火灾和人畜危害,治理成果仍处于极不稳定状态,若不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植被的管护力度,就有重新沙化的危险。因此,亟需增加管护投资,建设管护队伍,完善管护措施,巩固治理成果,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治理成效。
S157.2
C
1000-0941(2012)10-0008-03
李永恒(1969—),男,山西运城市人,经济师,从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
2012-05-10
(责任编辑 张培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