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维修、设备综合工程学到现代设备管理(一)

2012-01-26 21:43蓝文谨
中国设备工程 2012年12期
关键词:工程学磨损费用

蓝文谨

(中国设备管理协会,北京 100824)

研讨现代设备管理是比较复杂的工作,因为其涉及的面比较广,涉及到企业内的不同部门及各种工作也比较多。同时各个行业在设备管理工作的内容与要求上又有着一定的差别,再加上我国企业的设备管理工作的发展有着自己的情况和特点,因此,要从设备最早的维修谈起,从发展过程的变化和每一个时期的情况直至目前,再到今后的发展。这可以说是现代设备管理的进程。

一、维修的形成及相应的维修方式

从产生机械设备以来,设备的运转产生了磨损、故障及修理,这是自然的规律。但当时并未认识到,更谈不到对磨损的补偿。在这一阶段设备出现故障就要修理,而修理的时间影响了生产也是正常的。此时是由操作工人来进行修理,自己的设备自己修。这就是全部进行事后修理的时代。随着设备的发展以及生产方式的进步,这种方式的问题开始暴露。停机就影响了生产收入,而修理又产生了费用,操作工人又不全会修理。这些问题需要有解决的方法,一方面开始有了专业的维修工,在操作者配合下进行修理服务;另一方面开始探讨如何进行预防维修,以减少事后维修的损失。

当时各国的企业都在考虑预防维修以代替事后维修,以解决事后维修给企业带来的问题。开始想到的方法是预防维修,最简单的办法是两种:一种是采用定时修理的方法,预防故障的产生。但如何定时也各有其想法,开始是很初步的,后来不断完善。另一种是先检查再维修,也就是根据检查的情况来进行修理。当然可能还有其他的或组合式的方法,但主要是这两种。首先原苏联的一些企业在1932年左右采用了先检查再根据检查情况修理的方式,起步较早。1936年原苏联的另一些企业(主要是机械制造业)开始推出定时维修的预防维修方式。经过几年的互相比较,他们认为检查的结果不能反映设备存在的问题,缺少如定额等数据,效果不好。决定从国家层面推广应用以时间为基础的修理制度。经过试行、讨论、研究、完善后,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定时为主的预防维修体系,名称为计划预修制。在实行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不少改进。这一套体系在20世纪50年代传入我国(当时为计划预修制的第六版)作为我国统一的一套维修体系推广执行。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国家的企业采用定时维修的方式,根据企业生产及设备的情况来安排时间间隔,没有一套很具体的内容。与原苏联的这一套方式有所不同。这种方式目前在一些企业中仍有应用。

美国及欧洲的一些企业在这方面也有较多的进展,推出了有计划的检查,根据检查的结果进行维修的预防维修方式,并定名为PM系统。这一系统只是工作的指导原则,并没有详细的实施细则,各个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确定。因此各个企业有很多不同的做法,对检查有了更多的研究和分类,也有了进一步的探讨。20世纪60年代他们曾受联合国的委托对一些国家的预防维修工作进行了指导,并有专著。

这些情况说明在这一时期,国际上对维修工作有了相当的发展。其效果是明显的,但尚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对维修工作的认识尚未深化,只作为企业中的一项工作,本身只是一门技艺,未提到学科水平的高度来认识。由于设备技术及生产的发展,维修工作已成为企业生产中的一项重要因素,维修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有所提高。由于维修任务的增多,维修队伍有很大的发展,他们从事后维修时与操作工共同完成修理工作到逐步全部独立完成修理工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维修队伍已经具有了现在的规模。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设备技术越来越复杂,自动化设备的增加对维修方面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对这一点有相当数量的企业领导人员尚不能有所认识,因而未能及时增加维修的力度,这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另外各国对设备日常维护工作的认识不同,发展也不同。原苏联对此比较重视,在其标准中有一定的安排。我国的维修工作主张发动群众,发动广大的操作者参加维护工作是我国企业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我国的特色,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西方一些企业未把日常维护与清洁工作分清,把重要的日常维护看做是清洁工作,交由清洁工来完成,削弱了日常维护功能,影响了设备的正常使用及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时期,维修界也对设备从经济学和资产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他们认为设备在交付生产后即形成了有形资产,有形资产在运行中要产生磨损,这是正常现象。磨损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都需要进行补偿,以恢复其正常的状态。在此谈维修主要是谈有形磨损问题。对有形磨损的补偿就是维修,所以维修工作对企业来说是生产活动的一部分,而不是多余的或是额外的,其费用也是企业的正常成本的一部分。

预防维修的发展给设备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一些研究有关维修的课题开始出现,推动了维修工作的发展。美国后勤工程的研究推动了有关寿命周期费用及相关的维修工程的计算评定,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布兰查德的后勤工程学一书也受到很多的关注。此书不少国家都有译本,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先在维修界内出了一个译本,后由军事院校又出了一个新的译本。由于他对寿命周期费用的研究和阐述,打破了原来只是在修理工作上的探讨范围,把这一工作推进了一步。但由于后勤工程学是研究军事装备的一门学科,只限于研究有关军事装备的话题。但是布兰查德为国际维修管理写的一些文章还是有很好的影响的。当然在当时也有一些专家在维修工程上做了一些研究,他们共同推动了维修事业的发展。

二、设备综合工程学(TEROTECHNOLOGY)的产生

20世纪60年代后期,英国政府有关部门看到英国企业维修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进行调研并提出改进方案。他们组织了一个以丹尼斯·巴克斯为首的专家小组进行调查研究。调查认为英国全国的维修总费用过高,并且有相当的一部分是可以节约的。英国政府统计的英国制造业在1968~1970年间总维修费用为11亿英磅左右,同时由于停机造成10亿英镑的损失,这就是由于故障带来的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他们经过调查认为,所有花费的维修费用中大部分都是维修经理所不能控制或掌握的,维修经理能掌握的只占全部维修费用的20%左右,其余的大部分是由企业的物资、财务、技术及其他部门造成的。在这个基础上,他们从系统论出发并且借鉴了后勤工程学提出的寿命周期费用的概念,在1970年提出了TEROTECHNOLOGY,即后来译为设备综合工程学的新概念,由牛津大学命名。1971年提出了正式的定义。经过几年的讨论与交流,1974年提出了修改后的定义。

设备综合工程学的主要论点有下列几点:

(1)把设备的一生作为一个系统来考虑,甚至涉及到对最初的设计及制造工艺提出修改意见。这样从选型、订购、验收、安装、试运行到正式投产以及生产中的运行、维护和修理、配件、改造和更新均为设备一生中的一部分,各个环节要作为系统的一部分来统一考虑和安排。这一考虑对现在分阶段的不同部门从资金、制度、技术及人力等方面的运作均有相当的制约,需要有一定程度的协调和妥协。企业的高层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和魄力来应对面临的问题。

(2)追求经济的寿命周期费用(LCC)。谈到费用一般说要追求其最经济或最小化等,并经常作为方向或目标。在此,最小化是不可行的,而是要求经济的寿命周期费用。此处说的经济的是说在经济上必须的费用要用够,能省的要省,追求的是经济性,实际的概念是优化。这个观点很重要,防止了过度压缩费用的问题,同时也要求尽量节约。

(3)把维修从一个生产技艺发展为一门跨管理和技术的综合实用的学科。从选型到购置涉及到投资及今后企业的发展;从购置、安装到试车验收又是不同的内容;日常管理和维修也是不同的技术和管理;到后期的更新改造又涉及技术经济及今后发展和投资。设备综合工程学的突出之处在于把这些不同阶段的内容用系统论的观点综合起来管理,是以前未有过的。实际上它是在这个领域内的高层次的结合,是一门有前景的综合性的学科,做好这一学科的工作难度也很大。1986年国家批准成立的中国设备管理培训中心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在一所重点大学中成立的,含工程与管理两部分内容。后来因故归入管理学科,逐渐产生问题,效果不佳。在1986年这一学科的成立讨论会上有过工程和管理两种不同的观点,争论了一段时间未能一致,最后一位知名的教授提出了“设备工程与管理”这一折中意见,被教育部采纳,实际上也反映出这个学科的复杂性。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工程学磨损费用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征稿简则
基于CFD模拟和正交试验设计的弯头磨损研究
上海市医学会临床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圆满举行
基于ADAMS的行星轮磨损故障仿真研究
《照明工程学报》征稿简则
关于发票显示额外费用的分歧
套管磨损机理研究
套管磨损机理研究
基于复合喷雾冷却的高速车削GH4169刀具磨损的研究
监理费用支付与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