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千年古镇—青城的保护与开发

2012-01-26 09:25甘肃政法学院艺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中国建材科技 2012年2期
关键词:青城民居古镇

冯 硕(甘肃政法学院艺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1 风雅之乡 文化名城

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座古城镇—青城。青城镇地处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北部,距离兰州市区90 公里,距白银市30 公里。青城又称条城,三面环山,北靠黄河,水陆交通便利,地理条件优越,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文化遗存众多。2006年被甘肃省建设厅、甘肃省文物局命名为“甘肃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青城自古以来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和水陆码头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处,被誉为“黄河千年古镇”。唐宋元明时期这里曾是边防军事重镇,根据史料《甘肃通志》、《兰州府志》和《榆中县志》记载:唐朝在此修筑龙沟堡(旧城),北宋仁宗年间,西夏王李元昊叛乱,时任秦州刺史的大将狄青为防止西夏入侵,凭借黄河天险,在唐朝龙沟堡的基础上增筑了新城,因新城东西长,南北狭,故称“一条城”或“条城”。后来为了纪念狄青,将“条城”又称为青城。

青城历史文化悠久,历代文人荟萃、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创造了灿烂的青城文化。这里文教兴盛,民风淳朴,被誉为“风雅青城,仁义之乡”。据统计,青城在科举制度时,先后考取了11 名进士,其中翰林1 人;文举23 人,武举51 人,孝廉方正8 人,贡生83 人,秀才不计其数。青城在各个历史时期还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如著名的书画家白元文、李公善、高炳辰、王元、高士林,诗人顾名、罗经权、杨绍玠,教育家张锦芳、张兆熊、张照南,地理学家曾成睿,剧作家李干城,针灸学家高涵九,甘肃省第一任文史馆馆长杨巨川等。

青城是水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水烟之乡”。明末清初,青城就生产水烟了,到清嘉庆、道光年间,水烟的种植、加工、销售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的水烟作坊已有200 多家,从业人员上万人,使青城形成了独特的水烟经济。水烟业的兴起,推动了古镇青城加工制造、商贸交易、教育文化和城镇建设的发展,促进了古镇青城社会经济全面繁荣,形成了古镇青城独特的水烟经济文化、民居民俗文化、家族宗祠文化等。

2 明清古迹 陇上平遥

青城古镇文化底蕴深厚,文物古迹众多,经过千年的历史沉淀,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留至今的有60 余处古民居建筑群落,高氏祠堂、青城书院、青城隍庙、罗家大院以及大量的碑碣石刻等,都是青城古镇历史兴衰的实物佐证。古建居群主要分布在城河、新民、瓦窑、东滩几个村落,其中城河村分布最为密集,约占古民居数量的80%。这些民宅 绝大多数是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建筑,被认定为明代建筑1 处,清代建筑33 处,民国建筑15 处。其中完整的四合院有12 处,比较完整的四合院18 处,残缺的有14 处,仅存门楼的有16 处。高氏祠堂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列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有青城书院、青城隍庙、罗家大院和几十处民宅四合院等。

高氏祠堂始建于清乾隆50年(公元1785年),占地面积2000 平方米,建筑面 积400 平方米。高氏祠堂坐南向北,耸立街心,一进三楹,由山门、过厅、雨廊、大殿组成,其中殿堂、廊坊共计20多间。大殿里面悬挂着清道光帝御赐高鸣桂“才兼文武”和咸丰帝御赐高鸿儒“进士”的匾额。院中一株百年古柏巍然屹立,使整个祠堂更显古朴典雅。祠堂保存得相当完好,2003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城隍庙原址初为秦州刺史狄青的议事厅,故又称“狄青府”,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1038~1039年)。明神宗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改为守备府,是城守备军指挥司所在地。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改建为城隍庙,为四进庭院式,建筑面积1000 平方米。现大殿保存基本完好,近年又集资修复了门楼及戏楼。

罗家大院为明清时期典型的三进四合院建筑,造型古朴别致,气势宏伟肃穆。清一色的青砖木楼,桐油老家具和物件。院落中有当年水烟作坊、水缸及石桌、石门墩、石鼓等,二进院子陈设有传统手工纺线、织布、刺绣的工具。后院花园里有一处荷塘,荷叶碧绿,生机勃勃。

我国北方民居大多属于院落布局格式,这种住宅以砖木结构为主,在南北向的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房,正房左右建东西厢房,这种一正两厢组成的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或三合院。青城民居以四合院、三合院为主,砖木结构,有五堂三厦、五堂五厦、三堂三厦、三堂五厦、三堂七厦等。明清时期,由于青城水烟业的兴盛,京津山陕一带的商贾汇聚于此,使青城民居建筑不仅吸收了京津、山陕、关中等地建筑风格特征,又融合了西北陇原地区的建筑文化特色,因而显得朴素典雅,厚重严谨,古风犹存。青城后街旁的一条老巷子——直街巷,是四合院最集中的地方,这里的四合院多是由于水烟制作而发达的人家建立的,时间久的有200年左右了。这里明清建筑古迹众多,保存较为完整和集中,这在西北乃至全国都是少有的,因而青城古镇又被誉为“陇上平遥”。

3 人文环境 环保发展

在历史佐证不断消亡的今天,保护和研究青城古镇的存在有其特殊的意义与价值。现代化新农村和城镇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建设性破坏给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空前的冲击和挑战,建设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这些古建筑的居住者便会拆除或者更改一些老建筑及其设施,如果这种局势不加以控制或是正确地管理引导,按照当前中国大多数地区小城镇发展的标准模式去建设,在很短的时间内,青城古镇或许将不复存在。

因此,对青城古镇的科学建设与保护开发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青城镇政府面对众多的文物古迹,以“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为基本思路,提倡鼓励坚守院落生活方式,积极发展乡土文化模式。依据《文物保护法》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对文物古迹的宣传保护力度,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保护文物古迹对开发旅游产业、发展地方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并积极参与到保护文物古迹的行列中来,使现有的文物古迹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从2001年开始,地方政府多方筹资,先后对高氏祠堂、青城书院、罗家大院等古建筑采用原址原貌、原材料修复,保存其完整性、真实性,恢复其传统的自然风貌。2004年青城镇古建民居被列为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之一。2005年中日绿化交流基金“榆中受援项目”正式启动实施,此后两年间,该项目在青城镇造林2000 余亩,增大了青城的绿化面积,传递了绿色文明与中日友谊。青城古镇的保护开发体现出科学建设、有机更新的发展宗旨,既保持了古建民居群落原有的文化资源风貌,又赋予其新时代城镇建筑的特征。

青城古镇的保护开发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将当地的民间艺人及其传统技艺进行抢救挖掘,收录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主线的活遗产,更注重的是技能、技术、知识的传承。拯救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提升当地文化的软实力,对于推进青城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和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同时,通过旅游业来带动当地其它经济的发展,培植并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文化内容,积极创建集古镇旅游、观光休闲、影视基地为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使青城古镇成为历史文化的青城、民俗民居的青城、田园自然的青城、环保生息的青城。

青城古镇,依山傍水,气候温和,土质肥沃,农产丰饶。适宜种植各种瓜果蔬菜和水稻、荷花等。有千亩稻田、百亩荷塘,以及高架大棚西瓜、庭院葡萄和日光温室蔬菜等设施农业,不但给当地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成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产业内容。盛夏季节,漫步在田间池旁,柳绿荷红,蛙鸣稻黄,领略到黄河谷地的田园风光,成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2009年,青城古镇又被列为国家级特色旅游乡镇,成为镶嵌在黄河上游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4 结语

一条条老街见证着世事的沧桑,一座座宅院诉说着家族的兴衰。青城古镇的会馆戏楼、庙宇殿堂、书院家祠、民居宅院让人流连忘返,青城古镇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彰现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美丽。黄河臂弯,田园风光,品味地方乡土人情;人文环境,生态环保,领略文化旅游胜景。

[1]白贵怀.青城史话[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10,32

[2]王耀希.民族文化遗产数字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

猜你喜欢
青城民居古镇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青城秋色
我爱家乡青城美
咏青城
古镇之旅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