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性肥胖的流行特征研究现状

2012-01-26 05:26左斯尧黄政基邵明柏何淑梅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干部病房吉林长春300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年18期
关键词:肥胖率腰围患病率

李 欣 武 静 左斯尧 黄政基 邵明柏 何淑梅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干部病房,吉林 长春 300)

早在1947年,Vague〔1〕就提出肥胖可分为中心性肥胖(内脏性肥胖)和外周性肥胖,并指出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及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及社会压力的增大,全球的肥胖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备受大家关注。2010年Koakoulis等〔2〕的研究结果显示中部希腊地区成人中心性肥胖的高患病率,男女分别为40.4%,35.3%。2011年 Fould等〔3〕的研究同样证明了当地地区中心性肥胖高患病率,男女分别是52.7%、69%。同样国内王惠君等〔4〕对1993~2004年中国九省成年居民进行研究显示中国成年居民的腰围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男性腰围均值从76.8 cm增加至82.8 cm,女性腰围均值从75.1 cm增加至79.3 cm。随着腰围的增大,成人中心性肥胖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男性中心性肥胖率从1993年的17.7%增加至2004年的40.6%,女性中心性肥胖率从1993年的28.5%增加至2004年的45.7%。肥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中心性肥胖对健康的危害更大。中心性肥胖与代谢异常密切相关,是糖代谢异常和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5〕,与胰岛素抵抗共同被认为可能是代谢综合征的基本病因〔6〕。

在降凌燕〔7〕发表的综述中,通过比较历代中心性肥胖在MS诊断中地位,同样也证明了中心性肥胖这一危险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且众多流行病学资料也证实了中心性肥胖的重要地位,不仅仅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且在预测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危险性以及预测医疗负担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8~16〕。笔者就中心性肥胖从其衡量指标及诊断标准、流行特征、与慢性疾病的相关性及危险因素4个方面进行综述。

1 中心性肥胖的衡量指标及诊断标准

中心性肥胖是指脂肪主要分布在腹部内脏,又称内脏性肥胖〔1〕。在多数人群中进行内脏脂肪蓄积的筛查时,必须选择能大体上推定内脏脂肪量的简单的身体测量指标。过去以流行病学方法研究肥胖时,大多依赖BMI和腰臀比,但近年进行的核磁共振对腹部皮下脂肪和腹内脂肪的测量表明,腰围与内脏脂肪呈相关性较好〔17〕。同样,在2004年,前田和久〔18〕在日本医学介绍中发表的肥胖的诊断标准指南中指出在观察用腹部CT法测得的内脏脂肪面积值与身体测量所得到的各种指标〔BMI、腰围(脐周径)、腰/臀比、腰/身高比〕的相关性时,发现男女都是腰围与内脏脂肪面积高度相关。这说明腰围可作为中心性肥胖既可靠又简单测量的衡量指标。

关于中心性肥胖的诊断标准,由于种族、地域及人口体质的差别,许多研究者在不断探索适合中国中心性肥胖人群的腰围切点。2000年2月,WHO西亚太地区肥胖症工作组考虑到亚洲人遗传及环境因素,局部脂肪积聚的特点与欧洲人不同特点,提出诊断中心性肥胖的标准:男腰围 >90 cm,女腰围>80 cm〔19〕。在我国大庆一项调查表明男(80~90)cm,女腰围(80~85)cm时,冠心病危险因素已显著增加。就中心性肥胖的诊断标准,国外学者〔20〕建议中国男性腰围≥85 cm、女性腰围≥80 cm。这与邵继红等〔21〕的研究结果(男 88.5 cm,女78.5 cm)近似,与周北凡等〔22〕的研究结果相吻合。2002年颁布实施的《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中指出以男性腰围≥85 cm、女性腰围≥80 cm作为判断成人中心性肥胖的标准。根据MS的6中诊断标准〔7〕,可得知腰围作为衡量中心性肥胖的指标越来越被认可,结合中国中心性肥胖的流行特点,腰围切点不断在调整,近年来任有大量研究在探索中心性肥胖的腰围切点。

2 中心性肥胖的流行特征

在过去的10年流行病学调查中,中心性肥胖已成为欧美国家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随着我国成年居民中心性肥胖率显著提高的趋势,也加强了对中心性肥胖的关注。在2009年周晓辉等〔23〕发表的文章中统计数据显示:城市50岁以上中老年中性肥胖患病率为52.4%,农村同年龄组患病率为49.31%。2011年杜鹃等〔24〕的文章中统计重庆市大学社区人群中心性肥胖发病率为49.7%,与Ko〔25〕的研究结果比较,中国人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韩国。相对于2001年Stern等〔26〕的报告:50%以上的美国人超重或肥胖,以及与 Koakoulis等〔2〕、Foulds等〔3〕研究结果比较,我国人群比西方国家低体重优势在消失。

周晓辉等〔23〕的研究中同时显示了中心性肥胖在性别、年龄、民族、城乡方面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男性高于女性,维族高于汉族,城市高于农村。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50~59岁中心性肥胖率最高,60岁以后逐渐下降。蒙晓宇等〔27〕的研究同样证明了中心性肥胖在城乡、民族、文化程度之间存在差异,城市中心性肥胖的发生现象高于农村,同周晓辉等〔23〕结果,但在民族方面的差异,与周晓辉研究结论不同,为汉族人向心性肥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少数民族。同时还得出了中心性肥胖的发生率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与性别无关的结论。在王惠君等〔4〕的研究中显示男性腰围及中心性肥胖发生率的增长幅度高于女性:男性中心性肥胖率从1993年的17.7%增加至2004年的40.6%,增长幅度为129%;女性中心性肥胖率从1993年的28.5%增加至2004年的45.7%,其增长幅度为60%。与1993年比较,到2004年男性中心性肥胖率的优势明显减小。而且40~50岁是男性腰围和中心性肥胖率增长速度最快的年龄段。吕淑荣〔28〕等人对2007年江苏省15~69岁城乡常住居民4 318人的研究中显示:中心性肥胖率为42.55%,较2002年江苏省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结果比较男性升高25.13%,女性升高7.25%。但不同于既往研究的是,此研究结果显示出现了农村中心性肥胖率高于城市的新分布特点。与王惠君研究比较,此研究显示中心性肥胖增长速度最快的年龄阶段,男性在20~30岁之间,女性在30岁后中心性肥胖率增长最快。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生活方式差异大,发展水平不均衡,需更多的多地区关于中心性肥胖的研究,明确其在全国范围内流行特征。

3 中心性肥胖与慢性疾病的关系

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了BMI增高与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紊乱等慢性病的发病高度相关〔29〕。且肥胖与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血脂异常及心血管病相关已被大家广泛认可〔28,30〕。然而有些肥胖者尽管肥胖,但各项代谢疾病的指标相对正常,而另一些只是轻度肥胖,很多代谢指标出现异常,使慢性疾病危险性增加,提示肥胖患者与脂肪堆积和分布异常更密切。

1956年Vague〔1〕指出在糖尿病、通风、动脉粥样硬化和尿酸结石等疾病中,中心性肥胖比外周肥胖更重要。Joo等〔31〕对69 535例朝鲜人的横断面研究显示,中心性肥胖者更易发生代谢异常。中心性肥胖之所以对代谢具有严重的不利影响,是因为腹部脂肪组织能够分泌具有不同功能的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瘦素、脂联素、抵抗素、白介素-6、内脏素等。另外在调节体内脂肪细胞的增殖、分化及脂质聚集和分布的激素水平及脂肪细胞因子分泌水平上腹部脂肪组织与皮下脂肪组织明显不同。李晓玲等〔32〕显示腹型肥胖者代谢综合征各组分患病率及危险因素聚集程度最高,且证明了腰围、胰岛素抵抗指数、代谢综合征危险因素聚集与血管内皮功能相关,说明了中心性体脂分布、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代谢综合征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Zhang等〔33〕对654例老年人的研究中表明中心性肥胖组与正常组比,高血压、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分别达到3.52、6.5和1.68倍,除HDL-C与WC呈负相关外,其余代谢性指标均与腰围呈正相关。在胡世红等〔34〕对7 660例成年人的研究中结果与Zhang等〔33〕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同样的还有白雪琴等〔35〕证明了中心性肥胖患者伴随着超重体型、甘油三酯超标、高血糖的高患病率,中心性肥胖者中超重的患病率约为94%左右,甘油三酯超标患病率为90%左右,高血糖的患病率为80%左右。同样的研究2012年马玉霞等〔36〕研究也证实了此结果,但更详细的描述了腰围每增加一个单位,女性收缩压增高明显,而男性舒张压增高明显的特点:成年男性腰围每增加2.43 cm,收缩压就升高1 mmHg,女性腰围每增加2.12 cm,收缩压升高1 mmHg。而舒张压升高1 mmHg,男性的腰围要增加3.22 cm,女性要增加3.45 cm。与2002年 Doll's等〔37〕研究结果类似,说明中心性肥胖是高血压的高危因素,且对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影响有性别差异。顾平〔38〕在研究中心性肥胖与代谢综合征各危险因素及代谢综合征关系时,结果说明糖、脂代谢异常及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与中心性肥胖密切相关,并提示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且显示中心性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朱旅云等〔5〕研究结果与顾平一致,但指出这种结论与男性更密切,与Ivadic A提到的男性多表现为中心性肥胖相一致。在2009年何剑成等〔39〕发表的文章中证明了代谢综合征各危险因素中中心性肥胖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风险最高,与NAFLD关系最密切。2006年魏双琴等〔40〕认为中心性肥胖是NAFLD最重要的一个预测因子。同样,2007年Sobhonslidsuk等〔41〕的研究中显示胰岛素抵抗和中心性肥胖是发生NAFLD的危险因素。尚有研究证明了胆结石、泌尿道结石在肥胖男性中的高患病率〔42〕。以上研究表明体内脂肪分布,特别是腹部脂肪蓄积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及NAFLD、胆结石、泌尿道结石等疾病的更高相关性。

4 中心性肥胖的行为危险因素

杨虹等〔43〕在2010年发表的文章中从膳食结构失衡、体力活动严重不足、不良的生活方式及社会环境等方面论述了成人中心性肥胖的危险因素。另外,还与人们相对落后的健康意识和疾病预防认知有关〔44〕。2007年栗华等〔44〕的研究结果指出:无论男性女性,超重、肥胖和向心性肥胖组人群每周参加锻炼率均高于正常组;参加中轻度和剧烈运动人群中的男性,超重率和向心性肥胖率都随锻炼次数增加而上升,女性只是在参加中度运动人群中呈现此规律;在超重、向心性肥胖人群中,超重率与向心性肥胖率随着每天静坐时间的增加而上升。这说明主动参加锻炼、预防疾病的人为数不多。针对中心性肥胖的行为危险因素,开展平衡膳食、保持健康体重是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环节,还应加强对成年人群的健康教育,普及体育减肥健康知识,增强防病意识。

以上为关于中心性肥胖的四个方面进行综述,在众多的研究中可见中心性肥胖在当今慢性疾病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可通过可靠又简便测量的衡量指标-腰围,筛查出高危人群,对其进行早期的行为危险因素干预,达到防病、治病的效果。

1 Vague J.Sexual differentiation,a factor affecting the forms of obesity〔J〕.Press Med,1947;55(30):339.

2 Koukoulis GN,Christina S,Fotis K,et al.High rates of obesity prevalence in adults living in central Greece:data from the ARGOS study〔J〕.Hormones(Athens,Greece),2010;9(3):253-62.

3 Foulds HJA,Bredin SSD,Warburton DER.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in British Columbian Aboriginal adults〔J〕.Obesity Rev,2011;12(5):e4-11.

4 王惠君,王志宏,李 园,等.1993~2004年中国九省成人中心性肥胖流行趋势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7;6:47-50.

5 朱旅云,胡丽叶,李晓玲,等.中心性肥胖与糖代谢异常联系的前瞻性随访研究〔J〕.中国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2009;17(5):457-63.

6 Alberti KG,Zimmer P,Shaw J.Metabolic syndrome-a new worldwide definition.A com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J〕.Diabet Med,2006;23(3):469-80.

7 降凌燕,焦振山.中心性肥胖诊断标准及其在代谢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19(3):314-7.

8 Wildman RP,Gu D,Reynolds K,et al.Are waist circumference and body mass index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Chinese adults〔J〕?Am J Clin Nutr,2005;82:185-202.

9 Liu J,Hong Y,D'Agostino RB,et al.Predictive value for the Chinese population of the Framingham CHD risk assessment tool 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Multi-Provincial Coport Study〔J〕.JAMA,2004;291(135):2591-9.

10 Pan WH,Flegal KM,Chang HY,et al.Body mass index and obesity-related metabofic disorders in Taiwanese and US whites and blacks:implications for definitions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for Asians〔J〕.Am J Clin Nutr,2004;79(1):31-9.

11 Haslam DW,James WP.Obesity〔J〕.Lancet,2005;366(10):1197-209.

12 Katzmarzyk PT,Janssen I,Ross R,et al.The importance of waist circumference inthe definition of metabolic syndrome:prospecive analyses of mortality in men〔J〕.Diabetes Care,2006;29(3):404-9.

13 Racette SB,Evans EM,Weiss EP,et al.Abdominal adiposity is a stronger predictor of insulin resistance than fitness among 50-95year olds〔J〕.Diabetes Care,2006;29(5):673-8.

14 Rexrode KM,Carey VJ,Hennekens CH,et al.Abdominal adiposity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women〔J〕.JAMA,1998;280(175):1843-8.

15 Seidell JC,Bouchard C.Abdominal adiposity and risk of heart disease〔J〕.JAMA,1999;281(210):2284-5.

16 Janssen I,Katzmarzyk PT,Ross R.Waist circumference and not body mass index explains obesity-related healty risk〔J〕.Am J Clin Nutr,2004;79(3):379-84.

17 Poulioot MC,Despres JP,Lemieus S,et al.Waist circumference and abdominal sagittal diameter:best simple anthropometric indexes of abdominal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accumnlation and related cardiovascular risk in men and women〔J〕.Am J Cardiol,1994;73(3):460-8.

18 前田和久.肥胖的诊断标准指南〔J〕.日本医学介绍,2004;25(3):99-101.

19 Tan CE,Chew SK,Ma S,et al.Can we apply the national cholesterol education program adult treatment panel definition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to Asian〔J〕.Diabetes Care,2004;27(157):2486-97.

20 Alberti KG,Eckel RH,Grundy SM,et al.Harmonizing the metabolic syndrome:a joint interm stste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Task Force on Epidemiology and Prevention;National Heart,Lung,and Blood Institute;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World Heart Federation;International Atherosclerosis Society;and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Obesity〔J〕.Circulation,2009;120(135):1640-5.

21 邵继红,俞黎黎,王 琨,等.代谢综合征腰围切点ROC方法预测〔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3):360-1.

22 周北凡,武阳丰,赵连成,等.我国中年人群向心性肥胖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聚集性〔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2):70-3.

23 周晓辉,张 钿,古丽扎尔·买卖提明,等.新疆维吾尔族和汉族50岁以上人群中心性肥胖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7):692-4.

24 杜 鹃,张素华,吴豪杰,等.重庆市重庆大学社区人群中心性肥胖的患病率及其与微量白蛋白尿的相关性调查〔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9):1482-4.

25 Ko GT,Tang JS,Chan JCN.Worsening trend of central obesity despite stable or declining body mass index in Hongkong Chinese between 1996 and 2005〔J〕.Eur J Clin Nutr,2010;64(5):549-52.

26 Stern JS,Gades MD,Wheelson CM,et al.Calorie restriction in obesity pevention of kidney disease in rodents 1,2〔J〕.J Nutr,2001;131(7):913.

27 蒙晓宇,杨 虹,韦元元,等.广西城乡居民超重、肥胖和向心性肥胖的流行现状〔J〕.应用预防医学,2009;15(4):207-9.

28 吕淑荣,潘晓群,向全永,等.江苏省城乡居民超重与肥胖流行情况〔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0;18(1):20-2.

29 Arnlov J,Ingelsson E,Sundstrom J,et al.Impact of body mass index and the metabolic sydrome on the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death in middle-aged men〔J〕.Circulation,2010;21(2):230-6.

30 Fox CS,Massaro JM,Hoffmann U,et al.Abdominal visceral and 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 compartments:association with metabolic risk factors in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J〕.Circulation,2007;116(1):39-48.

31 Joo NS,Kim BT,Park SB,et al.Different waist circumference,different metabolic risks in Korean〔J〕.J Am Boar Fam Med,2007;20(2):258-65.

32 李晓玲,朱旅云,胡立叶,等.肥胖人群体脂含量、分布与代谢综合征组分关系的7年随访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09;25(1):93-5.

33 张凤梅,徐恒戬.老年人群体质指数和腰围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聚集的研究〔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7;41(1):33-7.

34 胡世红,贾卫鸿,韦春凌.成年人腰围与血压、血脂及血糖关系〔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5):459-61.

35 白雪琴,平 昭,赵润栓,等.常见慢性病患病率调查及健康管理方案研究〔J〕.中国医疗前沿,2011;6(23):77-83.

36 马玉霞,张 兵,王惠君,等.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与城乡居民血压关系的研究〔J〕.卫生研究,2012;41(1):70-4.

37 Doll S,Paccaud F,Bovet P,et al.Body mass index abdominal adiposity and blood pressure consistency of their association across develop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J〕.Int J Obesity,2002;26(1):48-57.

38 顾 平.血浆瘦素水平与中心性肥胖及代谢综合征关系的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报,2009;29(11):1619-20.

39 何剑成,刘 丽,刘明蓉.成人非酒精性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9;26(3):198-200.

40 魏双琴,韩淑堂.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腰臀比测量的意义〔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6;19(1):51-3.

41 Sobhonslidsuk A,Jongjirasiri S,Thakkinstian A,et al.Visceral fat and insulin resistance as predictors of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7;13(271):3614-8.

42 李泓澜,徐 飚,郑 苇,等.中老年男性肥胖流行特征及其与慢性病的关系〔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4):370-4.

43 杨 虹,陈娜莹.成年人中心性肥胖流行特征研究现状〔J〕.应用预防医学,2010;16(2):125-8.

44 栗 华,张敬一,张中朝,等.河北省成年居民超重肥胖流行特征及相关因素的调查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07;14(2):283-6.

猜你喜欢
肥胖率腰围患病率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腰围增加1厘米相当于老了1岁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选腰围 试戴半小时
美军肥胖率上升,海军最肥
腰围佩戴有讲究
日本人最瘦,美国人最胖
428例门诊早泄就诊者中抑郁焦虑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老年高血压患者抑郁的患病率及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