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顺
(安徽省广德县林业局卢村林业站,安微 广德242200)
广德县地处安徽东大门,紧连长三角经济发达的苏浙沪,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层次的升级和人们对健康价值的深入认识,特色农林产品越来越受青睐,大力发展特种农林产品尤其是森林绿色食品,前景十分光明。适于广德开发、生产的森林绿色食品很多,主要包括竹笋、食用菌、山露、山野菜、药菜、花菜等,这些集保健、营养、观赏于一体的特色森林绿色蔬菜(食品),已成为人们饮食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和日常生活食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量日益增多,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森林绿色食品是无任何污染、营养丰富、无公害、益健康的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统称为安全食品,其安全要求都是为了食品质量安全和“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具体实施。经参考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可将森林绿色食品分为森林蔬菜、森林粮食、森林油料、森林饮料、森林饲料、森林药物、森林蜜源、森林香料以及其他共9类。随着两个文明的建设和加入WTO组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思想观念不断从温饱型、饱食型向营养型、健康型转变,越来越体会到森林绿色食品对人类的发展、身心健康所起到的作用,大力开发利用森林绿色食品,生产和发展无污染、无公害、有营养、益健康的绿色食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系到民安国计、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健康、国家的繁荣昌盛。
从1990年起,广德县开始进行林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出发展“两高一优”林业,基本扭转了只抓产量、不求效益的观念,但对绿色食品增值增效的作用还处于认识和摸索阶段,只有一些林场和部分企业率先打出绿色品牌的旗帜,发展了绿色食品,初步尝到了甜头,涉及森林蔬菜、干果、茶叶、森林食品等领域,起到推进绿色食品发展的轰动效应。
从1994年开始,全县各地相继开始了森林绿色食品生产和经营,从品种结构和规划都有了相当的发展,开始从特色林业生产转向绿色林业生产,相继创出名牌,森林绿色食品遍地开花,建立了森林绿色食品集团、人才培训基地和专卖商场,逐步进入战略转移与市场化高速发展阶段,依托森林资源走有特色的森林绿色食品之路,大力发展质量效益型林业。
近几年来,全县加快了森林绿色食品发展速度,在纷纷举办“森林绿色食品展销会”的同时,还组织龙头企业及经营实体参加广州、上海、昆明、香港等地举办的绿色食品博览会,创出了森林绿色食品的品牌。目前全县129家森林绿色食品生产龙头企业,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14大类470个,且创立全国驰名商标2个、全省著名商标24个,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46个,其中亿元以上企业12个。
3.1 绿色食品规模小,基地分散,产品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全县森林绿色食品种植基地过于分散,面积较小,品种单一,结构不尽合理,缺乏规模效应,整体开发利用不足,产值效益偏低,没有形成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基地和品种齐全的成熟市场,易受市场制约。
3.2 生产者及消费者大多缺乏生态意识和绿色观念,致使绿色产业发展缓慢。生产者森林绿色食品观念滞后,对森林绿色食品的经济及环保效益所知甚少,市场观念淡薄,市场信息贫乏,环保意识不强,科技素质低,只习惯利用化肥、农药来增产增收,产品残留有毒物质,农民自身处于增产不增收的境地,许多消费者对绿色食品了解还很少。
3.3 绿色市场开发较晚,市场体系不健全,绿色营销手段落后。虽然在森林绿色食品的生产上拥有一定优势,但在市场开发、营销上却起步较晚,因经营分散而使森林绿色食品不能形成统一健全的营销网络和市场体系,造成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畅,并且由于包装、储藏、运输手段落后,绿色营销的滞后,造成产供销脱节。
3.4 市场假冒绿色食品品牌比较多,打击力度不够,执法不严,影响了绿色食品的信誉质量。在某种程度上,绿色食品本身因易与普通食品混杂,消费者很难辩其真伪,致使消费者不敢也不愿高价购买,绿色食品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信任”危机,再加上一些假冒伪劣食品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积极性,扰乱了绿色市场秩序。
3.5 科技含量低,生产加工技术落后,“原”字号产品多。全县森林绿色食品及产品大多是大路货,中药保健类、山特产品更少,科技含量低,加工手段落后,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和产品商品化处理技术滞后,几乎都是原料出售,增值不多,同时在加工手段、仓储、包装上大多数不符合绿色产品标签规定,存在绿色食品不“绿”和粗、劣、差的的现象。
3.6 发展森林绿色食品的环境条件、生产资料保障等出现制约瓶颈问题。由于连年争高产,一些地区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致使林地板结、质量下降、化肥农药残留量大;工业“三废”排放,使林地遭到严重污染,森林绿色食品受到影响,生产出的产品不合格、不环保。
3.7 财政、金融及信贷支持不够,缺乏有效的支撑保护系统。由于绿色食品开发从种子、肥料、农药及育种、栽培、耕作等工艺较繁,成本较高,只靠农民自身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生产只能在原有规模上进行,困难很大;多数乡镇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又无大量资金投入,加之林业和其相关产业比较效益低,更吸引不了政府、金融、信贷的充分支持。
3.8 林业产业化发展缓慢,龙头企业牵动力弱。森林绿色食品及林产品基地较分散,加之加工、仓储、运销的龙头企业都很滞后,其主导产品单一、雷同,规模小,竞争力差,牵动能力弱,创汇龙头企业更少,给农民回报率低,知名品牌少,更谈不上创绿色新品牌,难以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
打造森林绿色食品大县必须用生态政治理念治政,坚持政治生态化,走出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要通过把生态绿色食品纳入政府决策、公民政治参与、政治教育、国际政治行为之中,实现山川秀美、生态优良、资源充裕、产业发达、文化丰富的发展目标,走出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4.1 坚持高目标定位,进行科学规划。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项目优先”战略,把发展森林绿色食品作为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举措来谋划,依靠项目,健全机制,政策发力,高位推动,走有特色的开发区发展之路,让生态文明园、特色经济园、都市后花园和新型工业园“四园”给力,打造森林绿色食品大县;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高起点、大手笔、高水平地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按照稀缺资源向工业集中、优势兵力向开发区集中、优质服务向项目建设集中的要求,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森林绿色食品园区建设全面提速。
4.2 坚持全方位引导,建设森林生态基地。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干部带头、科技支撑、政策驱动”的办法,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引导、调控和服务职能,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优势,建设好森林绿色食品的第一车间“绿色食品生态基地”,变“单兵作战”为“集团推进”。大力推进“中国竹子之乡”、“中国紫竹特色乡”、“中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等森林生态基地建设,培育特色鲜明、竞争有力的优质绿色食品生态基地和产业带,促进森林绿色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要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竹林资源和林下经济,加快生态示范基地建设,开展立体栽培与综合开发利用,建造工厂化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车间,走出一条“无木化、工厂化、周年化设施栽培”的现代化生产加工之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森林绿色食品精深加工、销售提供稳定的原材料供应。逐步推进绿色食品产品开发和标志管理、质量监测、产品检验、商标注册等一系列基础建设。
4.3 坚持大龙头带动,发展新型工业以支持现代森林产业。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森林绿色食品产业,在狠抓种植基地建设的同时,注重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植,立足大龙头带动,发展新型工业以支持现代农业,促进绿色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坚持“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理念和“一区多园”方向,解放思想抓“一区多园”,注重培育绿色企业裂变效应,进一步深化绿色食品品牌建设,努力营造法制、安定、优良的企业发展环境,切实美化、亮化环境,促进企业品牌提档升级。大力发展森林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引进较先进的工艺技术进行精深加工和包装,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建立健全森林绿色食品科技研发创新体系,确保森林绿色食品卫生、安全、营养,达到绿色包装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无污染、能循环和再生利用、可促进持续发展的显著效果。
4.4 不断培育林农企业多元化发展。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实施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等绿色朝阳项目,开辟竹海观光、休闲采摘、假日度假、农家餐饮等第三产业。采取“集约化经营、集团化管理”的新型运作模式,以“一产为基础、二产创效益、三产上台阶”为出发点,以资金、人才、技术为依托,实现农业向工业、生态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着力开发森林绿色食品市场,不断完善先进的市场网络和营销模式,形成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旅游一体化产业链,带动更多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带动能力强的森林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新路子,为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有效途径。4.5 加大对森林绿色食品加工企业的政策扶持。通过各级绿色食品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认真抓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操作规程的贯彻落实,不断加强对各级生产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生产开发绿色食品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绿色食品原料基地的建设,进一步促进绿色食品产品质量的提高。设立农业产业化担保基金,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森林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提供担保,从而解决相关资金瓶颈问题,为企业做大做强特色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铺平道路,形成森林绿色食品区域竞争优势和周年生产、四季均衡供应的科学布局。
综合起来看,绿色食品是广德最大的资本、最大的生产力和最大的可持续发展动力,打造中国绿色食品大县是广德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推手,全县当以此聚人心、谋发展、建机制、求跨越、大翻身。
[1] 程鹏,束庆龙.现代林业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2] 程鹏.现代林业生态建设理论与实践[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2003.
[3] 陈兴福.毛竹培育与利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4] 陈兴福.紫竹栽培与开发利用[M].香港: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11.
[5] 安徽农业大学林学系,林业基础与实用技术[M].合肥:安徽科技出版社,1998.
[6] 陈兴福.笋用林实用栽培技术[J].竹类研究,1997(1):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