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相应”话治腰痛一则

2012-01-25 17:15:54董世炜
中国民间疗法 2012年10期
关键词:灵枢经脉中医学

董世炜

(甘肃省庄浪县中医医院,744600)

《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天人相应”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之一,也就是人体通过脏腑的生理功能(三阴三阳)与天时的六气分别配合,把人体与自然结合为内外协调的统一有机整体。正是这一生物钟现象所提出中医学辨证论治的体系和治疗疾病的原则。笔者根据这一理论治愈腰痛症患者一例,叙述如下。

患者,男,44岁。腰痛每于半夜发作,白昼其病若失,已延5年,经多方医治无效,前来就诊。检查:腰部外观无异常,双肾区无叩击痛,双肾彩超无异常,X线片示腰椎无异常,尿检、肾功能均正常。脉沉细弦。盖五更为肝木司令,腰为肾之府,由于风气内通肝肾,所以值时而痛。拟独活寄生汤加柴胡,肝肾同治,以蠲其痛。

方药如下:独活6g,桑寄生12g,秦艽12g,防风6g,细辛3g,当归12g,炒赤芍9g,怀牛膝12g,杜仲10g,熟地黄10g,桂枝6g,柴胡6g。凉水煎服每日1剂,共服7剂。复诊自述服药5剂,半夜腰痛已止。

体会

腰痛一证,《证治准绳》谓:“有风、有寒、有热、有闪挫、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可概证治之要。然临床上常见一种腰痛,每于午夜之后始作,尤以五更更甚。辗转床笫,痛苦不堪,而晨起活动之后,其痛渐缓。方书迄未载录。民间俗称勤劳病。此病按常法论治,虽施以文伯之针、鲍姑之艾、按摩敷贴,难以奏效。余思良久,复读经文,根据天人相应学说试治,不料病去痛止。

中医强调人的整体性及阴阳平衡关系,注重“天人相应”,并认为“平衡相应”是相对的动态平衡过程,所谓虚实乃是人体气血、阴阳脏腑、形神等机能偏颇所引起的整体性变化。人与天地相应,因此人体疾病常常是由于气候偏胜而致人体偏胜的结果。由于气候与物候密切相关,因此不同气候变化下生长的食物和药物也各具有性味上的偏胜。同时,从六气胜复自调的规律中也就演化出对六病的治疗原则,利用药物或食物之偏来矫正人气之偏,以复其平。所谓《阴阳应象大论篇》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然而“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所以阴阳是天地变化的常道,人要与天地相应,故应法于阴阳,始于阴阳。

诚然,“天人相应整体观”思想指导下产生的中医学,它在病理、诊断及治疗方面都有自身固有的特色,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就腰痛一证而言,子时后阴尽阳生,五更气交丑寅,适风木司令,乃肝胆生气不足,阳气无由宣达,风邪乘隙内舍肝肾,以致当其经气交更之时,阴阳不相顺接,肾虚恋邪,故腰际痛楚,肝郁不伸,则五更特甚。所谓:“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夜半阳气入脏。”天人相应学说以为人体阴阳气血随经络运行不息,营卫之气始于太阴而终于足厥阴,昼夜各随值时,循接如环无端。诚如《灵枢·经脉》篇所谓:“肝足厥阴之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故演绎经旨,以常达变,及缓用独活寄生汤加柴胡一味,以补肾蠲痹。方中参入疏肝升阳之品,俾经气畅达,补中求通,治五更腰痛之沉疴痼疾,药后应于告瘥。若舍去柴胡,则效差。

中医学核心是阴阳五行运动发展的总规律,配合人体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以及病理变化联系起来,结合“平脉辨证”实践于临床。《内经》认为:“人以天地之生气,四时之法成”,诚然说明了“天人相应”是化生万物的根源所在。所以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纪”,就是这个道理。

再从阴阳配合经络脏腑看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灵枢·经脉》篇云:“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起于手太阴肺,终于足厥阴肝,由肝又注于肺而循环不息。古人认为,天有六气,人亦具有无形的六气,故以三阴三阳配合经脉。人身三阴三阳之气,生于脏腑,从经脉外达肌表,而与天的六气相感应。从“天食人以五气”来说,除肺主呼吸起主要作用外,经脉亦有着相应功能。《内经》强调:“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学说亦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它和阴阳五行、脏象及营卫气血等学说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灵枢·经脉》篇说:“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可见经络学说不但是中医生理、病理基础,而且是诊断治疗的依据,所以有“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的说法。

《灵枢·本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唐容川说:“经脉者,脏腑气化之路径也,故既知气化,又须知经脉行止之地。”可见经脉在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就是气化过程。理解中医学的气化,必须对“气”的概念要有个正确的认识。《灵枢·决生》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说明气是物质,即物体能自然流动散布就叫气化。人体血气的变化运行,津液的变化敷布,称之为气化功能。他如病理的“阳盛则热,阴盛则寒”,药物的“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治疗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就是气化的作用。

经脉的生理是基于脏腑的生理活动体现出来的。经脉如果离开脏腑,就成了无本之木,则无生理可言。正如薛生白说:“脏腑者,经络之根本,经络者,脏腑之枝叶。”脏腑的生理功能虽具各自不同特点,但彼此之间相互资助、相互制约、相互为用,是通过经络相贯而把脏腑彼此之间的生理功能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灵枢·脏腑病形》篇说:“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需要说明的一点,既然“经络相贯,如环无端”,为什么又说“始于肺,起于中焦”呢?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必需明确。《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官修明,声音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藏于心肺,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从而说明十二经脉始于肺,起于中焦的原因所在,也就是古人“天人相应”思想产生的客观依据。不但脏腑之间通过经脉的络属而联结成一个内在的整体,而且脏腑与体表组织之间通过经脉而联结成一个表里统一体。《灵枢·海论》说:“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张隐庵说:“皮肤与经脉相通,而内属于脏腑。”通过脏腑经脉的生理功能(三阴三阳),外与天时的六气分别配合,把人体与自然又结合为内外协调的统一。所以“天人相应”整体观的思想是中医学的理论核心。正是这种思想指导下创立了辨证论治的体系。

上述仅是个人粗浅的认识和临床体会,错误之处,恳请诸师同道不吝赐教。

猜你喜欢
灵枢经脉中医学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下)
黄帝内经 灵枢·始终(上)
黄帝内经 灵枢·针解
黄帝内经 灵枢·本输(下)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
中医研究(2014年4期)2014-03-11 20:28:35
中医学对痛的论述
中医研究(2013年5期)2013-03-11 20:2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