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翔
(江苏省赣榆县海头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赣榆 222100)
日光温室大棚养蚕技术是养蚕业的一次重大革命。自2000年海头镇开始试验推广以来,至今已经应用11年之久,曾经获得省了农业科技进步3等奖。海头镇蚕桑业实现了从小规模、粗放型转向适度大规模、集约型的跨越。现在,海头镇 30个行政村有18个村养蚕,其中85%的农户采用了大棚养蚕的方式。
为采桑叶和贮运桑叶方便,一般大棚建在桑园的地头,选择地势较高、平坦、干燥、排灌方便、无污染、便于通风采暖的地块建棚。
竹子,塑料薄膜,铅丝,稻草。1只可养3张蚕的塑料大棚,需要竹子约550 kg,中号钢丝15 kg,农用塑料薄膜110 m2,稻草300 kg。
采用拱形大棚。棚高约3 m,宽3.6 m。棚内地面应高于棚外10 cm,以水泥地面为好,便于防潮、消毒、防蚂蚁、老鼠。如是土地面,应先在地上铺一层塑料布,再垫土压实。参照蔬菜大棚,先搭建好毛竹框架,再盖上塑料薄膜,最后履上草帘。
大棚要南北朝向,以利于远离高温及通风换气。大棚长度要根据饲养规模而定,1张蚕种一般进深5 m,棚中间建地火龙有利于晚秋蚕和上簇后的加温,最好建地上式,有利于快速升温和降温。棚顶履草帘,厚度以2~3 cm为宜。太厚则雨天吸水过多而增重,易损坏大棚薄膜。大棚南北二端不挂塑料薄膜,应用草帘悬挂,中间留宽1 m,高约1.8 m的门道,便于进出大棚,也有利于大棚通风换气。
小蚕在共育室内饲养,总的要求是适温适湿,严格提青分批,促使各龄蚕发育均匀整齐,身体强健。4龄饷食2~3回叶后,蚕儿即可进棚。
蚕进大棚前1个星期,用消特灵、石灰等消毒剂对大棚及棚内养蚕用具进行消毒。地面及过道都要撒一层新鲜石灰,地面铺一层消过毒的干净稻草,进行隔离。蚕进大棚后,应勤撒干燥材料。对四龄期产生的蚕沙,要在5龄饷食后及时除去产,并清理出棚,以清洁蚕座,其他防病措施与室内育相同。
日光温室大棚养蚕是4龄用片叶,5龄条桑育的形式。用桑量和用叶量力求均匀,尤其是4龄期,要确保蚕儿入眠及5龄起蚕齐一。还要注意条桑不要过大达粗。
蚕进大棚后,饲养温湿度主要靠自然温湿度。据观察,在阴雨天,棚内温度与室外基本一致,在晴天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的情况下,棚内温度变化大。如室外温度高,天晴时要盖严草帘,只留通风口,阴雨天则去除草帘,加强棚内通风,有利于降温;室外温度低,天晴时可去掉草帘,盖好四周塑料薄膜,以利保温,棚内通风换气,要根据气温、日照、风向灵活开启南北草帘门,加以调节。
在大棚四周撒鼠药、灭蚁净等药物,防止老鼠、蚂蚁等动物的侵害,同时应密切注意大棚四周农药使用情况,防止农药气熏到蚕儿造成药害。
大棚四周应挖好排水沟,使其排水通畅,防止下雨天雨水涌入棚内。
养蚕结束后,及时将蚕沙、残桑等清理出去,挖去地面污染表土,并对大棚进行全面彻底清洁消毒。
搭建塑料拱形大棚投资少,搭建大棚只需2~3 人即可进行。据推算,每只大棚材料费,加工费约700 元,由于搭建的材料如毛竹等不易腐烂,塑料膜外盖有草帘,避免了阳光直接曝晒,不易老化,一般可连续使用5年。
由于大棚搭建在外,通风条件好,所在养蚕环境空气清新,无闷湿情况,适于蚕儿的生长发育,大棚蚕座面积充分,易做到蚕儿稀放饱食,又因大棚搭建在桑园边,基本上可做到现采现用,桑叶新鲜,确保蚕儿食桑质量好。
大棚养蚕采用条桑育,饲养及操作过程十分便利,同时省去了桑叶运、贮环节,节省了劳动力。据统计,每张蚕种4~5龄用工工资大棚育比室内育减少30%左右。
每张种占地面积18 m2,又由于大棚是临时设施,不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破坏,同时为种粮大户由单纯种粮转向兼营养蚕生产提供了一条经济、便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