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正刚,缪 易
(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南 通 226001)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中医预防医学治未病理论,其含义包括未病先防、将病防发、既病防变。中风的中医预防亦应在这一原则下进行。
即没有疾病的健康者通过一系列养生之术来防止疾病的发生。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是因为邪正相争的结果,故应该通过养生做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中风的预防自然也应当按此原则进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人生活于天地自然之间,“人与天地相应”,无论是四时气候的变化,昼夜晦明的交替,日月星辰的转换,还是地域与环境的差异,各种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使人产生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反应。人必须适应天地阴阳之气的变化,春天应当夜卧早起,经常到庭院散步,披松头发,宽开衣带,舒缓形体,精神情志舒畅愉快;夏天应该晚卧早起,心情愉快不发怒;秋季早睡早起,不急不躁,不让志意外驰,使肺气清净;冬季早睡晚起,避寒就温,不开泄皮肤使汗出气耗,使志意如伏似藏,做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如此则可以“(阴阳四时者…从之则)苛疾不起”。
《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精神情志活动是人体脏腑功能活动的体现,良好的精神情志可使脏腑调和正气充足而不病;不良的精神情志反可影响脏腑功能,如“怒则气上”。平素急躁易怒,致肝失疏泄条达,日久则肝郁化火,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而发为中风。故应当尽量避免过度紧张、生气等不良精神情绪,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素问·上古天真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适宜规律的饮食入于胃,经脾的运化散精,肺的敷和而使水谷精微之气周养全身,维系着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而不病。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厚味,脾失健运,痰浊内蕴,阻滞经络脑窍,气血运行不畅,也可发为中风。故饮食要有节制,注意膳食结构的平衡,避免暴饮暴食和偏嗜,少吃肥腻煎炸之品,忌辛辣刺激食物,戒烟限酒。日常起居作息要有规律。
人体气血贵在流通,适当的运动可促进气血流通,关节疏利,气机调畅,体质增强,从而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发生。远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应用“导引术”、“吐纳术”来预防疾病。若缺乏运动,可使气血运行缓慢,气滞血瘀,阻滞经络,导致中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1]建议,健康成人每天身体活动应达到相当于6000步的活动量,每周相当于4万步。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最好每天进行约30min中等强度运动。
即通过治疗邪伏而未发之“将病”状态,防止疾病的形成发作。中风的“将病”指的是中风先兆。元·朱丹溪:“眩晕者,中风之渐也。”元·罗天益:“凡大指、次指麻木或不用者,三年中有中风之患。”明·龚廷贤《万病回春》:“凡人初觉大指、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少力、肌肉微掣,三年内有中风之疾,宜先服愈风汤、天麻丸各一料,此治未病之先也。又云∶于未病之先,服竹沥枳术九,可祛去之。若与搜风顺气丸间服,何中风之有?愈风汤……此乃治未病之圣药也。”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更以十全大补汤加羌活常服。自愈。”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列举34种中风先兆症状:有偶而一阵头晕者,有耳内无故一阵风响者,有无故眼前一阵发直者,有胳膊无故发麻者,有肌肉无故跳动者,有腿无故抽筋者。我们结合古人论述及临床认识将中风先兆证候分为4类。
平素头晕头胀痛,面红目赤,一过性的肢体瘫软无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或弦数,治拟补益肝肾、平肝潜阳,常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证情缓解后,可常服六味地黄丸和杞菊地黄丸等。
平素常有头晕头胀、胸闷痰多、言语蹇涩、肢体麻木,舌质瘀暗或舌下脉络青紫、舌苔厚、脉弦滑或弦涩等,治拟祛风化痰通络,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平素头晕、劳累后可引起或加重,可伴神疲气短乏力、心悸、失眠、肢体麻木、口干便秘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或细涩,治拟益气养阴通络,补阳还五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阵发性眩晕,肢体麻木,伴有面色苍白、乏力气短、畏寒肢冷,舌质淡暗、舌苔白、脉细涩,治拟温阳益气、祛瘀通络,补阳还五汤合右归丸加减。
中风发作后应及早诊断,根据临床证候确立辨证分型,处以相应方药。掌握中风的传病途径和发病规律并及时处理,“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止病情加重波及其他脏腑。中风急性期多有肝风内动、热邪亢盛、痰浊内蕴、瘀血阻滞等病理改变。若肝火上刑犯肺金,火盛炼液成痰,痰热蕴肺,则见咳嗽咯痰,故在发病初期镇肝息风时可加化痰润肺之品以防肺部感染;肝火犯胃,灼伤胃络,迫血妄行,则见上消化道出血,故在清肝泻火时可加和胃宁络之品亦护胃;本有瘀血阻滞经络,中风后卧床缺少运动,气血运行缓慢加重瘀血,而致血栓形成,故在行气活血通络时可进行肢体的活动锻炼,以防血栓形成。中风后期病情稳定,注意防止复发。《杂病源流犀烛》:“若风病即愈,而根株未能悬拔,隔一两年或数年必再发,发则必加重,或致丧命,故平时宜预防之,第一防暴怒郁结,调气血,养精神,又常服药以维之,庶乎可安。”可见,中风复发的预防其方法与“未病”及“将病”时一致。
治未病理论与现代医学提出的脑血管病三级预防观点有相通之处。在预防中风过程中,不仅要调情志、节饮食、适运动,还应该注意将血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控制在合理水平,戒烟限酒,以更大程度地减少中风的发作。当出现眩晕、肢体麻木等中风先兆时,应根据具体病例辨证施治。急者多偏实,予息风潜阳、活血化痰,缓者多偏虚,以益肾养肝补气通络。其中肾气亏虚、瘀血阻络是中风先兆之基本病机,补肾益气、活血通络应贯穿于病程始终。
[1]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