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训延
河南省桐柏县人民医院,河南 桐柏 47475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压力的增大,老年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由于老年患者各器官的代谢功能逐渐衰退,机体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加之胸痛发作时产生的焦虑、紧张、恐惧等负面情绪,造成心理负担增加,刺激神经内分泌系统,使其发生紊乱,导致患者病情进一步加重。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逐渐转变,越来越多的心理治疗应用到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通过暗示、安慰等各种沟通技巧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与患者达成互信的基础,从而掌握患者的心理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1]。现将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7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心内科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收治的7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52~81岁,平均年龄(65.2±3.4)岁。伴有焦虑心理者18例,恐惧心理者27例,多疑心理者13例,孤独心理29者例,抑郁心理者38例。
1.2 护理方法 减轻患者焦虑及抑郁心理 大多数患者首次发病时都会产生焦虑情绪,且维持时间较长。主要是由于患者心律失常发作较为频繁,且环境、饮食、起居、睡眠等生活习惯突然发生改变,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规律受到扰乱,另外缺乏对疾病的客观认识,盲目恐惧不安,从而使患者身体状况下降,出现焦躁易怒、失眠、神经衰弱等不良情绪。对于此类患者,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密切沟通,向其详细讲述医院的环境、设施规模、医护人员的相关简历等,同时列举成功的病例加以说明。告知患者发病的原因、治疗过程、治疗期间需注意的问题以及所能达到的预期效果,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增加安全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打消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2]。
1.3 增加护患沟通,建立互信基础 个别患者因冠心病反复发作,虽经及时治疗但预后效果并不理想,因而对该病的治愈及医护人员的操作水平产生不信任感。主要表现为对疾病过分恐慌、杯弓蛇影、放大病情,并将其他疾病患者的症状强加于自己身上,同时对医护人员的检查治疗持有抵触心理,并对检查结果产生怀疑。对于此类患者,护理人员需要更多的关注其心理问题,以热情诚恳的态度向患者耐心讲解治疗的目的及疗效,并对患者的疑问进行详细解答,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提高自身的临床操作水平,以提升在患者心中的良好形象,从而达到互信的目的。
1.4 消除患者恐惧情绪,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 老年患者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往往对既往的病情发作心有余悸。由于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常常在夜晚发生,因而患者在入睡前会感到突然地心理恐慌,甚至对其他患者病情发作亦会感到剧烈的不安,进而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针对此类患者,护理人员可采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心理暗示、说服、诱导患者正确看待疾病,使其通过自我放松并转移注意力等方法,降低内心的恐惧情绪,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依赖感和安全感。
经过护理人员精心护理干预,本组74例患者中有72例自我感觉良好,除了对疾病发展的诱因有了较为客观的认识之外,并能够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自我救治方法及用药期间的注意事项等,培养了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从而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仍有2例患者感觉心理护理对疾病的缓解意义不大,病情没有得到改善。其中显效者39例,好转者33例,无效者2例,有效率97.30%。
心理护理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现代医学护理模式,因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而被应用到诸多临床领域中。其主要是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树立互信的平台,建立以治疗为目的的护患关系,并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积极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有所掌握,并进行相关的治疗与评价[3]。
通过积极的心理疏导工作,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极大改观,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进相互交流,从而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同时需提高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技巧,针对不同患者的消极情绪实施相应的护理手段,舒缓患者的情绪,使患者对该病有正确认识,并掌握简单的自救方法及预防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1]拓贺玲.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9):174.
[2]刘淑芳,贾淑华.冠心病伴焦虑抑郁的临床研究[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07,28(5):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