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艳丽
(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儿科,辽宁 大连 116100)
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新生儿母乳性黄疸(BMJ)的发生率逐年提高,其发病率已达20%~30%,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BMJ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据报道:重度母乳性黄疸(血总胆红素患256~427 μmol/L)患儿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33%异常改变,胆红素降至正常后,改变消失,提示BMJ有导致轻微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1],所以积极治疗重度BMJ是必须的。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儿科采用蓝光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取得明显疗效,现报道如下。
大连市金州区第一人民医院儿科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53例母乳性黄疸患儿,血清胆红素在256.5~478μmol/L之间,均系足月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6例中男15例,女11例;日龄为7~35d;胎龄37~41周,出生体质量2300~3600g;无产伤及窒息史。对照组27例中男14例,女13例;日龄6~32d,胎龄37~41周;出生体重2400~3900g;无产伤及窒息史。诊断标准[2]:①完全母乳喂养,生后2~8d,出现黄疸,持续2周以上;②未结合胆红素升高;③除外病理性黄疸;④停喂母乳2~4d黄疸迅速减轻,再喂乳后加重。
治疗组采取停止母乳喂养加蓝光照射的治疗方法:采用蓝光治疗箱,光疗时要用眼罩保护眼睛,用尿布保护会阴部。但尿布遮盖面积不可过大,以便使皮肤与更多的光接触。灯管光源距婴儿35~40cm,光疗时间依据病情而定,可持续1~2d,亦可间断使用。对照组采用单纯停止母乳喂养法,4d后复查血清总胆红素,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两组间比较常用t检验。
治疗前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256.5~478.0μmol/L,治疗组256.5~478.0μmol/L,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血清总胆红素15.6~121.0μmol/L,治疗组5.50~18.5μmol/L,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母乳性黄疸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中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含量增加及(或)活性增强,是引起BMJ重要因素之一。但目前尚无特异性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只能采取排除法和治疗性诊断[3],在除外感染、缺氧、溶血、甲状腺功能减退、半乳糖血症及G/6/PD等多种可引起高未结合胆红素症的疾病后,方可诊断。
蓝光治疗一直是高胆红素血症治疗的首选方法[4]。其作用机制是未结合胆红素在光的作用下导致分子中双键构型转变方向,影响分子内部氢键形成,发生光照异构作用,该异构体属一种无毒性水溶性双吡咯化合物,可由胆汁排泄到肠腔或由尿排出,从而使血清胆红素下降。
蓝光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不良反应:①光疗箱应有自动调温装置,每隔4h测患儿体温1次,光疗时多喂开水,每日液量较正常需要量多20ml/kg。②如发生腹泻时,轻症不必处理,严重者停止光疗。③如出现斑丘疹或瘀点,如数量不多,继续光疗,严重者停止光疗。应同时检测血小板,因光疗时可使血小板减少。④光疗时注意补充维生素B,0.3mg/日即可,因光疗可破坏维生素B2。⑤光疗合并青铜症:当血清结合胆红素高于68.4μmol/L,且有肝功能损害,转氨酶升高,碱性磷酸酶升高,肝脏增大,皮肤黏膜呈现青铜色,即为青铜症,要立即停止光疗。光疗停止后可缓慢恢复。⑥光疗合并低钙血症:光疗过程中可引起低钙血症发生,但一般并无临床症状,只要使用钙剂或停止光疗,低血钙一般可以得到恢复,值得注意的是严重低血钙可发生呼吸停止,发绀,甚至危及生命,机制可能由喉痉挛所致。⑦记录灯管使用时间,灯管连续使用2000~2500h,疗效会减弱,应及时更换。⑧发热:为光疗过程中常见的现象之一,体温可达38~39℃,也有在39℃以上者。这是由于荧光灯的热能所致,夏季更易发生此现象。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高胆红素血症,治疗的目的都是为了降低血液中直接胆红素的浓度,以避免引起神经细胞的损伤。美国儿科协会制订了不中断母乳喂养情况下加用光疗的处理方案。笔者认为,对于早发型、程度较重或早产儿应首选蓝光治疗,同时加用药物治疗,减少肠-肝循环,并酌情停母乳3~5d。对那些黄疸消退慢、但程度较轻、一般情况好的患儿在治疗的同时也可以不中断母乳喂养。
[1]何晓瑜,李洪波.新生儿母乳性黄疸8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7,6(7):32.
[2]金汉珍,黄德眠,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19-221.
[3]赵静,陈丽,陈辉.302例母乳性黄疸患儿疗效观察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3,8(4):2.
[4]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