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针灸标准化现状及其一些问题的思考

2012-01-25 01:31李桂兰陈泽林
针灸临床杂志 2012年4期
关键词:针灸标准化标准

赵 雪,郭 义,姜 锐,李桂兰,陈泽林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随着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国际经济竞争更为激烈,标准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技术要素,成为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所普遍遵守的技术规则[1]。当前,标准研究热潮席卷全球,许多国家及标准化组织纷纷制定并实施标准化战略,标准已从过去较为单纯的科技问题上升到战略高度[2]。

中医针灸学发源于我国,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亚洲乃至世界传统医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领域之一,具有国际标准竞争的比较优势。针灸标准对于巩固和发挥针灸特色优势、促进针灸学术进步、规范针灸行业管理、推动针灸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其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需求也日益高涨。近年来,针灸标准的制修订和相关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同时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1 针灸标准化建设的成绩

2002年起,随着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和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支持和推动,针灸标准化也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在标准制修订、支撑体系建设和标准国际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十一五”期间我国制修订了23项针灸国家标准、5项针灸行业指南和4项世界针联标准,主导制定了1项WHO西太区标准;建立了中国针灸学会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全国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标准化委员会,逐步建立起了中医药标准化工作机制,成立了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标准化研究中心试点建设单位(天津),在湖北、安徽、北京、广州、天津、香港建立6个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单位,建立了中国针灸标准网,在标准制修订和相关研究工作中,推进了人才队伍建设和机构建设。

2009年ISO/TC 249中医药技术委员会(暂定名)的成立,2010年11月16日中医针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针灸标准化建设和针灸事业发展带来了更大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2 当前针灸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思考

总体来看,针灸标准化建设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尚不能满足针灸各项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标准体系有待完善;标准化工作支撑体系有待健全;标准实施推广和适用性评价有待加强。

2.1 针灸标准体系不尽完善

2.1.1 标准数量相对较少 相较于其他行业,现有的针灸标准数量还比较少,覆盖面还比较窄,部分领域标准缺乏。如针灸器材方面,传统的针灸器材中仅有《针灸针》一项国家标准,其他临床常用器材如罐具、灸材、针刀等还没有相关标准,难以满足临床实际应用和相关产业研发的需求;又如穴位定位标准,当前已有《腧穴名称与定位》国家标准和WHO西太区《经穴部位》国际标准,但经外奇穴名称与定位尚未系统规范,临床上使用较为混乱;常用实验动物的穴位定位也无统一标准,使得针灸基础研究成果缺乏可比性和科学性,影响了针灸科研发展;质量与安全是保障针灸服务水平,提升针灸社会公信力的基础,与安全性密切相关的《针灸异常情况处理规范》(20091502-T-468)现正在研制中,而相关领域内的其他标准还较少。

2.1.2 标准质量有待提升 标准质量问题一是由于制定方法不够科学,程序不够规范,影响了标准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二是由于归属的学会组织或相关机构缺乏稳固的协调和沟通机制,致使标准不协调甚至相互矛盾。如2008年发布了关于拔罐技术的国家标准(GB/T 21709.5-2008),而在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推出的《中医保健技术标准》的行业标准中,同样包含了拔罐技术,虽然前者可能主要应用于临床医疗服务,后者则主要用于保健行业,但其内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复。

针对上述问题,一是要加强针灸标准体系框架研究,加快完善“结构清晰、功能明确、布局合理、满足所属领域对标准总体配置需求”的针灸标准体系;二是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加强重要领域、急需领域针灸标准的制修订,对学术上较为成熟,具备研究基础的领域提出针灸标准项目建议,增强标准针对性和适用性;三是要统筹标准制修订速度和质量的协调发展,针对针灸标准制修订中的共性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形成理论方法;四是要充分发挥针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职能,加强标准制修订的技术审查和评定。

2.2 针灸标准化工作支撑体系尚不健全

2.2.1 标准的科技支撑较为薄弱 当前针灸领域的大量研究成果还未能形成相应标准,科研成果在临床还没有得到广泛推广与应用,标准在科研成果与现实生产力之间的桥梁作用发挥不足。另一方面,针灸标准中的各种技术参数,除了依靠文献研究和专家共识来确定,更需要科研的实证支撑,来保证标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在承担针灸标准项目过程中笔者感到,一些针灸标准的前期科研基础还不十分雄厚,如笔者目前对针灸干预胃炎的临床文献进行的部分评价结果显示,现有的临床研究大多存在着方法学上的各种缺陷,难以提供高质量的临床证据,使得在研的针灸临床实践指南中有许多似是而非的问题需要解决。

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要研究如何畅通科研成果的转化渠道,如建立科技研发项目的跟踪机制,论证项目是否能开发标准以拓展成果;另一方面要加强针灸标准制修订的前期基础性研究工作,将相关工作作为针灸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加大对相关项目的经费支持,建立以标准需求为引导的科研支撑体系,提高针灸标准本身的科技含量,以科研带动标准水平的提升,促进标准立项、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三位一体推进。

2.2.2 标准化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标准化专门人才是标准化建设中重要的战略资源。当前针灸标准化建设中,人才队伍尤其是国际型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人才素质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具备扎实的针灸基础,能够正确理解针灸理论内涵,掌握相关针灸专业技能;二是具备标准化相关知识,掌握标准制定原则,熟悉标准化工作程序;三是具备语言文字功底,能够准确驾驭文字,通过标准文本清晰表达技术要求,避免歧义;四是外语水平和社交能力,英语是所有国际标准组织的通用语言,中国专家往往由于语言和国际规则的限制,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五是能够把握国内外行业动向和相关领域标准发展趋势,具备预警性和前瞻性判断能力。

加强针灸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可以在中医药院校本科生教育中开设标准化课程,将标准化知识、专业知识和英语学习结合起来,尽快培养起可从事标准项目研究的工作人员;二是国内培训与国外培训相结合,选派人员进入相关国际组织熟悉国际规则;三是建立激励机制提升针灸标准化工作者的职业价值。

2.3 针灸标准实施推广和适用性评价有待加强

标准化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式上升的动态过程,除了制定标准,更重要的是要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对标准适用性进行评价,在标准修订过程中不断提高标准质量。本单位曾对已发布的《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推广与应用情况进行了初步调研,在回复的人员当中有近3/4知道该标准,以二、三甲医院居多,而基层医院人员大多对该标准不甚了解。调研结果同时显示了针灸工作者期望加大标准宣传和培训力度的意愿。从标准的临床使用率和参照比率来看,头针、艾灸、毫针基本刺法、毫针针刺手法、拔罐、三棱针标准的使用率较高,个别标准使用率偏低。标准应用的局限与如下一些因素有关:标准本身的质量和可操作性有待提高;行业内部标准化意识还有待加强,部分从业人员仍然对标准建设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标准会禁锢针灸个体化诊疗的灵活性;现阶段针灸标准推广手段和措施还比较少,缺乏相应的政策、资金扶持和监督机制,造成标准实施推广缺乏有效性。

针对上述问题,一是要继续加大针灸标准的宣传力度,及时召开重要标准的新闻发布会或宣贯会,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增进公众对针灸标准的了解;二是有关部门要对重要标准的采用提出具体要求和配套措施,对已发布针灸标准的实施情况开展跟踪调查和分析;三是要加强针灸标准推广应用基地建设,发挥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通过培训等形式推动标准实施;四是开展针灸标准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完善反馈渠道,为标准复审和修订提供依据。

总之,当前国际环境和形势为中医针灸标准化建设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严峻考验,笔者总结之前工作的成绩、经验,了解针灸标准化现状和不足,提出对中医针灸标准化发展的思考,希望为科学谋划下一阶段中医针灸标准化工作提供依据,与针灸同仁共同探讨共勉。

[1]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标准化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2]李国秋,吕斌.标准研究的世纪转折:从科技问题到战略问题[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9(2):142 -146

猜你喜欢
针灸标准化标准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标准化简述
党支部基本组织制度标准化“三字诀”工作法
忠诚的标准
美还是丑?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