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平
(长沙师范学校医务室,湖南 长沙410100)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现代人健康的“第一杀手”。冠心病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病密切相关,其发病率高,临床治愈率低,易发生猝死等严重后果。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在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下探寻更有效的中药方剂仍任重道远。笔者2009年9月~2011年9月运用著名中医秦伯未先生创立的胸痹方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77例病例均来自于心脑血管内科门诊或病房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女17例,男22例;年龄46~65岁,平均55.33±7.61岁;病程8.76±5.15年;其中合并高血压者20例,脑血管疾病者23例,高血脂者21例,糖尿病者9例。对照组38例,女18例,男20例;年龄47~66岁,平均57.41±7.72岁;病程8.83±4.77年;其中合并高血压者18例,脑血管疾病者22例,高血脂者19例,糖尿病者11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和兼有病症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的西医诊断均按《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进行诊断。
辨证标准: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胸痹(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辨证标准进行辨证。
纳入标准: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12导联静息心电图检查有明显心肌缺血证据:两个肢体导联或相邻胸导联ST段压低>0.05mV或T波倒置,或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或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符合中医胸痹(气虚血瘀)诊断标准;年龄40~70岁;14天内无应用冠心病心绞痛治疗药物史;患者同意参加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经检查证实为急性心肌梗死或有其他心脏疾病、重度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症候群、甲亢、颈椎病、胆心综合征、胃及食管反流等所致胸痛者;合并重度高血压,重度心肺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妊振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及多种药物过敏者;14天内曾应用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药物,且有效者;依从性差或重要资料不全者。
对照组给予鲁南制药公司生产的单硝酸异山梨醇酯,每次20mg,每日2次;拜耳公司所产肠溶阿司匹林,每次100mg,每日1次,晚餐后服;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所产美托洛尔25~50mg,每日2次。伴有高血压者,给予诺华公司所产贝那普利10mg,每日1次,心绞痛发作时给予山东新华制药有限公司所产硝酸甘油,0.5mg舌下含化。
治疗组在如上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秦氏胸痹方[3]加味:党参30g,丹参30g,生地黄15g,麦门冬15g,桂枝30g,阿胶6g(烊化),三七粉6g(分吞),郁金15g,檀香3g,血竭粉3g(分吞),红花6g,九香虫3g,荜菝6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2次,混合后共取汁400ml,分2次温服。疗程均为4周。观察过程中,受试者不得使用可能对本病临床观察有影响的其他中西药物以及其他治疗方法。
疗效判定标准[2,4]:①胸痹症状疗效评定标准:无效:症状与治疗前基本相同;有效: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程度明显减轻,持续时间明显减少;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或由较重减到轻度。②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加重:ST段较治疗前压低0.05mV以上,或T波加深(达25%以上)或直立T波变为平坦波;无效:心电图与治疗前基本相同;有效:ST段压低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或T波变浅(达25%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显效:心电图恢复到大致正常。
两组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39例,无效5例,有效15例,显效19例,总有效率87.18%;对照组38例,无效9例,有效20例,显效9例,总有效率76.32%。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比较:治疗组39例,加重1例,无效6例,有效8例,显效24例,总有效率82.05%;对照组38例,加重3例,无效13例,有效8例,显效14例,总有效率57.89%。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心电图疗效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心脏与营养心脏之脉络的疾病。其病因多源,又与机体内在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主要是由于年老体衰,正气亏虚,脏腑功能损伤,阴阳气血失调,加上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寒冷刺激、劳逸失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气虚血瘀、气滞血瘀,胸阳不振,或伴痰浊内生,使心脉痹阻,不通或不荣而痛。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人体阴平阳秘的平衡被破坏,是发病的内因。脏腑功能虚损导致本病的发生主要以阳气虚为主。本虚标实是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特点。
著名中医秦伯未先生认为,本病证主要由于心主血脉,心气不足,运行障碍,应从心论治,创立著名的胸痹方,意在“扶心气,活心血”。本研究中笔者在此方的基础上加用九香虫、荜菝和甘草,治疗气虚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方中党参补中益气,为气虚之正治;丹参、三七、红花、血竭、郁金等活血化瘀,为瘀血痹阻之正治,现代研究表明这些药物具有抗心肌缺血、增强耐缺氧能力和软化硬化血管的功能。阳气不足,阴霾郁布,重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以阳光灌溉,温运散邪,此亦为著名中医朱良春先生重用桂枝疗心疾之意;在益气温阳为主的同时,稍佐养阴之生地黄、麦门冬,养血之阿胶,诚为阴中求阳、以血养气之治,以致氤氲生化不竭。九香虫性温,味咸,能理气止痛,温中助阳,为心胃气痛之达药;荜菝温中散寒,为《古今医鉴》中哭来笑去散之主药,名医郭士魁亦善用之治疗心痛。故加用此二味止痛效药。全方在益气活血的基础上,温阳育阴养血、行气开达止痛,故取得佳效。
[1]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中华内科杂志,1981,20(4):254.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69.
[3]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208.
[4]吴少祯,吴敏.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