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斌,耿传林,鲁金凤,陈 玮,蒲阳东
(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 下寺湾采油厂开发科,陕西 延安 716000)
下寺湾油田位于陕西省甘泉县洛河流域,即延安、甘泉以西、永宁以东、延安高桥以南、府村沟以北,面积约2284.7 km2。区内地面海拔950-1400米,为黄土地貌,梁峁沟纵横交错,气候适宜,交通便利。
油田区域位于陕北斜坡上,构造特征与区域构造相似,为一平缓的西倾单斜。从局部构造看,可以发现一些鼻状隆起,其成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与燕山运动产生东升西降及局部剪切应力的作用有关,该区从东到西发育三排轴向近东北~西南向的鼻隆状起;二是因岩性差异压实作用,从北到南,依次发育4~5排轴向近东西向的次一级鼻隆带,上下层具有明显的继承性。这些鼻隆状起伏与河道砂体配合,对油气富集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
南沟地区是我厂主力开采区域,该区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透、低压、低含油饱和度砂岩油藏,油藏类型主要以岩性为主,构造为辅,边底水不活跃,天然能量不足。开采以来一直采用自然能量开采的衰竭式开采方式,使得地层压力下降大,地层亏空十分严重,放大压差提液稳产余地小,合理井网的部署是低渗透油田开发成败的关键。通过对该区注采井网的合理调整,采取适当的井网密度,进一步优化井网井距,从而最终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延长高产稳产期,这对提高油田注水开发经济效益,开展油田注水开发技术规范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寺湾油田南沟地区处于陕北斜坡带南部,东高西低。构造为一个平缓的西倾单斜,地层倾角不足1°,属于岩性-构造油藏。该区域主要开采层位长22-3层,储集砂岩以细粒长石砂岩为主,砂层厚度为10-25m,录井为油迹级别。孔隙度在平面上变化不大,一般在15-18%,平均15.8%。渗透率低(5.07×10-3μm2),层内非均质性不强,含油饱和度低(32%),储量丰度低(31.5×104t/km2),原始地层压力属常压系统(压力系数0.7~0.9),平均有效厚度7 m。
截止目前,按不规则反七点井网共钻生产井367口,平均单井日产液2.7m3,日产油0.2 t,综合含水91%,累计采油2.3×105t;自2000年实施注水,截止目前共有注水井 29口,累计注水量1074 119 m3,注采比 1.2,累计注水增油 9198 t,平均注水压力6 Mpa。
2009年6月份在总结分析资料井资12井(井距150 m),该井初期日产油5 t,按照井网部署,在未增加注水井的情况下,按照反九点法井网(排距为80—100 m,井距300 m)调整部署泉丛7736、泉丛 7738、泉丛 2991、泉丛 2910、泉丛 7743、泉丛7719、泉丛7741、泉丛2827、泉丛2823等井组,共钻井21口。其中17口井平均单井初期日产油2.4吨,累计年采油179.2 t,远远高于全厂平均单井年增油120.6 t;泉丛 2991-3、泉丛 7719-5、泉丛7741-5、泉丛2823-4井效果较差,初期日产油1.7吨,累计年增油119 t。
针对下寺湾低渗透油藏物性差,产能低,储层具有微裂缝,吸水能力较强等地质特征,如何充分利用微裂缝增加储层渗流通道的特点,提高单井产量及最终采收率是井网调整的关键。
开采初期采用230—240 m三角形反七点面积注采井网开发,井排方向依据柳洛峪资7井裂缝监测数据及《下寺湾油田裂缝高产井分布规律及其靶区优选》项目研究成果确定柳洛峪南沟区裂缝方向为NE60-70°目的是减缓暴性水淹,但由于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共同作用,注入水沿裂缝方向窜流。2009年调整注水井在角井连线平行线裂缝走向(一般60-70°),这种井网主应力方向油井为角井,井距相对较大。油井压裂投产后研究及实践证明,在微裂缝发育区放大裂缝方向的井距,缩小排距,减缓了角井水淹速度,提高侧向油井采油量,同时最大程度地提高孔隙波及体积。
根据21口所钻调整井效果分析,其中效果较好的17口井按照矩形,距注水井主裂缝方向井距300米,侧向方向80-100 m部署,生产效果较好,含水率低,初期日产油高,稳产时间长;效果较差的4口井距注水井主裂缝方向井距150 m,生产效果较差,含水率高,初期日产油低,稳产时间短(详见表1)。香评1井于2005年9月14日投注,截止累计注水量33956 m3,目前日注水量24 m3,沿主裂缝方向所钻泉丛2991-3井距香评1(注水井)150 m,投产后初期日产液10 m3,未上油,投产后一个月后日产液10 m3,日产油0.3 t;旧井泉丛292-2井在主裂缝方向上距香评1注水井240 m,现日产液5 m3,日产油0.1 t,含水98%;沿主裂缝侧向方向泉丛2991-2井排距180 m,投产后初期日产液9 m3,日产油2 t,含水 73%(详见表 2、图 1)。
表1 调整井效果分析统计表
图1 香评1井井组布署示意图
表2 调整井井网井距统计表
①优选富集区块,产量高,采用矩形井网井排与裂缝平行,注水效果好的区块适当调整。
②平行裂缝方向NE60-70°方向钻井。
③排距控制在100-150 m。
④井距控制在300 m以上。
⑤优化射孔方案,即提高油层利用程度,对有明显底水的井层,应按油层与底水的接触关系严格控制射开程度,一般为20-30%。
⑥严格控制压裂规模,压裂规模原则应立足于小排量、大砂比、小砂量。
[1]高振东,宋和平,耿传林,等.下寺湾油田延长组长2油藏综合研究〔R〕.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寺湾采油厂,2006.
[2]延长油矿下寺湾钻采公司.张岔—枣林地区油气富集规律探讨及勘探部署[R].延长油矿下寺湾钻采公司内部资料,2005.
[3]下寺湾采油厂、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下寺湾油田西区长1、长2油藏综合研究[R].下寺湾采油厂,2000.
[4]下寺湾采油厂、长庆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下寺湾油田东区长2油层新区开发方案[R].下寺湾采油厂,1998.
[5]谢广成.下寺湾油田裂缝高产井分布规律及其靶区优选[R].延长油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寺湾采油厂,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