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 洁,万竹青,李默影,吴秋月,刘丽芳
(中国药科大学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09)
杨梅叶为杨梅科杨梅属植物杨梅(Myrica rubra Sieb.et Zucc.)的干燥叶,杨梅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的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等省。其果实是深受人们喜欢的水果之一。根据《中华本草》记载,杨梅叶味苦、微辛,性温,功能为燥湿袪风,止痒,主治皮肤湿疹,外用适量,煎水洗便可[1]。杨梅苷是杨梅叶中的有效成分之一,具有明显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2],对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小鼠有降血糖作用[3],且具有明显的降压[4]、抑菌[5]等多种药理活性,在食品抗氧化方面也具有很强的优越性。因此,本文采用HPLC法对杨梅叶中的杨梅苷含量进行测定,该方法快速,简单,准确,为杨梅苷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Agilent 1200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天平(Sartorius);KH-250DB超声清洗仪(昆山禾创超声仪器有限公司);RE-5203旋转蒸发器(上海亚容生化仪器厂);乙腈(色谱纯,Merck公司);纯净水(娃哈哈纯净水);乙醇、磷酸(分析纯)。
杨梅苷对照品(购于上海同田生化技术有限公司,纯度大于98%);杨梅叶(采自江西),经中国药科大学刘丽芳教授鉴定为杨梅(Myrica rubra Sieb.et Zucc.)的干燥叶。
色谱柱:Diamonsil C18(150 mm ×4.6 mm,5 μm)柱;流动相: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梯度洗脱程序(见表1);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358 nm;柱温:30℃;进样量:20 μL。在该色谱条件下,杨梅苷理论塔板数为9750,杨梅苷与各峰的分离度R均大于1.5(见图1、2)。
表1 梯度洗脱程序
图1 杨梅苷对照品色谱图
图2 样品色谱图
精密称取杨梅苷对照品4.40 mg,置于5 mL量瓶中,以20%乙腈超声溶解,定容,摇匀,配置成0.880 mg/mL,作为对照品溶液。
取杨梅叶粗粉2.5 g,精密称定,以50 mL 50%乙醇水浴回流提取1 h,过滤后,滤渣再同法提取2次,合并提取液。将提取液减压回收乙醇后,用20%乙腈溶解定容至100 mL量瓶中,摇匀后,过0.45 μm微孔滤膜,取续滤液,即得供试品溶液。
精密吸取上述杨梅苷对照品溶液 0.1,0.2,0.4,0.6,0.8,1.0 mL,分别置于 1 mL 量瓶中,加20%乙腈稀释至刻度,摇匀,分别配成 0.088,0.176,0.352,0.528,0.704,0.880 mg/mL 的系列对照品溶液;分别精密吸取上述不同浓度对照品溶液20 μL注入色谱仪,按照上述色谱条件测定,以峰面积(A)为纵坐标,杨梅苷浓度(C)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计算得过原点的回归方程为A=36113C-401.56,r=0.9994,表明杨梅苷浓度在 0.088 ~0.880 mg/mL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
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20 μL,在上述色谱条件下,重复进样6次,测定杨梅苷峰面积,RSD=0.5%,表明精密度良好。
取同一批杨梅叶样品,平行称定6份,按照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每份精密吸取20 μL,测定峰面积并计算杨梅苷的含量,RSD=2.8%,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较好。
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分别在 0,1,3,6,12,24 h 测定,进样20 μL,测定杨梅苷峰面积,RSD=1.9%,表明样品在24 h内稳定。
取已测定杨梅苷含量的杨梅叶适量,精密称定9份,每3份为一组,分别加入样品中所含杨梅苷量的80%,100%,120%对照品,按照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制备后,取续滤液20 μL进行测定,所得平均回收率为102.4%,RSD=1.6%。结果见表2。
按照上述条件测定样品,外标法计算得杨梅叶中杨梅苷的平均含量为1.43%(n=3)。
表2 回收率试验结果(n=9)
实验中曾对提取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正交试验法考察了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杨梅苷含量的影响,并经验证得到最优提取条件为20倍50%乙醇提取1h,提取3次。
杨梅苷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杨梅叶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分布广泛,为可再生资源,且其中杨梅苷含量高,本次实验为杨梅叶的合理开发利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67-369.
[2]赵 丽,徐淑萍,张 蕾,等.杨梅素及类似物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和抗氧化活性研究[C]//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2010.
[3]张 立.杨梅苷对四氧嘧啶模型小鼠降血糖作用的初步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5):29-30.
[4]张秀桥,沈 伟,陈树和,等.大叶蛇葡萄提取物对肾性高血压大鼠降压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24):2095.
[5]张绍勇,李 桥,陈安良.杨梅叶抑菌活性成分初步分离与鉴定[J].农药学学报,2011,13(2):149-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