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销售的“难“与“不难”

2012-01-24 15:59张士泉江苏省滨海市农村科技开发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12年23期
关键词:种养葡萄农产品

文│张士泉(江苏省滨海市农村科技开发中心)

面对包括畜产品在内的各种农产品的“卖难”问题,需要各环节多方努力才能解决。

在现代农业市场运行中,农产品销售的“难“与“不难”,有时会在同一个地方的同一品种中发生;有时在同一品种的不同地域之间发生;同地同类品种经历 “冰火两重天”也时有发生。 这些现象的出现,确实令人深思。因此,必须全面、客观、理性地看待“卖难”的问题,找出农产品“卖难”的原因所在,才能破解“卖难”问题,助农增收。据报道,今年夏天,四川省双流县白沙镇川心村3000多亩葡萄平均每亩减少3000~4000元收入。而双流县永安镇的葡萄还在树上就已被争抢一空。为何在同一个县,同样种葡萄反差这么大呢? 原来,永安镇的3200亩葡萄全部推广避雨栽培、反光膜等多种新技术,园内深沟高厢,使用有机肥,实行控产。

近年来,一些农产业往往在生产销售中出现较大的价格反差,仔细分析,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产业化水平不高 ,二是信息化程度较低,三是流通体系建设不足。从整个农产品销售形势分析,卖难只是区域性、季节性、结构性的局部相对过剩。比如暴雨泥石流导致某地运输难,或某种农产品大量集中上市后导致局部区域卖难,这些问题是普遍存在的。拿水果来说,如果出现同一品种集中上市、供大于求的情况,那些品质差的肯定拼不过品质好的,好品质才能有更好的市场和更大的发展前景。如果农产品不符合消费者高品质的消费需求,必然出现“卖难”现象。川心村的葡萄一遇雨水不是生病就是品质受影响,这是设施农业和技术水平不高导致的。除自然灾害之外,一些地方的“小生产”和“大市场”长期存在的矛盾导致农产品“卖难”频发。从生产来看,有的地方农业产业化水平还不高,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足,农产品产业链较短,农业信息化建设迫在眉睫,生产素质有待提高,生产方式亟待改变,种植结构仍需优化。此外,品种单一、品质低端,品牌化程度不高,也会导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

流通领域是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的重要一环。目前,分散性种养的农产品仍占市场的很大比重,绝大部分农产品还是依靠各类农贸市场进行销售,表现为单体规模普遍偏小,区域布局不够合理,集散辐射功能不强,市场信息化程度低。并且,农产品配送、运输等能力有待提高,成本仍需降低,而农超对接等对接机制有待完善,订单农业尚未形成,冷藏、保鲜、储存、冷链运输以及配套加工体系建设程度不高。建议政府在解决农产品卖难方面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进一步强化服务职能,加强政策引导扶持力度。比如农村信息化的“最初一公里”应该由政府主导,搭建权威高效的信息平台,通过培训等方式培养新型农民,扶持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支持探索新型流通方式,培育流通环节的大企业,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等。

此外,打造品牌,是未来农产品发展的必然方向,只有通过品质生产,品牌打造,才能促进产业良性升级发展。品牌化对农户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他们掌握现代化、规范化的种养技术,成为新型农民。还要合理规划生产,以市场需求来引导农业生产,避免市场产量过剩。目前 ,我国许多地方的农产品超过八成还属于分散式的“小生产”,只有提高种养户的生产技术,提高规模化、品质化生产水平,形成品牌,才能解决部分农产品在市场集中上市时的“卖难”问题。

猜你喜欢
种养葡萄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当葡萄成熟时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多点开花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