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辉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机关服务中心门诊部,北京100724)
呃逆指膈肌不自主的间隙性收缩而引起的疾患,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呃逆频繁持续48h以上者称为顽固性呃逆,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笔者采用针刺结合穴位贴敷治疗顽固性呃逆,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本组患者28例,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76岁;病程最短2天,最长6个月。临床表现:①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为主症;②常伴有胸膈满闷、胃脘不舒、情绪不定等;③多有受凉、饮食、情志等诱发因素,起病多较急。
针刺取中脘及双侧内关、膈俞、足三里,常规消毒穴位皮肤,行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留针3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每日治疗1次。同时配合自拟免煎中药配方颗粒(华润三九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止呃膏贴敷神阙穴。止呃膏配方为:半夏、厚朴、枳实、砂仁、丁香、柿蒂、代赭石、小茴香、高良姜,用少量水混合调制,装入大小适宜的纱布袋中,贴敷于神阙穴处固定,每日更换1次。7次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价。
疗效评定标准制定[1]:治愈:症状完全消失,半年内不复发,计20例,占71.4%;有效:症状有所减轻,时发时止,但基本上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计7例,占25.0%;无效:症状较治疗前无任何变化,计1例,占3.6%。总有效率为96.4%。
患者,男,52岁。诊断为胃溃疡,行胃部分切除手术后出现呃逆,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严重影响呼吸,经西药及物理治疗效果不佳,遂行针刺治疗,取中脘、内关、膈俞、足三里等穴,留针30min,同时配合免煎中药配方颗粒半夏、厚朴、枳实、砂仁、丁香、柿蒂、代赭石、小茴香、高良姜等纱布固定贴敷于神阙穴,3次后症状明显减轻,呼吸恢复正常,治疗1个疗程后诸症完全消失。后随访半年未复发。
呃逆是一种神经反射动作,其反射中心在第3、4节颈髓,受延髓呼吸中枢控制,由于刺激和冲动自迷走神经或膈神经的感觉神经纤维传入,传出神经为膈神经的运动纤维,使膈肌痉挛收缩所致。
中医认为,呃逆病位在膈,病变关键脏腑在胃,胃居膈下,其气以降为顺,胃与膈由经脉相连属,胃失和降,逆气动膈,上冲喉间而发生呃逆。胃失和降、气逆动膈为其主要病机。针刺治疗取中脘穴为胃之募穴,足三里穴为胃之合穴,两穴同用,泻之能清热降气,补之能益气温中;膈俞利膈镇逆,内关和中解郁。中药半夏、厚朴、枳实、砂仁行气化痰消滞;丁香、柿蒂、代赭石降逆止呃;小茴香、高良姜温胃散寒。诸药合用,共奏调理气机、和胃降逆之功。此两种方法结合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
[1]杜元灏,石学敏.中华针灸临床诊疗规范.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75-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