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璐,刘 煜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内分泌科,吉林 长春 130041)
多囊卵巢综合征发病机制及相关实验室诊断进展
王 璐,刘 煜*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 内分泌科,吉林 长春 130041)
*通讯作者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指一组综合征候群,临床表现包括慢性无排卵、闭经和/或月经稀发、不孕、肥胖、多毛以及卵巢多囊性增大等。PCOS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表明,PCOS的起因涉及下述几个方面:①下丘脑垂体功能异常[1,2];②肾上腺皮质机能障碍;③胰岛素抵抗(IR)与高胰岛素血征;④卵巢局部自分泌旁分泌调控机制异常;⑤遗传因素;⑥高泌乳素。
目前认为IR与高胰岛素血征在PCO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界定IR是对内源性和外源性胰岛素的代谢反应受损。1999年WHO把IR定义为胰岛素刺激的糖清除受损,单位浓度的胰岛素细胞效应减弱,生理水平的胰岛素促进机体利用葡萄糖的效能降低,为使机体能够维持相对正常的血糖水平,从而代偿性地增加机体胰岛素的含量,最终导致代偿性的高胰岛素血征。即胰岛素对组织的作用减弱,此时胰岛β细胞需通过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维持正常的糖代谢。一旦β细胞功能失代偿,即发生糖耐量异常及糖尿病。体重正常或超重的PCOS病人都具有程度不等的IR和高胰岛素血征。
Dunaif[3]用胰岛素钳夹技术发现19例肥胖PCOS中,26%有IR;10例非肥胖PCOS中有60%有IR。糖耐量试验研究发现:53%的肥胖PCOS患者有IR。胰岛素耐受试验研究了PCOS患者,发现IR的发生率范围在68%-76%。因此,PCOS患者的IR的发生率约为50%-70%。由于胰岛素浓度上升。引起PCOS患者体内雄激素合成与分泌功能的增强,雄激素活性增强进一步破坏葡萄糖和胰岛素内环境的稳定性。高雄激素的PCOS病患,不论体重是否超出标准,即使月经周期正常,都会伴有显著的IR。实验研究发现。由于高水平的胰岛素能够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受体结合,PCOS病人卵巢间质组织上IGF-Ⅰ受体数目较正常人群增多。研究证明IR发生时,胰岛素通过IGF-Ⅰ受体影响卵巢功能和作用。胰岛素与黄体激素互相协同而共同发挥作用,胰岛素还能够通过刺激颗粒细胞分泌孕酮,并且促使颗粒细胞发生黄体化,进一步诱导颗粒细胞的LH受体,同时改变肾上腺皮质对ACTH的敏感性。
PCOS患者发生机制十分复杂,其中多个环节缺陷都可以导致IR。
1.1.1 胰岛素基因异常 有临床实验分析了PCOS发病与胰岛素基因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的关系,表明胰岛素基因VNTR调节的多态性可能与PCOS易感性相关,VNTR分为Ⅰ、Ⅱ、Ⅲ等3种类型。有学者认为,作为PCOS患者IR的主要易感位点,Ⅲ型VNTR变异可能会调节INS基因的转录,进而影响INS的分泌。
1.1.2 IGF-1 及 胰 岛 素 样 生 长 因 子 结 合 蛋 白-1(IGFBP-1)的影响 IGF是氨基酸序列与胰岛素类似的蛋白质或多肽生长因子,包括IGFⅠ和IGFⅡ两种。IGF作为一类多功能细胞增殖调控因子,在细胞的分化、增殖、个体的生长发育中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能促进和增强胰岛素合成代谢。哺乳动物卵巢均存在有活性的胰岛素及IGF的受体,表明两者可能存在有交叉反应。实验证实,在PCOS病人中IGF系统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较高。
1.1.3 内源性阿片肽 临床实验证实,口服阿片肽受体拮抗剂钠曲酮后,PCOS病患空腹血糖水平及血中胰岛素含量均显著降低[4],表明通过胰高血糖素介导机制,阿片肽参与了PCOS患者高胰岛素血征及IR的发生及形成,提示内源性阿片肽在PCOS病人高胰岛素血征及IR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改变中发挥重要作用。
胰岛素受体(INSR)等位基因的变异抑制受体,使其不能裂解为成熟的α、β亚基,进而无法形成功能健全的INSR,或由于INSRβ亚基酪氨酸酶活性缺陷,胰岛素失去细胞内效应而导致严重IR。有学者证实,位于染色体19p13.3的INSR基因D19S884微卫星标记与PCOS的发生相关[5],可能是PCOS的易感基因。然而,在Villuendas等的研究中,D19S884等位基因在108名PCOS病人与66名健康对照者的分布无显著性差异[6]。Siegel等[7]的研究发现,INSR基因酪氨酸激酶区胞嘧啶/胸腺嘧啶(C/T)单核甘酸多态性可能与PCOS发病有关。INSR后缺陷是指当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后,信号向细胞内传递所发生的一系列代谢过程出现异常,主要生物化学变化和证据表现在:①胰岛素受体后磷酸化异常,约有50%的PCOS病人脂肪细胞INSR丝氨酸磷酸化增强,而酪氨酸磷酸化异常;②PCOS病患脂肪细胞的葡萄糖载体蛋白4(Glut4)数目降低,影响糖代谢,产生IR;③游离脂肪酸增多,糖异生增加,血糖升高,进一步导致高胰岛素血征。
由于PCOS病人常有高胰岛素血征及IR,胰岛素通过多种方式影响卵巢的正常生理功能,诱发高雄激素血征:①胰岛素直接作用于卵巢,刺激垂体LH分泌,促进卵巢卵泡膜细胞增生,导致雄激素合成增加;②胰岛素可通过IGFs系统,间接影响卵巢功能,促使雄激素生成。有实验发现[8],IGFs在调节卵巢雄激素的生成中发挥重要作用。IGF-1协同LH进一步增加雄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同时IGF-1和胰岛素生长因子-2(IGF-2)能够诱导并且活化细胞色素P450 20.22裂解酶和羟化酶功能,此外,还可以在卵泡膜细胞内增强细胞色素P450c17酶的作用,引起雄激素水平升高[9]。体外实验研究表明,升高的胰岛素与IGF-1受体结合,能够刺激和促进卵巢分泌雄激素,同时,还可以抑制肝脏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的合成,增加血液中游离的生物活性雄激素的含量;③由于卵巢内胰岛素受体后作用机制增强,或者细胞内胰岛素信号传递系统出现异常,以及细胞内酶复合物对胰岛素敏感性增强等原因,使细胞色素P450c17α酶活性异常,上述作用直接或间接地促进腺激素的分泌和卵泡膜细胞合成,最终使机体雄激素分泌增加。④高胰岛素对肾上腺合成的脱氢表雄酮(DHEA)抑制作用消失,引起雄激素水平升高。
多项研究证明,胰岛素可以增强LH对卵巢激素的合成刺激作用,实验还发现脑垂体存在胰岛素及IGF受体,胰岛素及IGF-1与其受体结合,增强垂体LH释放。然而,临床实验观察发现,无论IR存在与否,应用胰岛素增敏剂匹格列酮治疗PCOS患者后,病人血液中LH浓度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10],提示血液LH含量的降低不依赖于胰岛素的分泌及敏感性,LH与IR可能没有直接的联系。
目前,对于多数PCOS病人伴有肥胖的原因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PCOS患者伴发肥胖的病因可能与瘦素(leptin)和神经肽Y(NPY)相关,胰岛素、瘦素和NPY共同参与机体能量消耗以及脂肪代谢过程。瘦素与胰岛素之间存在双向调节机制:一方面,胰岛素能够增强瘦素的mRNA的表达,促进血浆瘦素含量的增加,通过下丘脑受体,抑制下丘脑NPY的基因表达及释放,进而引起食欲下降、增大能量消耗和减少脂肪沉积;另一方面,瘦素可以直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当胰岛素、瘦素、NPY的负反馈机制紊乱或发生障碍时,就引起肥胖的发生。Baranowska等研究并比较了PCOS患者血浆NPY、瘦素与胰岛素的关系[11],发现PCOS组妇女血浆瘦素含量显箸高于对照组浓度,且与体重指数(BMI)呈现正相关性,PCOS患者血浆NPY水平增高,且与BMI的增加无相关性,而在肥胖的非PCOS病人中血浆NPY水平随BMI的增加而增加。上述研究表明,在肥胖PCOS病人中,瘦素与NPY之间的负反馈系统功能破坏。
多项实验证明,高浓度胰岛素能够增强细胞色素P450c17α雄激素合成酶的活性,导致雄激素水平和含量升高,而在PCOS合并IR的患者中,由于芳香化酶所依赖的FSH含量相对不足,无法充分地将雄激素芳香化为雌激素,由于卵泡局部雄激素较多,干扰卵泡发育成熟,出现持续性无排卵状态。研究者观察到,通过降低胰岛素水平,可以下调芳香化酶对FSH的反应活性[12]。因而,推断高胰岛素血征可能增加芳香化酶对FSH的反应活性,提高颗粒细胞对FSH及LH刺激的敏感性,最终导致卵巢卵泡的募集、选择、优势化以及排卵障碍。
胰高血糖素样肽(GLP)肠促胰素是人体内肠源性激素,进食后,该类激素可促进胰岛素分泌,发挥葡萄糖浓度依赖性降糖作用。肠促胰素主要由胰高血糖素样肽(GLP)和糖依赖性胰岛素释放肽(GIP)组成,其中GLP-1在PCO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3]。GLP-1由胰高血糖素原基因表达,在胰岛α细胞中,胰高血糖素原基因的主要表达产物是胰高血糖素,而在肠黏膜的L细胞中,前激素转换酶(PC1)将胰高血糖素原剪切为其羧基端的肽链序列,即 GLP-1。GLP-1有2种生物活性形式,分别为 GLP-1(7-37)和 GLP-1(7-36)酰胺,这两者仅有一个氨基酸序列不同,GLP-1约80%的循环活性来自GLP-1(7-36)酰胺。GLP作为胰高血糖素原基因的产物,表达于胰岛α细胞和肠黏膜L细胞。翻译产物胰高血糖素原通过翻译后蛋白加工形成多个活性肽,N端为胰高血糖素,从C端切成GLP-1和GLP-2,两者与胰高血糖序列50%同源。GLP-1含有30个氨基酸,食物(特别是葡萄糖和脂肪)刺激及胃肠道内分泌和神经机制参与其释放。在PCOS患者中,GLP-1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胃排空,在外周血胰岛素水平并未升高的情况下明显降低餐后血糖浓度。同时,GLP-1还能高效地抑制胃液分泌。在为控制消化性溃疡而切断迷走神经的患者中,这种调节作用也消失,表明迷走神经在此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胰高血糖素样肽在PCOS的发病中存在浓度的变化,Jana Vrbikova等人的研究表明[14],在正常孕龄妇女及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中,经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后的GLP-1及GIP水平存在明显不同,其中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整体GIP水平高于正常孕龄女性,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早期GLP-1分泌水平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及正常孕龄妇女中差异不大,在189min时具有显著性差异。Charalambos Pontikis等人的研究也表明[15],GIP及 GLP-1水平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与正常孕龄妇女中存在差异性。Karen Elkind-Hirsch等人的研究[16],则直接利用GLP-1类似物与二甲双胍对多囊卵巢患者进行了随机对照治疗,结果显示GLP-1具有减轻患者体重,减小腹围,降低患者体内雄激素水平,有效的改善患者高胰岛素血征及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进一步说明GLP-1水平在多囊卵巢患者中的水平,具有实际诊断意义,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可通过实验室检查,检测GLP-1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水平变化。
综上所述,GLP-1与PCOS的关系密切,其抑制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途径及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探索GLP-1用于实验室检查及诊断PCOS的新途径,为今后实验室检查及诊断PCOS提供一种新方法。
[1]Svendsen PF et al,Incretin hormone secretion i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roles of obesity,insulin sensitivity,and treatment with metformin[J].Metabolism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2009,58:586.
[2]Tan Susanne et al.Large effects on body mass index and insulin resistance of fat mass and obesity associated gene(FTO)variants in patients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BMC[J].Medical Genetics,2010,11:12.
[3]Dunaif A,et al.Insulin resistance and policystic ovary syndrome[J].Endocr Rev,1997,18,774.
[4]Fruzzetti F,et al.Effect of long-term naltrexone treatment on endocrine,profile,clinical features,and insulin sensitivity in obese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Fertil Steril,2002,77(5):936.
[5]Tucci S et al.Evidence for association of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 in caucasian women with a marker at the insulin receptor gene locus[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1,1:446.
[6]Villuendas G 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the D19S884marker at the insulin receptor geng locus and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Fertil Steril,2003,1:219.
[7]Siegel S et al.A C/T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t the tyrosine kinase domain of the insulin receptor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Fertil Steril,2002,78(6):1240.
[8]王治鸿.多囊卵巢综合征高雄激素血症的形成[J].国外医学·妇产科学分册,2001,28(3):167.
[9]黄荷凤等.多囊卵巢综合征和高雄激素血症[J].中国实用妇产科与产科杂志,2002,18(11):648.
[10]Baranowska B,et al.Neuropeptide Y,leptin,galanin and insulin i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Gynecol Endocrinol,1999,13(5):344.
[11]La Marca A,et al.Insulin-lowering treatment reduces aromatase activity in response to follicle-stimulating normone i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Fertil Steril,2002,78(6):1234.
[12]Huber BMM,et al.Restoration of reproductive potential by lifestyle modification in obese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Role of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luteinizing hormone[J]..J Clin Endocrinol Metab,1999,84(4):1470.
[13]Baggio LL & Drucker DJ.Biology of incretins:GLP-1and GIP[J].Gastroenterology,2007,132:2131-2157.
[14]Jana Vrbikova,et al.Incretin levels in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European Journal of Endocrinology,2008,159:121.
[15]Charalambos Pontikis,et al.The Incretin Effect and Secretion in Obese and Lean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A Pilot Study[J].Journal of women’s health,2011,20(6).
[16]Karen Elkind-Hirsch,et al.Comparison of Single and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Exenatide and Metformin on Menstrual Cyclicity in Overweight Women with 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8,93(7):2670.
1007-4287(2012)07-1343-03
201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