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亮,潘金强
“中西医结合”承载着振兴中医、实现中医现代化的使命。在全国,现有50多所高等医学院校开办中医药专业,高等中医药教育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基石[1]。
中西医专业学生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在校生有着完全不同的学习特点。首先,学生有大量的中医学理论课程,绝大部分为主课,均需要记忆,占用大量时间。其次,西医外科课时较少,导致学生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对知识进行加固和消化吸收。第三,不同程度地存在学生专业思想不巩固、学习积极性不高、毕业生临床能力不强的问题。最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在课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时间。因此,结合西医外科学教育的特点,如何在较短的授课时间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切合学生实际,切实帮助学生于学习中得到收获,是我们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引入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的初衷。
2.1 教学内容 西医外科学是一门研究手术或手法为主要内容的临床课程。通过本课程的课堂讲授和教学实习,要求学生能掌握无菌概念,了解西医外科主要常见病和急腹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基本知识,掌握切开缝合、创伤急救处理等一般技能,具备必要的、较为系统的西医外科的一般知识。理论知识的课堂讲授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提高理论认识。同时,由于理论知识基础的限制,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对于临证思维的能力有一定的缺陷。而临证思维能力的训练在短期的单纯理论授课过程中不能很好地得到解决,引入SP的概念,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总结和训练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其临床辨证的能力,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辨证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不仅仅是理论讲授、笔试,然后拿到学分,得到文凭,并且对学生临床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有本质上的帮助。
2.2 教学特色 西医外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西医外科学的教学注重学生基本临床技能的培养,准确完整的病史采集、病史书写以及综合分析,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临床基本技能。传统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仅仅能够对理论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而不能很好地将所学知识灵活的运用。我国中医院校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就是大多数基础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多直接来源于学校,基本没有从事过中医临床。而临床课教师又时常忙于诊务,少有备课时间与精力,更少研读中医经典理论与相应中医著作,基本谈不上对中医理论与实践有所领悟。因此,高等院校的中医学教学,似乎正处于一种基础与实践相互脱节的恶性循环中。因此,结合西医外科的教学特色,采用多种教育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引入标准化病人的概念,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必须手段。
SP在医学教育中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最初多应用于现代医学的高等教育工作中。SP又称模拟病人,或者病人指导者,是从事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或病人,经过培训后能够扮演病人,而根据自己的感受记录并评估学生的操作技能,充当评估者和教师的角色。1991年,Stillman PL把这项技术引入我国。1993年,国内培养出第一批SP,最早在原华西医科大学等医学高校进行教改试点,实施10年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因受到经济、师资、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未能全面推广应用[2]。而于传统医学教育中报道较少。
西医外科学教育分为两个部分:课堂理论授课和SP临床思维技能综合授课。SP临床思维技能综合授课具体措施如下:(1)SP的招募和培训工作从在读研究生中挑选专业素养较强的学生4~5名。研究生专业素质较高,进行SP培训过程也有助于研究生自身素质提高,有利于研究生毕业时的专业技能考核。布置相关病例搜集和剧本的编写工作,对每一个SP人员单独进行指导和演示,使SP完全掌握所需要扮演的角色以及对学生缺陷和不足的评估和总结能力。(2)SP在中西医结合专业西医外科学中的应用首先是腹痛的SP应用,①告知学生所需要注意和掌握的事情,主要是对临床病例资料的搜集和分类。②为学生分组,5~6人/组,每组分配一个SP,学生小组在20~30分钟内完成病史和临床资料的采集工作。③学生组之间要轮流交换SP进行问询,达到每人作为主要问询人员一次的目的。④学生以自己作为主要问询人员的SP病例情况完成诊断报告。⑤SP同教师集体讨论学生每组的缺点和不足,进行总结。⑥教师对SP反应情况对全体学生进行反馈。⑦学生填写对SP表现的调查表及意见反馈[3]。
本教研室自2011年开始试行SP临床思维技能综合授课,经过一年多时间,针对2007级中西医结合专业西医外科学授课成绩进行综合评估,与2006级学生理论平均成绩比较提高3.42分,其中“急腹症”章节的平均成绩提高1.64分,提高幅度达29.18%,效果显著。
中西医结合专业教育是中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一项艰巨困难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我们广大中医药教育工作者面对新的形势,要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索,敢于创新,积极探讨新的教育方法,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心系中医,献身中医,为中医的复兴做出贡献。通过SP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灵活地结合中西医结合专业的特点,切实联系西医外科学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更加重视临床技能和辨证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得学生在短期的学习过程当中真正得到提高,达到教学目的。
[1]段新芬,刘晓伟,许文学,等.中医诊断学成人高等教育中引入标准化病人(SP)的思考[J].光明中医,2010,25(1):148-149.
[2]鲁建国.对标准化病人教学模式的认识与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8(6):286-287.
[3]刘晓伟,肖炜,段新芬,等.标准化病人在中医诊断学教学改革的应用[J].甘肃中医,2008,21(1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