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生根,刘炳胜,毛兆光,祝继明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一直以传统的手法复位外固定为主,对大部分的骨折效果较好,但对于涉及关节面的粉碎性骨折,远期效果不甚理想。随着对骨折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的研究及内固定材料发展,切开复位内固定成为主要的治疗方法[1-2]。我们从2003年4月—2010年5月以来,采用使用不同内固定材料治疗34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本组共34例,男19例,女15例;左侧13例,右侧21例。年龄23~71岁,平均51.5岁。均为新鲜骨折,常规行X线检查,29例行CT检查。骨折类型:III型15例,IV型19例。
臂丛麻醉。手术切口:掌侧入路24例,背侧入路10例。暴露骨折端,清除积血。根据X线片和/或CT检查骨折和关节面移位情况,适当切开部分关节囊。复位骨折满意后,维持复位放置内固定物固定。3例有明显骨质缺损者,行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材料使用普通钢板固定4例,T型钢板13例,锁定钢板17例。
术后1d拔除引流条。术后第2~3d开始,逐步开始各指间关节、掌指关节功能锻炼。术后1周左右开始腕关节锻炼。有石膏辅助外固定者,3周左右拆除石膏后行腕关节锻炼。
34例经11个月~23个月,平均16个月的随访,X线片显示骨折全部愈合,腕关节功能评定:优19例,良11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88%。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III、IV型)属于不稳定型骨折。发生骨折后可导致腕关节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的改变。其功能恢复主要取决于对桡骨远端长度、关节面平整、掌倾角及尺偏角这四个方面的矫正。桡骨长度短缩可引起桡腕关节、下尺桡甚至尺腕关节关节分离和不稳定。下尺桡关节不稳定尺骨小头移位,畸形愈合后将引起腕关节疼痛、无力,不仅影响腕关节功能,前臂旋转功能也有不同程度受限。若桡骨远端关节面移位超过2mm以上,将导致局部应力增加,并可能导致在骨折愈合后远期出现骨关节炎。
随着对本病发病机制及内固定研究的逐步深入,以及人们对腕关节功能要求的提高,对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越来越强调手术治疗的必要性。Dodds等[3]的生物力学研究表明,内固定技术较外固定对骨折碎片的固定更坚强,开放复位内固定给骨折碎片提供直接的显露,能获得良好的骨折复位,并可以在获得稳定固定的同时进行早期活动以避免术后僵硬,从而提高疗效。
手术的入路一般有掌侧切口和背侧切口,在选择上存在一定的争议。其选择应根据桡骨远端骨折解剖学和生物力学原理结合骨折的移位方向和稳定情况决定。腕关节屈曲位受力,桡骨远端掌侧皮质压缩破裂,外力持续作用,背侧皮质断裂,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形成桡骨远端掌侧不稳定骨折。桡骨远端掌侧较平坦,置入的钢板较符合其解剖学特点,且有旋前方肌覆盖在钢板上,减少了对肌腱、神经等组织的刺激,内固定物放置于掌侧更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其缺点是暴露的组织较多,创伤大,在手术过程中可出现肌腱、神经等组织损伤。反之,腕关节伸直位受力,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形成桡骨远端背侧不稳定骨折,内固定物放置于背侧更符合生物力学要求。背侧切口骨骼较表浅、操作简单、创伤少,但不足是骨床呈凸起状,有Lister结节,钢板难以贴近匹配性欠佳,手术时需预弯。
锁定钢板是近几年来根据桡骨远端骨折的特点设计的的新一代内固定材料,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对其效果给予肯定[4-5]。它采用解剖型设计,用带有凸螺纹的螺钉头和钢板上预制的凹螺纹,在螺钉拧紧时呈锁定状态,锁定的螺钉和钢板成为一个完整的力学支架系统;类似置于软组织内的外固定架,改变了传统接骨板与骨骼间的摩擦力为基础的固定模式;术中无需剥离骨膜或显露更多的软组织,能有效保护骨折端血运,避免钢板下骨坏死。
[1]孟志新.T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J].海南医学,2007,l8(5):45-46.
[2]孙明宏.掌侧入路“T”型锁定钢板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J].实用骨科杂志,2009,15(6):442-443.
[3]Dodds SD,Cornelissen S,jossan S,et al.A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fragment-specific fixation and augmented external fixa⁃tion for intra-articular distal radius fractures[J].Hand Surg(Am),2002,27(6):953-964.
[4]王洪威,于春林,杨明,等.掌侧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杂志,2009:2(4):325-327.
[5]梁成民,于海洋,焦伟,等.锁定钢板治疗青壮年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2010,13(1):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