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田利
我国果业是从计划经济模式下脱胎出来的、还未完全市场化的小农经济,好多地方政府对果业的管理指导仍具有计划经济特征,这与现代果业发展很不相适应。为此,政府应抓大放小,应积极完成由指令性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角色转变,对果业调控要多宏观指导、少具体干预,以此调动各方积极性,加快我国果业现代化进程。
认真调研,搞好立项论证,为我国果业持续健康发展打好基础。果业生产是长效产业,果业生产的终极目标是商品化,因而对规模化具有严格的要求。在立项时要认真调研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优势、适生区域、市场前景、发展动态等,以便选择适应当地的发展项目,实现果业生产利润的最大化。目前我国果业生产绝大多数仍然是农户一家一户分散经营,果业生产单位小,经营规模小,无力完成这必不可少而又必须认真做好调研立项等前期准备工作。像上个世纪80年代苹果产业大发展中,陕西关中的周至县盲目上马苹果产业,由于当地为苹果生长次适宜区,几万农民辛苦数年,树长大了,就是不结果,即使挂了几个少得可怜的苹果,也似棉花包,嚼之无味。5~6年后,当地果农挥泪砍掉了十多万亩苹果园。后经反复论证,当地政府提出并开始大面积发展猕猴桃产业。短短数年,周至农民的腰包就鼓了起来。此一败一成的事例充分说明了立项的重要性,在发展果业前的调研立项千万马虎不得。
划定优生区域,适地适树发展。南桔北枳。各种果树都有其严格的适生范围,只有在最佳适生区栽植,才能生产出品质超群的果品。像红地球葡萄在空气相对比较干燥的西北,生长表现良好;而在低海拔潮湿地区,易旺长,病虫害发生严重,不利品质提高。又如,红富士苹果在年平均气温8.5~13.5℃,有效积温 2 400~4 300℃,极端低温-25℃以上,年均降水量600 mm,海拔800~1 300 m的地区生长,所产果实品质最优,为其优生区;除此之外,所产果实品质大打折扣。即使同一树种,在同一地区,平原与山区、山区与川台表现都是不一样的。在项目上马前,政府应组织相关业务部门认真调研,划定优生区域,将果树栽植在最佳适生区,实现果业高效发展。
立足实际,制订果产业发展地方标准。果业生产有其严格的标准,只有按标准进行生产,才能实现按工业理念发展果业,实现果业现代化。大的果业标准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一个地区应根据当地实际,制订符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和果树主栽品种的地方标准,这样才可以规范生产程序,有利于进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由于地方标准更接近生产实际,因而地方标准的制订内容应更细,更具有操作性。在这方面政府应下大功夫,通过地方标准内容的统一,进而达到生产形式的统一,以促使果品质量的整体提高,最终达到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
高瞻远瞩,积极组织各种认证。现代市场规则多变,果业生产要适应这种变化,像现代都市消费以绿色无公害为主流,没有无公害认证的果品难登大雅之堂,被超市、酒楼、宾馆、饭店等高端市场拒之门处,很难卖上好价;像欧盟等国际高端市场准入门槛很高,所有农产品都要通过良好农业规范 (GAP)认证,未经过认证的农产品欧盟市场根本不认同。因此,要提高果品市场档次,就必须遵守市场游戏规则,必须找到砸开市场之门的敲门砖——产品认证。产区政府应积极组织区内果品生产企业和果农参与各种认证,以便冲刺果品消费高端市场,这也是提高果业生产效益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也是政府调控果业生产的最基本手法,是促使果品流通的重要举措。
广而告之,参展参评。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果蔬展销会、林果展览会是展示产区风采、显示产区实力、宣传产区优势产品,联系客商、推销果品的绝佳机会。各果区应抓住时机,认真组织,积极参与,以达到广而告之的效果;同时,通过参加各类展览会、评选会,学习新经验,掌握新动态,以便确立果业发展新思路,制订发展新措施,从而促使果业发展上新台阶。
精益求精,开展评优创先。现代果业竞争非常激烈,落后就意味着淘汰,应始终保持果业处于创新阶段,通过推广新技术来生产新产品,通过生产新产品来占领新市场,确保区域果业优势与特色。各果区政府应积极组织产区内果品进行评优创先,以利推陈出新。像2007年安徽砀山县举行的酥梨大赛、山东烟台栖霞的苹果节、山东沾化的冬枣节等,通过组织评优创先,一批果品生产典型纷纷涌现,为当地果生产提供了示范样板和学习榜样,其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对果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各果区应多开展此类活动,以此推动果业生产走精益求精,实现精品化生产,提高果实商品率。
未雨绸缪,加快品种更新换代。随着栽培时间的推移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果业生产中品种老化问题愈来愈明显,对果业生产效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已成为制约果业持续高效发展的主要因素,品种更新换代工作应引起高度重视。在果业生产中,品种没有“常青树”,栽培品种处在不停地变化过程中,果树生产中一般10~15年会出现一次品种更新。品种的没落就会导致市场的丢失,市场的丢失就会导致产业的终结。在这方面我国梨产业发展表现最明显。我国主要梨产区梨栽培品种以传统的鸭梨、酥梨和香梨等为主,历史上曾是我国农产品出口创汇的强项。但是,近年来日韩梨新品种的推广普及对我国梨产业带来了严峻挑战,我国传统梨国际销售空间受到挤压,导致销售价格下滑,群众生产积极性受挫,全国性梨产业发展呈萎缩态势;而山东、河北等地在数年前发展了新高梨、大果水晶梨、黄金梨等优新品种,打造了精品梨园,保持了梨产业发展的高效势头。因此,在果业生产中,政府应未雨绸缪,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在品种上要采取栽培一批、引进一批、观察一批、贮备一批,坚持选择优新品种,提高果业生产竞争力。
开渠放水,搞活流通。如今我国已是全球果品生产大国,果品供给充足,销售短板已成为果业发展的制约瓶颈,搞活流通、促进销售已是各果区最首要的生产任务。目前各果区间竞争激烈,果品滞销现象时有发生,成为影响果业生产效益和果农生产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各果区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积极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扩大果品销量,促使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目前我国果品出口有限,因此应重点强化国内市场的占有,既要抢占酒楼、宾馆、饭店、超市等高端消费市场,也不能忽视广大的农村消费市场;既要推广期货交易等先进贸易形式,又不可抛弃农村物物相易的原始交易方式,要采取多种措施,通过多条途径,搞活果品销售,促使果品在更大范围内流通,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卖难”现象,为果业发展保驾护航。这是果区政府推动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首要任务,也是政府调控果业生产的关键所在,是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经济对果业发展的最根本要求。
舞活龙头,带动龙身,共同发展。目前我国果业生产仍然是以单个的农户为主要单元,规模化程度低,不能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很不适应现代果业发展。为此,必须走企业带动发展之路,可通过发展先进的贮藏、加工企业,或组建规范的果农合作组织,创建果业发展龙头,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促进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加强培训,提高从业者素质。农民是果业生产主体,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提高果业管理水平、提高果业生产效益的根本途径。因而,要加强农民培训,培育新型农民,最终实现果业生产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