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岳萍,李文越,安德海
积石山县位于甘肃省西南部,是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牧区向农区过渡地带,北邻黄河于青海省循化、民和县毗邻,南依积石山于甘南州夏河县接壤,属典型的农牧交错区域。现辖3镇13乡,总面积910km2,总人口22.47万,海拔1 800~2 600m,年平均降雨量660mm,年平均气温5.2,有3万hm2天然草场,有充足的农作物秸秆和种植的优质牧草,主要生产小麦、玉米、豆类,发展畜牧业尤其是发展肉牛生产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饲草资源。2009年积石山县被甘肃省农牧厅列入全省养牛大县。
2010年底,全县肉牛饲养量4.99万头,存栏3.8万头,出栏1.19万头,肉牛产值5 509.64万元,肉牛产值占畜牧业产值22.5%,肉牛改良品种主要有西门达尔、秦川、德国黄牛、利木辛、南德温等。改良牛存栏万头,主要分布在:大河家、刘集、石塬、柳沟、吹麻滩、寨子沟、居集、小关中咀岭、别藏等乡镇,牛存栏量达到3.21万头,占全县牛存栏量的84.5%。肉牛良种化率达到72.6%,畜牧养殖的科技入户率达28.6%。
近年来甘肃双垄沟播全株玉米种植项目在全县实施,每年种植玉米在1.3万hm2以上,年产玉米秸秆在19.5万t以上,年种植燕麦为主的一年生牧草和复套种牧草0.15万hm2,年产青干草1.9万t,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0.5万hm2,年产青干草1.7万t,年产小麦等农作物秸秆17.3万t。精粗饲料资源十分丰富,年度间变化较为稳定。
从2005年六月份开始,县政府实施了畜牧业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实行投母还犊,投母还羔,滚动式发展养殖。修建标准化圈舍,圈舍修建进行政府每户按1000元的标准补助。到2011年底,对刘集乡河崖村和肖家村、石塬乡刘安村和肖红平村、吹麻滩镇后沟村、前庄村、中庄村、安集乡风林村、胡林家乡高关村、塞子沟乡尕马家村、侯家坪、癿藏镇甘藏沟村的763户发放牛653头,养3 256只,共产活犊牛1 865头,繁活羔羊12 763只。投放牛品种有南德温、鲁西黄牛,投放羊品种有小尾寒羊;管理方面专业技术人员蹲点进行技术服务,实施“五良”技术推广。已建成养牛小区4个,养羊小区5个,12个养殖专业村,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的牛羊养殖,提高了养殖化程度。
安德肉牛是甘肃省积石山县首家引进的世界高档肉牛品种之一,是国侨办对口扶贫项目,南德温肉牛细管冻精由国侨办无偿提供,所需液氮经费由县财政补助(2008~2011临夏州肉牛良补),全县16个乡镇的33名授配技术人员无偿开展授配服务。从2006年起,沿太子山、积石山山麓一带的11个乡镇经过五年的发展,建立万头南德温肉牛基地,近五年的项目实施,截止2011年11月底,共引进南德温肉牛细管冻精5.1万粒,完成改良授配母牛3.43万头,繁活犊牛3.12万头,冻配总受胎率从2004年的82.5%提高到2010年的87.6%,基地内存栏牛达3.21万头,出栏肉牛4.63万头,改良牛产值达21 436.7万元.节约肉牛冻精、液氮费108.93万元,养牛效益增加143.86万元。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饲养一头改良牛比饲养一头本地牛经济效益提高68.2%~79.6%。同时养牛业的发展,农作物秸秆过腹产有机肥,有机肥还田,肉牛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役力,形成了以牧促农的良性循环,为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养牛模式主要是山区繁育、川区育肥。这种因地制宜的养殖模式:①是充分有效利用山区耕地面积相对多,农作物秸秆丰富,天然草山草坡牧草生长旺盛的优势,有效降低养殖成本,家家户户搞养殖,发展节粮型养殖;②是繁育母牛保证了种植业的耕役需要;③是形成了草过腹还有机肥,有机肥还田的良性循环,走上了以牧促农的节粮型发展路子;④是山区的副业型养殖与川区的专业型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山区为川区的专业育肥提供了育肥的牛源;⑤是繁育犊牛从山区一次出栏,经过川区专业育肥二次出栏获得了高额利润。
县人民政府融资600万元作为贷款抵押保证金,县畜牧局成立畜牧业信贷办公室。具体开展畜牧养殖贷款的评估、审核上报,县农行审核合格后发放贷款,这一信贷平台的建立,为广大养殖户有效的解决肉牛生产中因“扩大养殖规模,配套设施,加快周转”而缺乏资金的瓶颈问题,呈现出“四高一低”的特点,即肉牛饲养量明显提高,规模养殖明显提高,良种覆盖率明显提高,养殖效益明显提高,饲养成本大幅度降低。产业基础不断加强,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带动了肉牛生产、贩运等环节,提升了产品附加增值。
肉牛散养户饲养管理粗放,有啥喂啥,放牧牛不补饲,改良牛与本地牛混群饲养,改良牛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生长优势,造成营养缺失,如缺乏钙、磷和其他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有些肉牛育肥户长期使用单一饲料,对混合饲料和全价饲料不够重视,玉米秸秆、麦秸等粗饲料没有青贮、氨化等调制,只做粉碎、切断等简单加工饲喂,适口性和饲料利用率降低,导致养牛经济效益降低。
饲养肉牛5头以上的养牛户有733户,占养牛总户数的6.3%,占肉牛存栏量地38.6%。由于肉牛饲养以千家万户分散养殖为主,绝大多数散养户牛舍简陋,土木结构,四面围墙,一面墙开门,圈舍内粪土混填,环境卫生差、保温性差、湿度大。由于土地条件的限制,人畜混养、圈舍采光性差,冬季通风透气不畅,严重影响肉牛的生长。县上至今没有肉品屠宰加工生产企业,养殖户和育肥户出栏的牛通过中间贩运人贩运到个体屠宰户和外县肉牛屠宰加工企业,肉牛养殖者的一大部分效益从中间环节流失,真正的生产者收益低下,由于饲料、架子牛价格的上涨,肉牛育肥利润空间越来越小,极大地影响了养牛者的积极性。
现有牛人工授精冻配点16个,多集中在城镇,远离偏远山区,房屋简陋,仪器设备陈旧,冻配人员青黄不接,对冻配人员没有奖励机制,缺乏服务的积极性。由于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再加上没有对能繁母牛的奖励与补助,养牛数量减少,育肥的架子牛源必须依靠外运补充,增加了养牛成本,养殖户强劳力外出打工,家中剩余老人妇女,很难把牛拉到很远的冻配点,而冻配人员又不能上门服务,能繁母牛采用本交授配,劣质公牛在偏远山区乱交乱配,由于近亲交配出现了牛品种退化现象,严重影响黄牛改良成效。
全县畜牧系统现有从业人员146人,具有专业技术职称人员68人,占从业人员的46.6%。40~55岁以上人员占从业人员的85%,年龄偏老,干工作缺乏动力和热情。专业技术人员分布结构不合理,全县具有高中级人员26人,初级及以下42人,高中级人员集中在县城,乡镇及村社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由于人员不合理分配,一是浪费技术资源,二是技术推广和防疫工作出现了很多空白点。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环保”的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结合畜牧业整村扶贫开发的实际,加快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步伐。在畜牧业整村推进中,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占地面积按农业用地同等对待,在资金上倾斜,项目上优先安排。鼓励和引导养殖农户进入小区实行“五统一分”的饲养管理,广泛形成肉牛小区+专业村+规模养殖户为一体的养殖模式。在肉牛加工生产上,政府出台优惠政策,通过招商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建肉牛屠宰加工企业,延伸肉牛生产的产业链,使广大养殖户与肉牛加工企业直接进行交易,建立互信、互助、互利、合作、共赢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有利于肉牛产业的稳定协调发展,养殖户真正得到养牛的实际收入。
抓住国家奶牛良补、临夏州肉牛良种补贴、国侨办扶贫项目实施的机遇,以西门达尔、安德温肉牛为主,秦川、德国黄牛、利木辛等细管冻精继续实施人工授精冻配技术,大力开展肉牛二元、三元杂交改良,增加冻配点,扩大改良范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训冻配技术人员,提高服务水平,制定冻配人员奖励机制和授配母牛补助机制,提高冻配技术人员和养殖户的积极性,不断扩大良种改良牛的数量,发挥杂种高代牛的经济效益。清理整顿种公牛市场,对全县参与配种的种公牛进行种植测定,符合要求的种公牛颁发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离人工冻配点较远的地方,参与本交配种并制定轮换制度。对不符合条件的劣质公牛坚决取缔,杜绝由于近亲交配产生的品种退化现象。
紧紧抓住天然草场、人工种草、退耕种草补助项目的实施,积极推行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和引导农户种植饲用玉米、紫花苜蓿等优良牧草。落实项目补助资金,扩大牧草种植面积,推广种植新技术,不断提高优质牧草产量。针对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特点,采取宣传动员、政策引导、强化服务等强有力的措施,在养殖小区、专业村、规模养殖大户中大力推广青贮氨化技术和“三贮一化”技术,提高饲料适口性,增加采食量,降低饲养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为了把肉牛产业做大做强,充分应用各种科技措施,着力推进肉牛产业由粗放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肉牛养殖由副业型向主业型转变。县政府协调人事部门,将15名从事其他行业的畜牧兽医专业人员调入畜牧兽医行业、畜牧兽医局根据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集中在县直单位,乡镇畜牧兽医站缺少专业人员的实际,把调入和县直单位的专业人员根据需要充实到乡镇站,在养殖小区、专业村固定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以科技特派员身份长期蹲点,抓畜牧业生产服务工作,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技术推广作用,解决肉牛养殖技术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提高农户养殖水平。
县畜牧信贷中心本着为养殖户服务的宗旨,降低贷款条件,对养殖时间长,养殖经验丰富,养殖数量多的农户给予适当额度的贷款金额,以满足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水平。坚决制止巧立各种养殖名目,获得养殖贷款发展其他产业,而正真从事养殖业的农户由于贷款条件的限制,很难获得养殖贷款,养殖规模无法扩大,极大的影响农户养殖的积极性。因此把有限的畜牧养殖贷款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的投入到养殖业生产中,促进畜牧产业稳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