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民
46例鼻内镜下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的临床效果分析
李卫民
目的对应用鼻内镜技术对患有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92例患有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46例。分别采用常规手术方式和鼻内镜技术进行手术治疗。结果B组患者治疗后的病灶改善效果明显优于A组;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手术结束一段时间后病灶再次出现率明显低于A组。结论应用鼻内镜技术对患有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鼻内镜;鼻窦炎鼻息肉;治疗
鼻息肉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鼻部疾病,但其并非真性肿瘤的一种,通常情况下临床导致该病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慢性感染和变态反应使鼻腔鼻窦黏膜处于一种极度水肿状态,在重力的作用下下垂而最终形成[1]。本次研究过程中对应用鼻内镜技术对患有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帮助临床拓宽对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治疗的方法,以便临床对鼻窦炎鼻息肉患者进行更加有效的手术治疗,使该类患者的病灶彻底清除。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采用实验研究中普遍应用的随机抽样分组方法,抽取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92例患有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确诊患者病例,将其平分为两组。在A组中包含29例男性和17例女性研究对象;年龄主要分布在23~51岁,平均年龄39.4岁;在B组中包含27例男性和19例女性研究对象;年龄主要分布在22~53岁,平均年龄38.6岁。所抽取的研究对象的自然资料,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可以在分析研究过程中进行比较。在接受治疗前,所有患者都经过了相关的临床检查之后予以确诊。
1.2 方法 A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鼻内镜技术进行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病灶改善效果、围手术期内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情况、手术对病灶的彻底切除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治疗效果评价 治愈:症状完全消失,鼻内镜检查结果显示鼻腔黏膜已经上皮化,窦口开放效果良好,没有脓性分泌物存在;有效:临床症状已经明显改善,鼻内镜检查结果显示鼻腔黏膜存在部分肥厚、水肿现象,或形成肉芽组织,有少量脓性分泌物存在;无效:临床症状没有改善,术后鼻腔发生粘连、形成息肉、窦口非常狭窄、甚至闭锁,脓性分泌物较多[2]。
1.4 统计学方法 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得到相关数据,均采用常用的SPSS 14.0数据处理系统予以处理,当P<0.05时,可以认为有明显统计学差异。
A组治疗46例,治愈15例,有效2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8.3%;B组治疗46例,治愈19例,有效2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经过临床对比实验研究后证明,B组患者治疗后的病灶改善效果明显优于A组患者,且差异具有非常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且差异具有非常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患者手术结束一段时间后病灶再次出现率明显低于A组患者,且差异具有非常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
在内镜的辅助下进行鼻窦手术的实际治疗效果,主要由手术操作的成功与否来决定,故在手术进行前应采用鼻内镜和CT对患者的病灶进行全面的检查,对病变的具体部位要有充分的了解,对解剖结构进行清除的分析,对该术式的适应证进行全面掌握。在内镜下可以对细微组织的结构进行清晰的辨别,对病变组织进行准确切除,并进行开放引流处理[3]。在手术进行过程中选择中鼻甲作为主要标志,相关操作要在中鼻甲与眶板之间进行,必须高度注意辨别筛板、眶纸板及泪骨等解剖结构。另外,对上颌窦开口进行处理的效果可以对手术治疗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术中应将钩突完全切除,并尽量将窦口的直径扩大到1.5 cm左右,尽量使上颌口上缘黏膜的完整性不被破坏[4]。
总而言之,应用鼻内镜技术对患有鼻窦炎鼻息肉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患者的病灶可以得到彻底的清除,治疗过程中患者不会出现并发症,且恢复时间短不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1] 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96-297.
[2] 李源.慢性鼻-鼻窦炎内镜鼻窦手术临床预后因素分析.2006年全国慢性鼻-鼻窦炎专题学术会议资料汇编,2007:115-116.
[3] 韩德民.鼻内窥镜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31-232.
[4] 韩德民.中国鼻内镜外科20年发展历程的思考.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9,40(10):723-72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2.11.110
453000新乡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