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涛,涂尚成
(1.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福永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 2.广东省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科,广东 深圳 518000)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据相关资料统计,截止到2000年全球人口大约5%人群,约4亿为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1]。若慢性乙型肝炎不进行有效的控制,则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例如肝硬化,肝癌等。本研究选择240例慢性乙型肝炎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选择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240例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2000-09年(西安)全国第十次病毒性肝炎与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规定。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为124例患者,男性104 例,女性 20 例,年龄 40.6±10.3 岁,最大年龄56岁,最小年龄23岁,对照组116例,男性98例,女性18 例,年龄39.7±9.5 岁,最大年龄 59 岁,最小年龄19岁。排除同时患有其他类型肝炎患者,如丙型、丁型肝炎等,排除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排除患有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炎和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排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及有恶性肿瘤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采用本次研究。
1.2 治疗方案: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为恩替卡韦治疗组,治疗方案为0.5mg/次,1次/d,服用方法为口服。对照组为拉米夫定治疗组,治疗方案为100mg/次,1次/d,服用方法为口服。两组治疗疗程均为48周。分别观察治疗后6周、12周、24周和48周患者的HBeAg、HBV-DNA、ALT和AST情况。
1.3 质量控制与统计分析:本研究采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双录入,以保证数据的质量。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统计方法为X2检验,检验水准为 0.05。
表1 研究人群HBeAg阴转率分析 n(%)
2.1 研究人群HBeAg阴转率分析:对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后HBeAg阴转率分析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时间段比较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治疗后24周、治疗后48周分别与前一个观察时间段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24周、治疗后48周分别与前一个观察时间段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研究人群HBV-DNA阴转率分析:对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后HBV-DNA阴转率分析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观察时间段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治疗后12周、治疗后24周、治疗后48周分别与前一个观察时间段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12周、治疗后24周、治疗后48周分别与前一个观察时间段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研究人群HBV-DNA阴转率分析 n(%)
2.3 研究人群治疗后血清ALT复常率分析:对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后血清ALT复常率分析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观察时间段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治疗后12周、治疗后24周、治疗后48周分别与前一个观察时间段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12周、治疗后24周、治疗后48周分别与前一个观察时间段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研究人群治疗后血清ALT复常率分析 n(%)
2.4 研究人群治疗后血清AST复常率分析:对两组研究对象治疗后血清AST复常率分析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观察时间段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治疗后12周、治疗后24周、治疗后48周分别与前一个观察时间段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12周、治疗后24周、治疗后48周分别与前一个观察时间段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研究人群治疗后血清AST复常率分析 n(%)
2.5 耐药性与安全性:48周结束时,实验组患者均未出现耐药变异株的证据,对照组有5例检测出YMDD耐药变异株,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出现导致停药的不良反应。
慢性乙型肝炎是乙型肝炎病毒进行传播和感染最重要的过程和结局,其中慢性乙型肝炎会逐渐引起肝脏的纤维化,进而逐渐转化为肝硬化,严重的可能转化为肝癌[2,3]。其治疗关键为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编码抗原的免疫应答,从而发挥清除病毒的目的[4]。研究显示目前若没有根除乙型肝炎病毒的方法和药物,故在乙型肝炎病毒治疗时应注意治疗的延续性、持久性。若治疗缺乏持续性,则可能引起乙型肝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最后可能引发肝脏纤维化、逐渐转变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恩替卡韦是目前最常见的核苷类似物,其经口服后进行人体经磷酸化作用逐渐分解成为二磷酸和三磷酸恩替卡韦。从而起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的作用,最后发挥抗病毒的作用[5]。
肝纤维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的中间环节,其发生涉及到多种因素,例如肝细胞、细胞因子和肝细胞外基质等[6,7]。乙型肝炎病毒引发肝脏内部炎症细胞过量产生,炎症细胞引发纤维细胞产生纤维紊乱,从而使过多的肝细胞产生纤维及外基质大量多于降解速度。从而引发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8]。研究显示抑制肝纤维化最有效的方法为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并清除病毒,这样才能达到持续性缓解病情的目的。临床指标研究显示HBeAg的阴转及HBV-DNA的血清学正常,不仅可以缓解肝细胞纤维化的进展,而且可以有效的抑制肝纤维化的程度。故HBeAg阴转及NBV-DNA的血清学正常是抑制肝纤维化的重要项目。本研究显示采用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快速、安全性高且耐受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1]Maddrey WC.Hepatitis B-an important public health issue[J].Clin Lab,2001,4(7):51-55.
[2]张春兰,石亚玲.肝纤维化指标与病毒含量及病例的关系[J].临床肝胆病杂志,2000,16(2):220-221.
[3]Liu J,Fan D.Hepatitis B in China[J].Lancet ,2007,36(9):1582-1583
[4]Hoskote SS,Joshi SR,Chosh AK.Disorders of potassium homeostasis: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J].Assoc Physicians India,2008,5(6):685-693
[5]Levine S,Hemandez D Yamanaka G,et al.Efficacies of entecavir against lamivudine resistant hepatitis B virus replication and recombinant polymerases in vitro[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2,4(6):2525-2532.
[6]王宝恩.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197.
[7]沈鼎明.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241.
[8]李成忠,万漠彬,曾民德,等.临床上新诊断指标优势组合对肝纤维化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1,9(4):261-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