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吉林,陈金明
浙江省诸暨市第三人民医院普外科(诸暨 311825)
胆总管探查是胆道外科最常见的术式之一。我院普外科在2000年8月—2010年8月对186例胆囊切除病例同时行胆总管探查术,其中46例探查结果无阳性发现,现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6例,男18例,女28例;年龄26~75岁,平均46岁。发病时间2 d~12年,平均3年1个月。46例术前均可疑有胆道问题。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腹绞痛史37例,寒战、高热史10例,既往有胰腺炎病史8例,黄疸病史15例。血胆红素升高并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12 例,血、尿淀粉酶升高11例。B 超检查除有胆囊结石外,有胆总管结石14例,胆总管扩张42 例,合并胰腺水肿的有6 例。46例中,急诊手术16例,择期手术30例。
1.2 治疗方法 术中胆总管探查均未探及胆道畸形、胆总管壁病变,未发现结石、异物、脓性胆汁及占位性病变,胆总管远端通畅。46 例均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胆总管探查后24例Ⅰ期缝合;22例置T管引流,术后2周行T管造影显示胆管无残余结石及其他病变。于术后4周拔管。
46 例均痊愈,其中胆总管Ⅰ期缝合24 例,无一例术后出现并发症;T管引流22例,1例出现拔管后胆汁性腹膜炎,经腹腔穿刺、抗炎等处理后治愈。
B超对胆总管病变诊断的准确率约为75%[1],胆囊颈管的结石、淋巴结钙化、瘢痕等回声增强,易误诊为胆总管结石。本组14 例术前B 超误诊为胆总管结石,术中探查胆总管旁淋巴结增大8例,胆囊颈部结石6 例。急性胆囊炎10%~20%可出现轻度黄疸。除部分患者合并胆总管结石外,一些患者由于胆囊急性炎症、水肿波及肝外胆管,另一些患者因胆囊颈部结石或肿大的胆囊压迫胆总管,引起梗阻性黄疸。胆总管内小结石可自行排入十二指肠,但在排石时可刺激Oddi括约肌痉挛、乳头炎症水肿或结石,可致暂时梗阻,引起梗阻性黄疸和急性胰腺炎。术前B 超等检查确有胆总管结石,而术中未发现结石,可能是麻醉后Oddi 括约肌松弛或术中挤压、刺激胆总管,结石进入十二指肠;亦可由于胆总管扩张到一定程度时,肝胰管壶腹被动扩张,加之上方压力冲击,结石排出。结石排出后胆总管壁因弹性减退或消失,不能恢复原状,胆管呈扩张状态,造成了胆管梗阻的假象。有资料表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扩张的疾病中,不明原因引起的胆总管扩张占梗阻性胆管病变的首位[2]。
胆总管探查是胆道外科常用手术。在胆囊切除术中,应尽量避免遗漏胆总管病变,导致再次手术,但也应严格掌握胆总管探查指征,减少阴性探查率。在186例中,急诊44例,择期142例。急诊16例探查结果阴性,占急诊的36.4%;择期30例探查结果阴性,占择期的21.2%。急诊手术阴性探查率更高。考虑与择期病人有更充足的时间完成辅助检查有关。择期术前对怀疑有胆道问题的患者可作磁共振胆胰成像(MRCP),而急诊病人往往来不及做此项检查。据报道,MRCP 对胆总管结石的定位准确率可达100%[3],从而能提高胆总管探查的阳性率。另择期手术者,手术前可多次复查B超,了解胆总管结石及胆总管变化情况。术中对胆囊管较粗的病人,经胆囊管胆道镜探查是一种良好的方法。胆囊管细小而胆道镜无法插入的患者,造影是另种选择。
胆总管探查切口的处理:胆总管探查后,传统方法是置T 管引流。而切口Ⅰ期缝合与之相比,因保持了胆管的完整性和正常生理功能,故能缩短住院时间,节省治疗费用,降低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经术中探查后否定有胆管内感染、结石和胆道狭窄存在时,探查切口Ⅰ期缝合是安全可行的。术中探查发现或造成胆管内壁充血、水肿或黏膜损害,以及有乳头良性狭窄者,仍高度怀疑有胆管残余结石,以及全身情况较差者,都不宜Ⅰ期缝合,宜选用传统的T管引流,以策安全。
[1]兰明银,罗杰,狄茂军,等.普外科手术并发症防治术[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310-322.
[2]路新中,吴保安,王景荣,等.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扩张的诊治探讨[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5,14(1):65-66.
[3]张伟,邵广瑞,宋磊,等.肝外胆管梗阻性疾病的MRCP诊断价值[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6,9(5):296-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