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治疗直肠类癌36例

2012-01-23 14:56王敏峰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类癌经腹肌层

王敏峰

浙江奉化市中医院肛肠科(宁波 315500)

直肠类癌发生于直肠黏膜内胺前体摄取与脱羧(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APUD)细胞,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嗜银细胞肿瘤。本文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10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36例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均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男25例,女11例;年龄25~78岁,平均49岁。

1.2 临床表现 36 例中,无症状体检中发现9 例(25%),有或兼有排便习惯改变21例(58%),便秘8例(22%),腹泻19 例(53%),便血11 例(31%),肛门疼痛6例(17%),消瘦6例(17%)。肿瘤位于距肛缘<7 cm 28 例(78%),指诊扪及黏膜下表面光滑、质硬活动、边缘清楚的单发肿块;位于距肛缘>7 cm 8例(22%),直肠指诊未能扪及。肿瘤直径<1 cm者19例,1~2 cm者15例,>2 cm者2例,其中1 例CT 增强检查发现肝转移灶。肿瘤直径最小为3 mm,最大为28 mm,平均13 mm。内镜检查36 例镜下均为单一圆形突向肠腔内的黏膜下黄色或苍白色肿块,位于直肠前壁28 例,侧壁6 例,直肠后壁2例。直径>1 cm类癌表现为广基的息肉样隆起,边缘平或陡峭或呈亚蒂状,表面多有正常黏膜覆盖,1例直径>2 cm肿瘤表面见有溃疡。

1.3 治疗 36 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根据肿瘤的大小、与肛缘距离,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肝转移情况选择术式。其中肿瘤直径<1 cm的19例患者,经肛门或骶尾部切口作局部切除术,切除肿瘤及周围0.3~0.5 cm 正常黏膜和黏膜下层组织。直径1~2 cm的15例患者,经肛门或骶尾部切口作局部扩大切除,切除范围包括肿瘤周围1 cm的正常黏膜和黏膜下层、肌层肠壁组织。肿瘤>2 cm 的2 例患者作经腹前切除术,切除范围包括肿瘤上方的全部直肠至肿瘤下方2~3 cm 的直肠,清扫肠系膜下血管根部淋巴脂肪组织,并切除乙状结肠系膜、直肠假性系膜等组织。肿瘤直径>1 cm 的患者均作术中冰冻病理活检,以防肿瘤组织残留。

术后治疗。本组术后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支持治疗。同时结合中药内服,益气固本、清热化瘀。组方:藤梨根、山慈菇、八月札、黄芪、白花蛇舌草、地锦草、鸡血藤各30 g,败酱草、党参、丹参各15 g,枳壳10 g。水煎300 mL,分2次温服,连服15~60 d,平均35 d。经腹前切除术者配合全身化疗,药物为5-FU 及DDP等。避免食用奶类及辛辣刺激等可引起皮肤潮红或腹泻的食物。

2 结果

本组36 例均经病理学诊断为直肠类癌。病理证实肿瘤位于黏膜下层者23例,浅肌层11例,深肌层1 例,浆膜层1 例(伴肝及淋巴转移)。作局部切除、局部扩大切除术34例和经腹前切除术(无转移)的1例患者,术中、术后病理切片均未发现肿瘤残留或其他病灶;1例伴肝转移患者,冰冻病理活检提示有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术后发生排尿困难5 例,排便少量出血15 例,无直肠穿孔、大出血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最短12个月,最长8年,平均随访时间38个月。其中局部切除34例无1例肿瘤复发或转移;2 例经腹前切除术者,1 例术后1年死于肝内及腹腔广泛转移,1例随访2年无肿瘤复发。

3 讨论

类癌是一种生长缓慢、但有局部浸润生长,转移晚、偶能经淋巴和血运转移的嗜银细胞瘤。1968年,Pearse 将这些具有摄取胺前体并将其脱羧而转化为活性肽功能的细胞称为APUD细胞系统[1]。

直肠类癌早期无特异的自觉症状,因此容易漏诊。在临床患者常因便秘、腹泻、排便不畅、便血、肛门直肠疼痛和体重减轻等症状就诊,此时作仔细和尽可能触摸高的直肠指诊,可以发现大多数的直肠类癌,本组为78%。指诊如扪及直肠黏膜下圆形、质硬、活动、光滑的结节或息肉样隆起,直肠镜检为黏膜表面光滑的黄色或灰色结节即应考虑本病。因肿瘤位于黏膜下,其活检阳性率取决于取材技术,若从结节中心深取组织或高频电切全瘤活检,一般可确诊[2]。本组发现,肿瘤直径<1 cm 极少有肌层浸润,直径1~2 cm可能有肌层浸润,直径>2 cm恶变率为50%。直肠类癌主要为肝转移,并可伴发结肠、小肠、胃、食管肿瘤或继发肺、前列腺、尿道肿瘤。因此,确诊为直肠类癌的病人,术前应常规行这些部位的检查,以免漏诊其他肿瘤。大约10%的患者肿瘤细胞可分泌具有生物活性的介质5 羟色胺,而引起皮肤潮红、腹泻、哮喘样呼吸困难、心脏瓣膜病变等类癌综合征的表现,这些症状随肿瘤增大和肿瘤分期进展而加重[3]。

手术切除是迄今为止治疗直肠类癌的主要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依据类癌的大小、部位、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而定。本组行局部切除术或局部扩大切除术者34例,经术后12个月至8年随访均无肿瘤复发或转移。2例经腹前切除术的患者,1例术前已有肝、直肠系膜淋巴结转移,于术后1年死亡,另1 例术后2年随访无复发。我们认为,肿瘤直径<1 cm的行局部切除可以达到治疗目的;直径为1~2 cm 的要作局部扩大切除,范围应包括肿瘤边缘1 cm 的正常肠壁组织,并达到深肌层;肿瘤直径>2 cm或<2 cm而肌层受累有局部淋巴结转移的,应行根治性手术。已有肝脏转移的类癌患者,如病灶局限、全身情况允许,仍可手术切除治疗。据报道,10%~20%的类癌肝转移病例可通过肝切除而治愈。对已发生广泛转移的直肠类癌患者,可行姑息性手术切除,以减少生物活性介质的产生,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时间。直肠类癌对化疗和放疗均不敏感,但对中晚期或广泛转移不能切除的患者可采用5-氟脲嘧啶、阿霉素、氨甲蝶呤等联合化疗[4]。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本虚标实、瘀热积滞之症,治当补益气血、扶正固本、清热解毒、软坚化瘀,本组结合中药内服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抗癌能力,配合手术治疗达到标本兼治的治疗效果。

[1]喻德洪.现代肛肠外科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7:396-398.

[2]周平红,姚礼庆,秦新裕.直肠类癌的内镜诊断和治疗[J]. 中国临床医学,2005,12(5):756-757.

[3]Leffer JM,Zhang T,Modlin IM.Review article: Current status of gas⁃trointestinal carcinoids [J]. Aliment Pharmacol Ther,1999,13(3):271-287.

[4]马毅,孟刚,施松,等.直肠类癌(附26 例报告) [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1999,6(2):106-107.

猜你喜欢
类癌经腹肌层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价值
胸腺类癌临床病理分析一例
子宫内膜癌的ADC 值与肌层浸润深度的相关性研究
直肠癌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腹腔镜下贲门肌层切开术及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临床分析
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中采用疝囊剥离与横断处理治疗Ⅲ型腹股沟疝的对比研究
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与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非肌层浸润膀胱肿瘤灌注治疗研究进展
经腹及经阴道超声在诊断盆腔肿块中的应用
肺类癌的病理特质与临床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