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丽香
肠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肠道慢性特异性炎症。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条件的改善,结核患病率降低,本病已逐渐减少,发病率又有上升的趋势[1]。消除症状,改善全身状况,促进病灶愈合及防治并发症。因肠结核早期病变是可逆的,强调早治疗。收集2009年12月至2011年10月上治的肠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联合治疗临床治疗体会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肠结核患得,男42例,女20例。年龄12~76岁,平均36岁。慢性腹能29例,发热16例,有排便习惯性改变。
1.2 诊断 盗汗等结核毒血症状;右下腹肿块、原因不明的肠梗阻;X线钡剂检查示充盈不良、激惹、溃疡、肠腔狭窄等征象;肠镜发现黏膜炎症、炎症息肉或肠腔变窄等;结核菌素(PPD)试验强阳性。对症状不典型,高度疑似本病的,可抗结核试验性治疗2~6周,以明确诊断。
1.3 方法 一般同时采用2~3种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若出现耐药,应及时换药。疗程6个月至1年。常用药物:链霉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乙胺丁醇、利福平、吡嗪酰胺等。
肠结核经充分治疗一般可痊愈。抗结核病药物联合应用治疗总有率98%以上。除了早期用药外,合理选用抗结核药物,保证足量、规律、全程用药,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加强支持治疗,提供幽静休息环境,清新,易消化吸收、营养丰富、维生索、微量元素,无污染的食物,对肠结核的康复是必不可少的。
肠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绝大多数继发于肺结核,特别是开放性肺结核。90%以上肠结核由人型结核杆菌引起;少数由牛型结核杆菌所致,系饮用未经消毒的带菌牛奶或乳制品而感染。
结核杆菌主要经口感染肠道。如开放性肺结核或喉结核患者,因经常吞下含结核菌的痰液而感染,或经常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共餐而忽视餐具消毒隔离,使结核菌进入消化道。由于结核菌系抗酸菌,在胃内少受胃酸影响,可顺利到达回盲部。由于回盲瓣的作用,含结核菌的肠内容物在回盲部停留较久,结核菌有机会与肠黏膜密切接触,增加了肠黏膜的感染机会。回盲部有丰富的淋巴组织,而结核菌最容易侵犯淋巴组织,因此,回盲部成为肠结核的好发部位。其他部位也可受累,但均较少见[2]。肠结核也可由血行播散,或由腹腔内及盆腔内结核病灶直接蔓延引起。结核病的发病是人体与结核菌相互作用的结果。经上述途径感染仅是致病的条件,只有当入侵的结核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大,或因人体免疫功能低下、肠功能紊乱、肠黏膜局部抵抗力削弱时才会发病。
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是本病治疗的关键,与肺结核的治疗方案相同,包括强化期与巩固期的治疗。治疗中可出现眩晕、耳鸣、耳聋,还可出现皮疹及药物热等过敏反应。异烟肼:抑制DNA合成,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大剂量可能出现周围神经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或抑制,转氨酶升高。可用维生素B6对抗周围神经炎,但可能影响异烟肼疗效。利福平:抑制mRNA合成。可有肝功能损害。吡嗪酰胺:杀灭细胞内、酸性环境中的结核菌,可能引起高尿酸血症、关节痛、胃肠不适和肝功能损害。乙胺丁醇:抑菌药。不良反应少,大剂量可引起球后视神经炎、视力减退、视野缩小、中心盲点,一般停药可恢复。氨硫脲: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症状、肝肾损害、骨髓抑制、过敏反应和神经系统症状。利福定:与利福平有交叉耐药。对氨基水杨酸:抑菌药,因常引起胃肠道反应,宜饭后服。肠结核治疗成败主要取决于药物治疗的成功与否。导致药物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疗程不足,不规范用药、药物剂量不够或单一用药;次要原因是原始耐药菌感染、病情过重、免疫力低下,电解质紊乱、肠外结核存在、心肺功能衰竭以及出现各种并发症等。无论出现何种并发症,在处理并发症时均不应随意停止抗结核治疗。
本病预后取决于是否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当病变尚属炎症渗出阶段,经治疗后可以痊愈,预后良好。全程合理选用抗结核药物也是决定预后的因素。肠外结核尤其是肺结核的早期诊断与积极治疗,使痰菌尽快转阴。肺结核患者不可吞咽痰液,保持排便通畅。提倡公筷进餐,牛奶要经过灭菌才能饮用。
[1]谢惠安,阳国太,林善梓.现代结核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554-555.
[2]中华医学会.临床治疗指南:结核病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