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礼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 300142)
某交通枢纽位于天津市中心城区西北部,北临子牙河,南临西青道和南运河,东至西站前街,西至复兴路延长线。该交通枢纽工程地下主要分为3个区域,即南广场、北广场和南北广场之间的国铁部分(图1)。南广场下基坑深度一般为10.30 m,其中,地铁4号线西站站基坑深度为26.2 m,地铁6号线西站站基坑深度为17.3~23.2 m;北广场下基坑设计深度为9.50 m;主站房下基坑深度为12.90 m。故此,查清场地浅层地下水特征是非常必要的,是确保工程施工安全的关键因素。
该交通枢纽场地埋深65.00 m范围内,地基土按成因年代可分为9层,按力学性质可进一步划分为14个亚层。具体地基土体特性及分布分别如表1和图2所示。
图1 天津某交通枢纽鸟瞰
根据场地地层结构,可以初步确定场地可大致划分为4个含水段,分别是第1结构层1、2亚层;第4结构层;第6结构层1、3亚层和第7结构层第2亚层。工程钻孔仅可以确定地下水的混合水位,4个含水段是否有水力联系及各含水层的水头高度难以确定,为此,开展了专门的水文地质试验。水文地质试验孔的布置如图3所示,各井的结构参数如表2所示。
试验中分别利用K1和K4作为抽水井进行了抽水试验,其他井作为观测井,各井水位降深随时间变化曲线分别如图4、图5所示。
从图4、图5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抽取第6结构层和第7结构层的地下水时,对潜水的影响非常小;抽取第6结构层中的地下水时,第7结构层地下水下降明显;抽取第7结构层地下水时,第6结构层地下水下降明显,反映出第6结构层中的地下水和第7结构层中的地下水水力联系密切。
表1 天津西站地层岩性特征
图2 场地工程地质断面
图3 试验井平面布置(单位:m)
表2 抽水井、观测井结构参数
图4 K1井作为抽水井水位降深随时间变化曲线
图5 K4井作为抽水井水位降深随时间变化曲线
对于第7结构层采用K4和K5两口井作为抽水井,对于第6结构层采用K1、K2和K3作为抽水井,各井抽水试验水位降深随时间变化曲线分别如图6、图7所示。根据试验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图6 K4和K5同时抽水水位降深随时间变化曲线
(1)K1、K2、K3 群井抽水稳定后,同层观测井G1、G2水位降深大,说明水平向渗透系数较大;
图7 K1、K2和K3同时抽水水位降深观随时间变化曲线
(2)K1、K2、K3 群井抽水稳定后,浅层观测井G4、G5 水位均有一定变化,且越靠近抽水层(⑥层)其水位下降越大,说明在群井抽水条件下,浅层潜水与下部承压水有一定水力联系,但不是很密切;
(3)K1、K2、K3 群井抽水稳定后,⑦2粉砂层中观测井G3,K4 和K5 三井的水位降深值大,说明⑥层与⑦2层水力联系密切,⑦1粉质黏土层隔水效果很差,属于弱透水层。
为了确定场址区地下水化学成分及其pH值、矿化度等参数,在场址区不同深度取地下水样进行相关测试,具体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从中可得到如下规律:
(1)表层潜水的化学成分与下部地层中的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差异明显,反映出二者之间的水力联系不明显;
(2)第6结构层上下两个含水亚层的地下水化学成分基本一致,反映出⑥2层的隔水性能比较差,上下两个含水亚层可以认为是一个统一的含水层;
(3)第6结构层的地下水和第7结构层的地下水化学成分有差异,但差异不是特别大,反映出第6结构层含水层和第7结构层含水层的水力联系十分密切,存在着相互补给的情况。
表3 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统计
(1)场址区浅层地下水可以分为潜水和承压水2种类型的地下水,其中承压水又可以划分为2层,即⑥层和⑦2层承压含水层,各层地下水的静止水位埋深分别为:潜水含水层-1.20 m;⑥层承压含水层-2.56 m;⑦2层承压含水层-2.23 m。
(2)场址区水文地质参数建议值如表4所示。
(3)试验中,各观测井的水位变化及各层水化学特征表明:⑥、⑦2层承压含水层间水力联系密切,⑥2和 ⑦1粉质黏土层隔水效果差;潜水含水层与承压含水层间水力联系微弱。
(4)除地铁4号线西站站和地铁6号线西站站
外,场址区其他地段基坑开挖范围都位于潜水段内,因此,潜水是基坑开挖需要进行地下水控制的主要对象,考虑到整个场地人工填土(主要指杂填土)厚度及成分极不稳定,受人为影响因素较大。且在试验场区杂填土①1层的厚度较大,结构松散,富水性好,若施工现场出现大强度降雨,杂填土①1层将蓄存大量积水,此时对工程疏干排水极为不利;基坑支护宜采用地下连续墙,坑内降水为主,并布置适当数量的减压井对第6结构层的地下水进行观测,必要时抽水减压。
表4 水文地质参数
(5)地铁4号线西站站和地铁6号线西站站基坑开挖范围揭露⑥层承压水,降水以降低该层地下水为主,但由于该层地下水与⑦2层地下水联系密切,且两层水之间的相对隔水层厚度较薄,因此,地下连续墙宜穿透⑦2,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地下水,防止基坑管涌、突涌等现象发生。
[1] 姚天强,石振华.基坑降水手册[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供水水文地质手册[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76.
[3] 林在贯,高大钊.岩土工程手册[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4] 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天津西站交通枢纽配套市政公用工程南广场工程岩土工程详细勘察报告[R].天津: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2009.
[5] 上海长凯岩土工程有限公司.天津西站交通枢纽配套市政公用工程水文地质抽水试验报告[R].上海:上海长凯岩土工程有限公司,2009.
[6] JGJ120—99,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S].
[7] JGJ/T111—98,建筑与市政降水工程技术规范[S].
[8] 薛禹群,朱学愚,等.地下水动力学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
[9] 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1.
[10] 戴传英.深基坑防水工程的注浆加固设计与施工[J].铁道标准设计,2010(2):1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