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维彦,郭 夯,邱旭东*,赵世伟,郭忠岩,张海欧
(1.北华大学附属医院手外科,吉林 吉林市132011;2.吉林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Luria认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国外医学教育界早已重视医学生与患者沟通能力的培养。一名合格的医生既需要有坚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又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更需要有很强的医患沟通能力,使医疗行为能够有效及时的实施,从而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这就要求医学高校的教师在传授医学理论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使医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医疗环境,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适合社会需要的出色医生。
医学是自然科学的分支,但由于医学服务的对象—人,兼具生物性和社会性,所以,医学也具有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性质。我国著名理论家于光远提出,“很明显,医学也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两大科学门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科学”。医学本身就要求医学生既要掌握好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也就是自然科学的内容。同时又要学会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学会与服务对象(病人)及同事进行沟通,从而创造出和谐的医疗环境。
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患者及家属在诊断、治疗、护理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是以医疗职业为基础,以道德为核心,在医疗实践中产生与发展的人际关系。现代社会医患关系及医患沟通问题是全球性的,是医务工作者必须正确面对并正确处理的职业问题。医患之间的认识存在差距,由此也会引出各种纠纷。全国政协委员钟南山说:“许多医患矛盾的发生,并非医生的治疗技术,而是缺乏有效的沟通,没有沟通、不会沟通、沟通不恰当,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医患之间的对立紧张情绪”。这种医疗环境就要求医学生具有适应能力,不能只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具有与患者沟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1]。医学高校的教师在培养医学生时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医疗行业的特殊性,通过临床实例说明及时有效的医患沟通可以增进医患间的信任,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纠纷,保证医患双方的利益。
医学本身是一门实践科学。现今医学教育基本都仅仅强调对医学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要求,而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特别是与患者交流能力的培养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有鉴于此,为了让医学生在实习、工作中能尽早适应现今复杂的工作环境,引导医患双方走向良好的发展轨道,重构相互尊重、理解、配合的医患关系,规避医患矛盾,高等医学院校需要对医学生进行医患关系技能的培养,以利于医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顺利地从事治病救人的工作,为人民服务[2]。
医学生的沟通能力,不单纯是人际交往的能力,而是医学生对职业价值的认知,为人的态度,学习习惯等的综合表现。医学生即将进入临床进行医学实践,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开展医患沟通,了解和关注当前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影响因素是非常必要的。我校近年来在临床教学的各个环节逐渐增加并渗透了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我们通过开设相关的人文课程,提高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培养;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后通过定期的培训讲座及临床实际病例的示范教学,增强医学生临床实际应用及沟通能力和技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培养医学生树立医学人文精神——以患者为中心。在医学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首先培养医学生爱心。我国教育部1991年制定的医学生誓言中指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作为医学生要把患者作为完整的社会中的人来对待,不能单纯为了治病而治病,一个微笑可以化解好多矛盾。医学本为人学,医学科学精神及医学人文精神互为补充,统一于医学。没有科学精神,医学技术无法进步。没有人文精神,医学不能称之为人的医学。以人为本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俗话说无仁不成医,无医不守仁,仁爱是医学人文精神的精髓。我们高校教师要培养医学生认识爱,学会爱,感受爱,能够爱,传递爱。真正树立大医有大德,大德有大爱的医学人文精神。教师以身作则,作为榜样诚心诚意为患者服务。培养医学生要有真诚的同情心,用高尚的道德情感,设身处地地关心和体贴病人,待病人如亲人,从自身原因减少医患矛盾的隐患[3]。培养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塑造自我形象,加强自身修养。培养医学生自信心,在患者面前树立医生神圣不可侵犯的形象,这样你所说的每一句话才能让人信服,患者才能配合治疗。俗话说“信者为医”,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为每个实习的学生安排管理患者,从问病史开始与患者接触沟通,参与到整个医疗行为中,指导学生制定治疗方案。通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加强医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同时在实际应用中指导医学生要注意情感修养,善于调节情绪、情感,保持医生特有的冷静。
临床教学是培养医学生沟通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掌握与患者交流沟通技巧的最佳时机。临床带教老师的言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医务人员的语言、仪态在病人的治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良好的语言仪态使患者有安全感及信任感,同时还可以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医务人员临床上的语言既是与病人沟通的桥梁又是诊疗的手段,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情况应有不同的表达。在新形势下,我们应重视医学生的礼仪教育与培训,展示医务人员的交流智慧,以促进良好医疗关系的建立。
有效沟通包括倾听、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我们认为加强学生沟通能力培养需要注意学生的看、听、问、说等方面培养:
看是医患沟通中的非语言交流,从医患关系建立的开始,医生的眼神和表情传递着沟通的信息。医学生从一接触病人开始,就要认真细致,眼神中要真诚,不能一脸冷漠,马马虎虎,这种行为习惯要从接触临床的一开始就培养;听也就是倾听,是医患沟通的重要的一步,好多关于诊断的病史信息都是听患者传递给医生的;问是确定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很重要的环节,需要培养医学生有耐心,细心地询问,注意语气和询问方式,不要让患者有压力,自由地回答提出问题,避免诱导式提问,以免出现错误诊断;说,是医生将诊断信息、治疗原则以及治疗中会出现的问题与患者交流,要培养医学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沟通,因为患者没有受过医学教育,对于有些医学术语不理解。所以在说的过程中医学生要学会站在患者的角度,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传递医疗信息,使医疗行为在理解的前提下得以顺利实施。我们请经验丰富老专家开设专门的理论辅导课加强学生的看、听、说、问等基本技巧的培训。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还要辅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导医台、急诊科、医务科进行现场实践;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到社区开展义务咨询活动、进行健康宣教等,让医学生多方位接触患者,在实践中锻炼沟通交流能力,深化学生对医患沟通重要性的认识。美国专家在医疗实践中对交流技能的研究表明,以下的交流能力是合格医生所应具备的:(1)和患者及家属交流时能自然地展开和终止话题;(2)能充分获知与疾病相关的信息;(3)了解患者的所需所想;(4)简洁明了地解释疾病的诊断情况、治疗手段、重要检查的目的、结果及愈后;(5)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有问题出现时协调解决[5]。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曾有一句名言:“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可见沟通技巧在疾病治疗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在医科院校中要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与交流技能,从思想上引导他们树立“人性化服务理念”,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从语言、行为等多层面进行沟通能力的培养,使之成长为符合现代医学模式合格的临床医师。
[1]汪 涛,李 敏,孙 鹏,等.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2:28.
[2]宋献民,高 磊,徐晓璐,等.角色模拟训练提高医学生临床交流和沟通能力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89.
[3]王 娟,聂 秀,杨 黎,等.大学生同伴交往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73.
[4]汪 涛,谭 静,李 敏,等.医学生社交焦虑与自尊和人格特征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31(11):1095.
[5]Yedidia MJ,Gillespie CC,Kachur E,et al.Effect of communications training on medical student performance[J].JAMA,2003: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