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纬,刘 飞,张德利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四川 重庆 400065)
冬虫夏草是我国特产珍稀名贵中药材,系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 寄生于蝠蛾属 (Hepialus)昆虫幼虫体内形成的虫菌复合体。因产于青藏高原局部高寒山区,生长缓慢,野生资源极为稀少。冬虫夏草对人体有良好的保健功能,对多种疾病有独特治疗作用,具有极高的市场经济价值。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因冬虫夏草新疗效的发现,市场需求猛涨,价格直线上升而遭致掠夺式的采挖;加之大气变暖,生境遭到严重破坏,野生产量迅速减少,资源濒危,在2003年已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品种。要解决日益严重的供需矛盾,人工培殖冬虫夏草势在必行。
在国家科技项目支持下,重庆市中药研究院从1979年开始对冬虫夏草人工培殖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一直处于该研究领域前列。在人工批量饲养寄主蝠蛾的研究中,饲养的蝠蛾幼虫曾出现一种严重病害即绿僵病,可导致幼虫大量死亡。通过系列研究病害发生情况和试验各环节的防治措施,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最终整合形成一套绿僵病综合防治方法,可有效地防治蝠蛾幼虫绿僵病。
在饲养过程中,每次更换幼虫饲料、基质时,将发现的死虫剔出,取虫体组织及虫体上生长出的产物在显微镜下观察鉴定(或经保湿培养后再观察鉴定)。统计各类死虫占总死虫数的比例。
历时3年对数批次万余头人工饲养条件下的蝠蛾幼虫进行调查,发现真菌性病害死虫最为严重,占97%以上,其中又以绿僵病最严重,其他病害相比较少。
例1:对378条3龄~5龄幼虫饲养观察,3个月总共死去375条,期间3次调查统计,绿僵病死虫平均占61.3%。
例2:对饲养的1龄~3龄幼虫7个月内进行3次检查,在623条死虫中绿僵病致死数量也居首位,平均占81.6%。可见绿僵病是一种危害蝠蛾各龄幼虫的严重病害。
经分离培养观察,鉴定为半知菌纲、绿僵菌属、金龟子绿僵菌Metarrhizium anisopliae(Metsch.)Sorokin[1]。
据观察,主要在各龄幼虫阶段发病,蛹阶段发病很少,卵、成虫阶段未见发病。绿僵菌分生孢子粘附在幼虫表皮上,孢子萌发出芽管,芽管前端产生膨大的附着孢,附着孢上产生1条或多条侵染丝穿透幼虫表皮进入虫体。菌丝在虫体内断裂成菌丝段,随血淋巴流动。当菌丝段增殖并伸长生长到一定数量后充满体腔,感病虫死亡,僵化,后期僵虫体表菌丝产生大量绿色分生孢子。
未经灭菌的(养虫用过的)基质、饲料、用具上的病原菌,僵虫体上产生的孢子均能成为初次(再次)侵染源。分生孢子可随着幼虫个体取食活动,饲养环境中其他昆虫如蚊虫、跳虫、螨虫等的活动,饲养人员的操作管理活动等在幼虫群体中反复传播侵染。
感病虫体痹软,爬行缓慢,刺激反应迟钝,体节微肿胀,节间稍缢缩,部分有体色退淡的现象。僵虫体色发黄,微扁形,节间皱迭干缩,质地软绵不坚。僵虫体表长出浅层细密白色绒状菌丝体,菌丝上形成链生的卵圆形分生孢子,孢子链排列紧密,随着孢子增多,颜色逐渐加深变绿,当孢子层不断增厚形成肉眼可见触之即落的鲜绿色的粉被时,虫体消解消失。
根据绿僵菌生物学特性和病害发生的特点结合蝠蛾幼虫饲养操作过程,在不同环节分别采用化学、物理防治方法,对养虫各个环节进行人工控制。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措施,防止和减少绿僵病发生及危害。
初产出的蝠蛾卵用镊子夹除掉粘附在卵表面的杂物,以免卵上粘附病原菌或害虫卵。蝠蛾卵保湿孵化期内,每天检查2次,一旦发现有长霉现象,应立即用清水反复多次冲洗,直至除去霉变或其它滋生物。
凡是用于培殖冬虫夏草的器材、用具,使用之前必须消毒,以防止带入病菌。养虫工具(饲养容器)用清水刷洗干净,并用60℃以上湿热灭菌15 min以上后取出用灭菌薄膜袋封闭,送饲养室倒放在饲养架上排干水分备用。其它金属材料制作的工具,如铲、夹、镊等用清水浸泡刷洗干净后,也可采用电热恒温100℃~120℃干热灭菌1 h~1.5 h,冷却后备用。养虫用过的用具、器材、容器必须立即消毒,以杀灭粘附在上面的病原菌种原,以防止在环境中造成再次传播。
将养虫用的基质拌入适量水搅匀,使含水量在40%~60%范围内,装入塑料薄膜袋内,用绳捆扎封紧袋口,将土袋置于电热鼓风干燥箱或湿热消毒箱中,使袋内部中心温度上升至60℃以上,恒温30 min以上消毒,冷却后供养虫使用。
将采挖的饲料(如珠芽蓼等)去掉泥沙、杂物、根须、枝叶和腐烂部分,多次淘洗,洗净表面泥沙后晾干。将晾干的珠芽蓼置入40%~95%的乙醇溶液中浸泡灭菌10 min~20 min,边淘洗边捞起过滤,流水冲洗浸泡0.5 h后,捞起倒在滤水的工具上摊晾,风干表面水分。环境要求相对通风,忌杂菌污染(工具、房屋事前必须经过消毒,消毒方法同场地消毒),待水干后用干净灭菌的刀切块投喂幼虫。
在投放幼虫前5 d~7 d将饲养室、养虫架等进行消毒灭菌,可用40%~95%的乙醇溶液或1∶5 000倍来苏尔溶液喷洒屋壁,拖洗地板、擦洗养虫架等,密闭2 d至5 d后即可使用。饲养过程中,如果发现有螨虫、蚊虫等有害昆虫出现,应当将养虫盒(连同盒内的土壤、饲料、虫在内)整体取出,置于臭氧消毒箱中进行杀虫处理5 min~20 min。
在进入培殖场地之前,应更换经过灭菌的专用工作服、鞋子,并用洗手剂清洗双手,然后用消毒毛巾擦干,培殖冬虫夏草的场所应禁止吸烟,禁止带入未经过消毒的杂物。衣服、毛巾等用品应当每次使用后进行消毒。
人流、物流通道每次使用后要打扫清洁,每周定期用75%乙醇、1∶5 000倍来苏尔或4%过氧乙酸溶液擦洗墙面,鞋底、推车等以消毒盘盛装消毒液在经过时进行消毒。培殖场所严格实行物流单向运动,新料、废料分流不同通道的原则,以免交叉感染传带病(害)虫种原。
对培殖的蝠蛾幼虫应每天抽查,如发现基质表面有霉变物,应立即用工具除去。在饲养管理过程中,一旦发现有虫生真菌危害,应及时发现和剔除病、死虫体以防止病害传播,同时用少量的杀菌剂喷撒周围的土壤基质,以切断病菌再次传染源,减少其传播。用镊子将腐败的饲料块拣出,再在饲料表面覆盖有消毒液的土壤基质。大幼虫最易被病原菌感染,除了及时排除病死虫外,还应采取化学药物和物理方法等综合防治措施。每次饲养培殖过程完成后,运出培殖室的一切用具、基质、残余饲料等均必须全部进行干热或湿热消毒处理,以防止病原留存、传播。
采用综合防治方法以后,在1991年至2012年对数十批次数万以上蝠蛾的饲养观察中,蝠蛾绿僵病未再发生。
[1]A.A.耶夫拉霍娃.昆虫病原真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