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佳 余化平 田径
(成都军区峨眉疗养院,614200)
加强基层官兵心理服务工作的几点思考
张智佳 余化平 田径
(成都军区峨眉疗养院,614200)
基层官兵;心理;服务;思考
当前,80、90后官兵成为部队建设的主体,年龄大多数在18~25岁,从年龄阶段看,均处于青年时期。为进一步了解基层官兵的心理需求和基层心理服务工作情况,我院心理科组织心理医师深入基层调研,2009-12—2011-12先后对驻峨部队902名官兵以及地方823名青年通过“艾森克人格问卷”、“SCL-90症状自评量表”等方法进行了心理测试、团体心理咨询和个别心理交谈。调研发现,基层官兵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大多数官兵对住房、医疗、调职晋级、转业安置等现实问题的考虑较多,加上部队高强度的训练、紧张严格的管理、繁重高危的任务,对基层官兵产生了不少心理压力,少数官兵的人格特征偏于“内向不稳定”,强迫、焦虑、抑郁、敌对等因子平均值高于地方青年[1]。本文就如何针对基层官兵的心理特征,做好基层官兵心理服务工作,谈几点粗浅认识。
当前,基层心理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2-3]。
1.1 基层心理教育和疏导的针对性不强 调研发现,一些单位心理教育和疏导工作流于形式,重知识学习、轻实践过程应用,重心理分析、轻解决实际问题,重集体授课辅导、轻个别人面对面心理疏导。从大量个案中不难发现,在出事之前,早有迹象表明发案人出现人格偏差,过分追求享乐主义,但却没有及时发现并进行针对性教育,以致酿成了苦果。
1.2 基层心理服务骨干队伍薄弱 调研发现,基层连队普遍缺乏具有专业知识的心理咨询师,所谓“心理辅导员”基本上都是由连队政工干部兼任,心理咨询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入手;有的单位开展了心理咨询,但咨询方式不专业,缺乏沟通技巧,虽然动了真心,却吐不出真情,达不到咨询效果;有的基层干部开展心理服务的方法单一,实效性不强,把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混为一谈,把心理问题当作思想政治工作来做,治标不治本。
1.3 基层官兵对心理服务的认识还不到位 一些单位把心理有“想法”的官兵看作是“刺头兵”,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官兵怕遭打击报复,怕被看作是有“精神病”,也不愿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在基层心理服务实践中,不少心理服务工作者满足于我讲你听、我导你通,不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
1.4 心理服务与日常工作结合的不够好 调研发现,一些单位不注意把心理服务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训练之中,不注意结合新兵下连、老兵退伍、立功受奖、家庭变故等重要时节做好个别人员的心理服务工作,导致不能及时掌握官兵心理需求,没能及时化解心理冲突。
心病还需心药医。心理服务工作讲究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此,开展心理服务工作时,要做到“四个抓住”:一是抓住“敏感点”,二是抓住“支撑点”,三是抓住“结合点”,四是抓住“着力点”,把心理服务工作做到位,真正做到基层官兵的心坎上[4]。
2.1 抓住“敏感点”,加强心理服务工作的针对性 心理服务工作如果脱离官兵的心理实际,不仅不能有效帮助解决心理问题,还会引起官兵的逆反心理。因此,必须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切实摸清心理底数,准确把握心理敏感点,才能做到“对症下药”[5]。一是要把握处理集体生活与个人行为习惯的矛盾。积极引导官兵形成良好的集体心理品质,不断增强官兵的心理适应和人际磨合,培养积极进取、团结协作的集体心理品质。二是要处理好训练执勤强度与官兵心理承受程度的矛盾。针对不同个体身体心理状况和兴趣爱好,做好训练和任务中个别官兵的心理调适和疏导,帮助官兵尽快克服心理障碍。三是要引导官兵处理好客观现实与理想心理预期的矛盾。正确认识自我,有效化解内心矛盾和冲突,逐渐走向心理成熟。
2.2 抓住“支撑点”,加强心理服务骨干队伍建设 心理服务骨干队伍是心理服务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如果工作方法简单粗糙,就会适得其反,造成新的心理问题。因此,抓好心理服务骨干队伍建设,提高其综合素质,是基层心理服务工作的重要支撑点。一是做好心理服务骨干队伍人才选拔。要把文化素质高、思想品质好、公众口碑好、威信高的官兵,作为心理服务骨干培养的对象。二是加强基层连队心理辅导员培训。把心理学知识学习纳入心理服务骨干培训计划,提高分析心理现象、解决常见心理问题的能力。三是基层心理服务骨干要经常进行心理换位,才能充分理解求助对象的心理需求。
2.3 抓住“结合点”,把心理训练融入日常工作 心理服务工作不能空对空,要紧密结合官兵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做到“十看”:训练看表现,工作看劲头,就餐看饭量,走路看姿态,衣着看品位,出门看打扮,言谈看话题,娱乐看兴趣,交往看对象,打电话看神情。要把心理训练融入日常工作之中。一是结合心理行为模拟训练,锻造官兵良好的心理应变能力。通过心理行为训练,使官兵在模拟考验中磨练心理应变能力。二是结合个别心理疏导,加强官兵抗挫折能力训练,使官兵在面对挫折时,能从容应对。三是结合日常管理和执行任务,加强官兵意志品质训练。把抓日常养成和抓完成任务的过程,作为锻炼意志品质的过程。通过不断克服困难,培养官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四是结合文化体育活动,培养官兵乐观开朗的个性。要不断丰富文化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比如说进行放松训练、音乐欣赏、球类比赛等,使官兵学会调适心情。
2.4 抓住“着力点”,丰富心理服务工作方法 坚持从官兵心理实际出发,遵循官兵心理发展和变化规律,准确把握心理服务工作的着力点。一是要抓好心理学知识的普及。通过利用板报宣传栏、举办心理知识讲座等途径,大力普及心理知识,提高官兵自我调适能力和官兵之间心理互助能力。二是改善心理服务环境。加大对心理服务工作的资金投入,购置一些大众化的心理图书、光盘、杂志,供官兵观看查阅。借助部队局域网提供心理调适知识,供官兵自助查询。同时,美化生活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和谐氛围。三是要充分发挥心理服务专家的作用。有条件的基层单位,定期邀请心理专家给官兵进行辅导讲座,解答官兵的“疑难杂症”。四是要强化内部心理危机干预,帮助战士排解心理问题。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建立“心理宣泄室”或“心理疗吧”,让官兵在宣泄不良情绪中进行自我调适。
[1]武小梅,黄留玉,蒋炜,等.军队基层健康教育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9,25(4):283-285.
[2]夏素明,陈纪申,杜建民,等.新兵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及相关因素分析[J].人民军医,2008,51(10):640-641.
[3]张建人,李熙奋.湖南武警基层战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1):83-85.
[4]宋华淼,张鹏.军人心理疏导理论与方法[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19-41.
[5]丁正语,许斌,殷世华.切实搞好基层官兵心理疏导[J].基层政治工作研究,2006(8):22.
1005-619X(2012)05-0458-02
201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