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翔 胡慧英 李光飞 龚单春 任妍妍 葛文彤
扁桃体切除术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针式电刀扁桃体切除术的术中出血明显减少,而且术野清晰、术后反应轻,具有相对明显的优势[1],但仍可能并发术后出血。回顾分析我科扁桃体切除术病例资料,总结术后出血原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1 资料 2007年10月~2011年3月,本科行扁桃体切除或扁桃体加腺样体切除患者865例,其中男性512例、女性353例;年龄1.5~47岁,中位数6.7岁。扁桃体Ⅰ度肥大126例、Ⅱ度455例、Ⅲ度284例。儿童803例,其中表现为睡眠打鼾、睡眠不安617例,反复咽痛、发热186例;成人(﹥14岁)62例,表现为反复咽痛、发热50例,因“慢性肾炎”由肾内科医师建议手术切除12例。术前常规检查排除凝血功能障碍等禁忌证。术后发生出血需要采取止血处理者9例。
1.2 方法 所有手术均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进行。患者取仰卧位。开口器暴露咽腔,生理盐水冲洗。2007年10月~2008年6月,采用传统扁桃体剥离切除术213例。切开腭舌弓及部分腭咽弓黏膜后剥除扁桃体上极,沿被膜剥离至下极处,用圈套器离断与咽侧壁之间联系,创面电凝止血。有血管暴露活动性出血者缝扎止血。2008年7月~2011年3月,用针形高频电刀切除扁桃体。扁桃体抓钳钳夹一侧扁桃体,向内侧牵拉,以长15.0 cm直针形高频电刀头(功率20 W)沿腭舌弓、半月襞及腭咽弓切开黏膜;助手将腭舌弓拨向外侧,暴露扁桃体被膜;沿被膜用针状电刀以电凝模式(功率20 W)切开扁桃体被膜与咽侧壁间联系,直至下极,完成扁桃体切除。对侧方法相同。术中电凝或缝扎止血。如同时行腺样体切除术,在70o鼻内镜直视下用低温等离子射频切除腺样体。
术后冷流质饮食1 d,后改为半流质,1周后进软食,10 d后正常饮食。根据体温及创面白膜生长情况应用广谱抗生素3~5 d。术后2、4、12周门诊复查,观察扁桃体窝术后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不同手术方式、术中止血方式、性别等的出血率差异采用四格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865例扁桃体切除术患者,传统手术切除213例、针式电刀切除652例,术后发生出血9例,发生率为1.04%。其中原发性4例、继发性5例。男性7例,发生率为1.37%(7/512),女性2例,发生率为0.57%(2/35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P>0.05)。术后出血患者年龄6~41岁,中位数7岁。
不同手术方式的术后出血发生率:传统扁桃体切除术为1.41%,针式电刀切除为 0.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9,P>0.05)。手术中不同止血方式的术后出血率:电凝止血组为0.59%,缝扎止血组为1.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0,P >0.05)。术后发生出血时间存在明显不同趋势,传统扁桃体切除术的术后出血均为原发性,而针式电刀扁桃体切除术的术后出血原发性1例、继发性5例。其中术后24 h内出血4例、第5天出血1例、第6天2例、第7天1例,第8天1例。出血部位:上极1例、中份6例、下极2例。
4例原发性出血,检查无血管搏动性出血者,即刻予双侧颌下区冰袋冷敷、1%过氧化氢(双氧水)漱口并静脉注射巴曲酶(血凝酶),2例出血停止;另外2例观察2 h后无效,进手术室在全身麻醉下止血,缝合腭咽弓咽侧壁及腭舌弓封闭扁桃体窝,效果良好,未再次出血。
5例继发出血,拆除缝线,清理扁桃体窝凝血块及假膜,用蘸有云南白药粉剂的无菌棉球压迫,无活动性出血后,扁桃体窝均匀涂以云南白药止血成功2例。因为出血量大、咽反射敏感不能配合者,进手术室在全身麻醉下清理扁桃体窝,直接深层缝合止血成功2例。扁桃体窝放置凡士林纱条后缝合腭舌弓及腭咽弓出血停止1例,但此患者于止血术后第3天又出血;再次在全身麻醉下剪开缝线,去除凡士林纱条,彻底清理扁桃体窝,用蘸有云南白药棉球压迫止血,并敞开术区;术后加强抗感染治疗1周,未再出血。
扁桃体切除术通常采用剥离法和挤切法,其他术式都是在此基础上做变通。术后出血是常见并发症。裴文兴等[2]报道扁桃体术后出血发生率为 3.9%,Windfuhr等[3]报道为0.98% ~5.50%,本研究结果术后出血率为1.04%。传统手术方式出血的3例,均发生在术后24 h内,属原发出血,且均发生在电凝止血组。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手术过程中出血点电凝强度不够,深部血管未形成血栓封闭。术后血管断端表浅,凝固组织脱落出血。②全身麻醉手术过程中血压低,出血点虽经处理但不能承受清醒后血压回升的考验;或术中无出血处于术后发生出血。③术后因为疼痛及分泌物刺激引起吞咽反射,咽部肌肉运动使血管断端封闭组织脱落而出血。传统术式缝扎组封闭创面及血管无出血发生。
针式电刀切除组多数(5/6)为继发出血,发生在术后1周左右,且都为缝扎止血组。笔者发现,5例继发出血患者术后第2~3天有不同程度假膜生长,其表面厚重、污秽,合并严重口腔臭味;术后咽部疼痛严重且持续时间长,伴不同程度发热,所以继发出血主要与局部感染有关。口腔内感染致病菌多数为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链球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组织溶解坏死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因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产生溶血毒素,能损伤血小板,破坏溶酶体,引起术区创面组织缺血和坏死,导致出血。电刀切除虽然有术中热凝作用,使得术中出血少,但是相对于传统“冷器械”,容易在创面因为热损伤而形成一层坏死组织;加上局部黏膜屏障作用缺失,为口腔内存在的一些条件致病菌创造了感染条件。感染一旦形成,缝合的腭舌弓及腭咽弓又妨碍了扁桃体窝局部引流,不利于创面愈合。本组1例于术后第7天发生出血后,在全身麻醉下用凡士林纱球置于扁桃体窝缝合腭舌弓及腭咽弓;但是再次出现继发出血,第2次敞开扁桃体窝,局部压迫并涂以云南白药粉剂获得成功。对于术后第2~3天发现假膜生长、污秽,疼痛明显或有体温高,口腔臭味严重者应及时更换敏感抗生素,加强口腔卫生,鼓励进食等。这样发生继发出血情况显著减少,也印证了感染是引起继发出血的主要原因。近几年,低温等离子刀广泛应用于扁桃体、腺样体切除[4],体现出术中出血少、术后反应轻等优点。虽然其工作温度较高频电刀低,但与高频电刀同属于“热器械”,仍然要警惕术后继发出血的发生。另外低温等离子刀头为一次性用品,价格昂贵,若同时切除腺样体常需要一个以上刀头,增加患者费用。
扁桃体术后出血,处理要积极,防止严重并发症。原发出血,在全身麻醉下深层缝合是最安全、可靠的止血方法;继发出血常因为术区周围组织不健康导致直接缝合困难,可以放置无菌棉球或凡士林纱球于扁桃体窝,然后缝合腭舌弓及腭咽弓多能奏效。临床上应在清理创面、压迫止血或缝扎无效时,再使用放置凡士林纱球并缝合咽弓的方法。这样可以减轻痛苦,减少感染机会。我们发现,局部或全身麻醉下彻底清理扁桃体窝血块及假膜坏死组织后,用蘸有云南白药的棉球压迫,无活动出血后,再于创面均匀涂以云南白药粉剂,取得良好效果。
通过本研究发现,扁桃体切除如果应用传统剥离术式,术中活动出血点缝扎止血较可靠;如果应用高频电刀、低温等离子刀等“热器械”,术中止血要保证足够作用强度,以保证创面深层血管封闭。术后积极预防、治疗感染对于预防术后继发出血至关重要。
[1]张庆翔,于振坤,李光飞,等.低温等离子射频及针形电刀在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中的联合应用[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17(7):376.
[2]裴文兴,赵晓宇,王胜利.扁桃体术后出血30例分析[J].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7,7(4):247-247.
[3]Windfuhr JP,Chen YS.Incidence of post-tonsillectomy hemorrhage in children and adults:a study of 4 848 patients[J].Ear Nose Throat J,2002,81(9):626-628.
[4]王杰,董钏,梁传余,等.低温等离子刀扁桃体切除术的临床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5):382-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