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凤琴 闫 伟 ( 山东章丘市中医医院 5000 ; 济南西藏中学校医室)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病灶部位不定,故呈现出多种变化,病变主要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如脑髓、脑干、大脑、小脑和视神经。病变部位以脊髓和视神经最常见。多发性硬化有两个特点,一是时间多发,即反复发作;二是空间多发,即部位多发。发作性症状的发生率、临床表现不一,其中以痛性强直发作、发作性感觉异常、低头曲颈触电样征(Lhermitte 征)和癫痫最为常见。随着MS基础和临床试验研究的日益增多,开发新的药物和提高MS的治疗效果逐渐成为世界性的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十年来对MS治疗的文献综述如下:
1.1 肾阳虚损 需温补肾阳,予二仙汤加减[1]。药物组成:淫羊藿20g ,仙茅20g ,菟丝子30g ,当归20g ,黄精16g ,熟地黄20g ,党参15g ,炒杜仲20g ,巴戟天20g 。
1.2 肝肾阴虚 症见眩晕耳鸣,视物昏花,眼球震颤,语言不利,步态不稳,肢体疼痛挛急,健忘少寐,情志失常,舌红苔少,脉细数或细弦,属肝肾阴虚[2]。治宜滋补肝肾,方选左归丸加减。处方: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知母、丹参、白芍各15g ,山茱萸、女贞子、鹿角胶、龟板胶、川牛膝、当归各5g,生甘草6g。每日1剂,水煎凉饮。
1.3 湿热中阻 痿证多热、多虚,湿热不攘,弛张为痿,外感湿热之邪上犯于脑,蔽阻清阳,致脑髓受伤,神机不用,湿热灼伤血脉或阳明湿热伤筋,营卫气血运行不畅,致筋弛不收,乃为痿病证[1]。重者外感热毒,伏而不去,内灼于脑,耗灼脑汁,损伤脑髓,久则痰阻脑络,脑髓失养,临床多有感染、发热病史,表现为发热不退,突然出现肢体无力,便秘,尿频,尿赤,舌质红,脉滑数,上方加大青叶30g 、蚤休30g 、半枝莲20g ,以清热除湿解毒。使用大柴胡汤合甘露消毒丹,尿失禁加菟丝子、益智仁、金樱子;大便失禁加菟丝子、芡实;便秘重用何首乌,加郁李仁、肉苁蓉、大黄或番泻叶;肢体疼痛挛急加全蝎、僵蚕、石菖蒲、白芍;神呆、缄默不语加五味子;胃脘隐痛加白芍、制半夏、广木香;腹胀加厚朴、枳实;肌肉萎缩加当归、阿胶、续断;自汗加浮小麦、五味子、猪蹄[2]。
1.4 脾胃虚弱 症见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少气懒言,四肢倦怠,肌肉萎缩,面色无华,舌淡苔白,脉细缓,属脾胃虚弱[2]。治宜益气健脾,方用六君子汤加减。处方:黄芪、丹参各15g ,党参、白术、茯苓各10g ,制半夏、陈皮各9g,大枣12 枚,炙甘草4g。每日1剂,水煎凉饮。
1.5 气滞血瘀 症见头晕眼花,心悸胸闷,胸腹疼痛,呕血黑便,肢体肿痛,唇青舌紫或有瘀斑,脉细迟涩属气滞血瘀,治宜益气养血活血,方用补阳还五汤合小柴胡汤化裁[2]。处方:黄芪、党参、丹参各15g ,生地黄、白芍各12g ,柴胡、当归、赤芍、黄芩各10g ,川芎、制半夏各9g,炙甘草4g。每日1剂,水煎凉饮。对于病久气血不足、瘀血阻络者,应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方用八珍汤加减。《景岳全书》曰:“元气败伤则精血不能灌溉,血虚不能荣养者”。方中以四君子汤补气,四物汤补血,可佐以川断、龟板、枸杞补养肝肾,鸡血藤活血通络,是为治本之法。
1.6 自拟方 多发性硬化的发病以肾虚髓亏为主要病机,肾虚为本,湿热、血瘀为标,病理因素为痰湿、瘀血,病位在脑髓,与肝脾肾三藏密切相关[2-3],尤与肾关系密切。治疗当从补肾填精、健脾柔肝、活血通络入手[3]。自拟龙蚣益髓汤,重用生地、淫羊藿、灵芝、蜈蚣等药,能抑制免疫功能的亢进,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既可减少激素用量,减轻激素副作用,又能减少MS复发,并改善MS的临床和神经受损体征,具有一定的临床效果。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代表方二黄方(胶囊)为樊永平教授的临床经验方[4-5]。在治疗多发性硬化的过程中,要避免热疗、热浴、热饮,包括中药水煎宜凉饮,这对于预防其复发十分重要[2]。
多发性硬化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治疗无满意、安全、有效的方法,西医常用免疫治疗(如激素、环磷酞胺、免疫球蛋白等)及对症治疗,但免疫治疗不能改变其长期反复复发而致病情恶化的病程,且副作用明显[6]。
2.1 皮质类固醇激素 它主要通过免疫调节抗炎作用修复血脑屏障和减轻水肿,诱导淋巴细胞凋亡,降低细胞黏附因子表达,抑制细胞因子和抗体的合成、分泌,还可以改善轴突传导性。因此,皮质类固醇激素是应用于MS急性期的首选药物[7],可缩短MS复发时急性期的持续时间,促进恢复。甲泼尼龙每次1000mg(或地塞米松20~30mg)溶于5% 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缓慢静脉滴注(12 ~14h 滴完),每日1次,用3~5天后改口服泼尼松(强的松),每日60~80mg,1次口服;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停药,常规减量需经8~14 周,有的甚至需要更长时间[6]。甲泼尼龙具有很强的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MS作用肯定,显效快,不良反应轻,且停药即可恢复,减少了患者的致残率及病死率,但能否抑制复发,远期疗效尚难以评估。近年来,我国MS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值得临床工作者进一步观察及研究[8]。李海峰等[9]试验研究用甲泼尼龙大剂量短期冲击治疗多发性硬化,有效率达71.4%。石青等[10]研究,使用激素治疗常复发性MS,强的松首次剂量和使用的时间均要足够,撤减过程宜慢,疗程要长。通常,我们在减至小剂量激素(5mg/d)时,持续治疗1个月左右,减至维持剂量(隔日5mg/d)时,则持续服用2个月左右,才继续缓慢减量,直至停服。
2.2 他汀类药物 临床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能够在多发性硬化发病的免疫环节中发挥治疗作用。它作为降脂药,不良反应小,作用效果好,在临床广泛应用。大量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且与不同机制的免疫调节药联用有协同作用。但是,目前还存有一些问题待进一步研究。例如:他汀类药物大剂量应用的不良反应以及其抑制胆固醇的合成,可能会阻碍MS病损的髓鞘再生和神经修复等问题,虽然其还存在应用上的盲区,但是治疗MS的前景还是值得关注和期待的[11]。
2.3 免疫调节药 经美国FOA批准的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lFN)-Bib、IFN-pla 等,主要用于复发型MS治疗。IFN能通过抑制T细胞活化及其对血脑屏障的破坏,减少白细胞的增殖和抗原呈递,下调黏附分子的表达,促进抑制免疫反应的细胞因子产生,抑制一氧化氮合酶(NOS)产生,从而减轻氧化亚氮(NO)对神经元的破坏作用等机制,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达到治疗目的[12]。
2.4 免疫抑制药 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甲胺蝶呤、环孢素、麦考酚酸酯等。
2.5 其他 还有单克隆抗体、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G、血浆置换、干细胞移植、抗生素、疫苗接种及其他疗法,如基因治疗、清除自由基治疗、关键酶抑制剂、离子通道阻滞药等,虽都还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但可能对将来应用于临床有一定的帮助[13]。
长期大剂量应用皮质激素,可产生诸多副作用,如机体抵抗力降低、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及糖、脂肪、蛋白质、水电解质代谢障碍等[2]。
中医认为,激素为助阳生热之药,有生热耗津之弊,易导致患者出现阴虚火旺的症状。我们发现,配合口服地黄合剂胶囊的患者在治疗中较少出现面赤身热、心烦少寐、盗汗、口干咽燥等症状,考虑地黄合剂中应用了大量滋阴药物,具有滋阴降火之功效所致[14]。
石青[10]等研究,温补肾阳中药有拮抗皮质激素反馈性脑垂体抑制作用,有保护动物肾上腺皮质免受外源性激素抑制而萎缩的作用,有利于加强巩固疗效,减少副作用,且临床温补肾阳中药对MS时的激素撤退肾阳虚证有防治效果,有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MS患者对激素的依赖,减少复发。
西医治疗副作用大,治疗过程中必须配以中医中药,但后者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发展。今后应遵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开展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及标准化的随机对照盲法研究。
[1] 连彦芬,王彦奎.辨证分型治疗多发性硬化体会[J].河北中医,2008 ,30718.:(7)
[2] 陈金雄,李智文.陆曦教授治疗多发性硬化经验[J].中国中医急症,2007 ,16(10:)1228.
[3] 施慧芬.多发性硬化的中医治疗[J].上海中医药报,2010.
[4] 樊永平,王平,张星虎,等.二黄方治疗多发性硬化急性发作的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 ,29273.:(4)
[5] 樊永平.寻找中西医脑病之短板,发挥结合医学之优势[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 ,301(114-.:1)
[6] 郑燕芳.谈中医药辨证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优势[J].时珍国医国药,2007 ,182275:9 ( 2-276).
[7] Keegan BM,Noseworthy JH.Mitul plescleros[si J].Annu Rev Med,2002 ,5313( :285 3-02).
[8] 李丽.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多发性硬化29例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09 ,30638.:(7)
[9] 李海峰,魏岗之.多发性硬化治疗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7 ,34106(:21-08).
[10] 石青,余尚贞.中西结合治疗多发性硬化临床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07 ,281352:8 ( 1-353).
[11] 王捷,马存根,纪宁,等.他汀类药物在多发性硬化和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治疗中的应用[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254(457-.:2)
[12] 曾丽莉,陈生弟.多发性硬化治疗新进展[J].世界临床药物,2005 ,26(22242-8:.4)
[13] 董艳玲,李吕力.多发性硬化治疗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 ,16(39359-8:.3)
[14] 高敏,林木灿,张凯娜,等.地黄合剂(胶囊)治疗急性复发期多发性硬化38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08 ,2461: 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