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农垦技术服务站,太原 030001)
世界杂粮在中国,中国杂粮在山西的观点得到国内农业界的普遍认可。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昼夜温差大,热量资源丰富,生态环境多样,具有发展多数小杂粮的自然、资源和品质等多种优势,在国内国际享有盛誉。小杂粮在山西主要分布于老、山、贫区,其生产规模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三分之一。振兴小杂粮产业,关系山西老、山、贫区农民收入翻番,关系到实现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山西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对于山西小杂粮发展存在的问题、建议、对策等方面,已有众多论述,本文仅就小杂粮生产发展的关键环节——种子产业方面谈谈粗浅看法。
从概念上讲,小杂粮是小宗粮豆作物的俗称,泛指生育期短、种植面积小、种植地域性强、种植方法特殊、有特种用途的多种粮豆。山西省小杂粮种类多,目前种植的小杂粮有20多种,主要有薯类、谷子、高粱、燕麦、糜子、荞麦(甜荞、苦荞)、绿豆、小豆、豌豆、蚕豆、芸豆、豇豆、小扁豆等。种植面积大,常年播种面积1800万亩左右,其中谷子、莜麦、荞麦、高粱均排全国第二位,糜黍排全国第一位,绿豆、小豆、豇豆、小扁豆等小杂豆保持在全国前三位。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农作物种子是首要的农业栽培技术资料,是科学技术的有效载体。我国的种子产业始终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1996年以来,国家组织实施了种子工程建设,推广了种子产业的快速发展。此后,我国种子产业基础实施得到加强,种子商品供给能力快速提高,种子商业价值不断提升,种子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市场运作模式逐步规范。尽管如此,山西仅有的种子企业都以大宗农作物种子经营为主,较少涉及小杂粮行业,成为限制山西小杂粮战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在随机抽取山西注册的170个种子企业中,主营对象依次是苗木、蔬菜、花卉、药材、牧草、玉米(糯玉米)、盆景、接穗、棉花、小麦、油用向日葵,有个别公司提到大宗杂粮中的谷子、豆类等,仅有1家公司提到红芸豆,还不是主营。可以说,山西境内找不到主营小杂粮种子的专业公司。可想而知,缺乏种子这个首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支撑,山西的小杂粮产业将建立在何等脆弱、无力的基础之上。
山西省审定和认定的小杂粮品种众多,但不同小杂粮种类间差距明显。
马铃薯品种选育工作较好。作为中国马铃薯主产省之一,目前生产上品种结构趋于合理,品种使用单一化格局已经结束。人们在重视品种抗病性的前提下,越来越重视品种的优质性、商品性、专用性。在自育与引进品种相结合的模式下,马铃薯品种研究与生产相对适应。病毒病仍然是马铃薯生产中的主要问题,脱毒种薯使用率保持在50%左右。
山西甘薯品种选育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进展良好,目前已有7个甘薯品种选育成功。尽管品种的数量类型不十分丰富,难以满足山西农业生态环境复杂的要求,但是,随着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工作的进展,甘薯生产中对品种的需求将逐步得到改善。值得一提的是,山西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甘薯脱毒中心每年可产脱毒甘薯薯块5万公斤、薯苗100余万株。
山西是我国谷子主产区之一,是全国春谷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谷子作为传统的优势作物和抗旱耐瘠作物,生产的优质小米以其品质优、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而享誉全国,为谷子的产业化开发创造了资源条件。山西谷子育种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如目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优质类型有晋谷21号、晋谷29号等品种,适口性好的有晋谷34号、36号等。优质谷子品种的开发,带动了山西一批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批著名商标,如沁州黄、檀山黄、汾州香等品牌。
山西省是高粱生产的主产区,高粱曾作为主要的粮食作物在整个山西都有种植。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广大农民温饱问题的逐步解决,粮食生产从单纯追求产量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从而使高梁种植面积逐年回落。目前,高粱已经不再是人们的主要食粮,而主要用于酿酒、制醋等酿造工业,品种研究基本满足生产需要。需要注意的是,应尽快形成我省的高粱专业生产带,全省围绕酿酒、酿醋形成三大高粱生产基地板块,即晋中盆地、忻定盆地、上党盆地高粱生产基地板块。每个生产带应根据当地土壤条件、无霜期长短、降雨量多少,选择本地区的适宜品种。
山西是燕麦的故乡和最早发源地。由于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决定了山西燕麦生产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已成为晋西北主产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产区乃至全省农村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燕麦一般分为带皮型和裸粒型两大类。山西栽培的燕麦以裸粒型为主,常称裸燕麦,也叫莜麦。山西省已经育成燕麦品种13个以上,引进品种4个以上。但是,目前燕麦生产仍处于低而不稳的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品种退化严重。
靡子即黍子,是晋北地区广泛种植的农作物。靡子生长期短,耐干旱,抗瘠薄,民间称为“十年九收”,即年年都有收成。山西靡子新品种选育工作开展较早,目前已有8个品种选育成功。
山西省荞麦常年种植面积30万亩左右,种植在高海拔地区。在对本省资源研究的基础上,已选育出一批优良荞麦品种。其中苦荞有F228、F378等,甜荞有F258、F300、红山荞麦等。
山西省绿豆的育种工作成果显著,先后育成并通过审(认)定的绿豆品种有中绿1号、晋引2号、晋绿豆1号、晋绿豆2号、黑珍珠绿豆和抗虫1号。
小豆、豌豆都有相应的品种选育成功。而蚕豆、芸豆、豇豆、小扁豆等可以查到的研究情况极少。
除马铃薯、高粱和谷子外,绝大多数小杂粮品种选育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上世纪70年代,山西高粱杂种优势的利用率先突破后,已经很好地应用在高粱生产中,目前酿造高粱以完全使用杂交种。但其它小杂粮品种选育还是以常规品种间杂交为主,育种周期长,效率低,水平差。
目前,我省在品种审定方面,对绝大多数的小杂粮采用认定的方法。虽然认定和审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是在实际处理中,因为小杂粮的面积小,种植分散,认定尺度往往比较松,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品种水平的降低。
此外,现在我省小杂粮选育品种工作还是集中在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内进行,研究人员较为分散,经费严重不足,致使一些小杂粮研究无法坚持。有时候科研人员为了小课题的结题,品种审定方面急于求成的心态常常存在。
目前我省的种子企业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出资、科研单位育种、种子公司经营的影响,“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自主研发的积极性,加之品种选育需要的时间长、投资多、风险大,企业承受能力有限,进而也导致了种子产业的科技含量不高。
良种繁育是种子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速良种推广的主要环节。一个新选育出来的品种要推广种植,首先要进行种子繁殖工作。我省的小杂粮育种工作主要由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完成,当品种选育完成,课题结题,项目经费开支同时完成。那么,谁来做新品种的繁育工作?科研人员抱怨优良品种不能得到应用,发挥其在农业生产中应有的作用;种子企业抱怨因产权问题繁育新品种成本过高,又抱怨繁殖的种子因种植面积小而散卖不出去,导致经济损失。除了较大宗小杂粮外,大部分小杂粮生产建立在落后的种子供应基础之上,生产者找不到优良种子,育种单位的品种推广不开,生产中品种杂、乱现象长期存在。
发展山西省小杂粮产业,是必然的战略选择。近十年来,我省把谷子、荞麦、燕麦、糜黍、豆类等杂粮作为优势产业来重点培育,种植已具规模,一批优质杂粮生产基地形成,加工能力不断提升,外销能力不断增强,涌现出一批如沁州黄小米集团公司、汾州香米业有限公司等产业公司,发展势头良好。同时也应该看到,没有强劲的种业,小杂粮产业的科技含量就不可能提高,产品也难以进行深度加工,生产规模也难以扩大,品牌意识就无法达成。山西小杂粮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到了重视发展小杂粮种子产业先行的时候了。
种子是一个产业,产业的主体是企业,这一点已被人们广泛认同。据国际种子贸易协会的统计,2006年世界上种子年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的有22个公司,其销售额之和接近75亿美元。山西有1800万亩小杂粮生产规模,年需要2万吨以上的种子,应具有自己独立的小杂粮种子龙头企业。按照新型现代企业发展要求,整合全省小杂粮科技、经济、管理、营销资源,在政策上予以最大支持,构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小杂粮龙头企业。
为保证山西小杂粮产业健康发展,尽快使小杂粮生产良种补贴实行并落实到位。可考虑采用小杂粮生产良种补贴直接落实到小杂粮种子龙头企业的方法,在促进优良品种使用的同时,壮大小杂粮种子龙头企业。
参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方法,建立山西小杂粮良种繁育推体系,稳定增加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小杂粮良种科研攻关工作,在科研经费安排上给予重点支持。要多渠道筹集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种子部门的支持,继续安排良种推广费,并随着财力的增长,适当增加。围绕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快现有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认定)的小杂粮良种繁育和推广应用步伐,同时加强苗头新品种的中试、熟化与繁育技术的研究,为加速新品种应用提供技术支撑。